瓜類白粉病

瓜類白粉病

由白粉菌侵害瓜類的真菌病害。黃瓜、西葫蘆、南瓜、苦瓜、甜瓜等均可被害。最早發現於1800年。

基本內容

由白粉菌侵害瓜類的真菌病害。黃瓜、西葫蘆、南瓜、苦瓜、甜瓜等均可被害。最早發現於1800年。

分布和為害

瓜類白粉病瓜類白粉病

世界性病害,中國種植瓜類地區均發生。北方以黃瓜、西葫蘆、甜瓜和南瓜發生較重,對露地春黃瓜、溫室及大棚黃瓜為害較大。南方以黃瓜和苦瓜發生較重,春秋兩季為害較大。主要為害葉片

,葉正反面病斑圓形,較小,上生白粉狀霉(病菌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逐漸擴大匯合,嚴重時整個葉片布滿白粉,變黃褐色乾枯,白粉狀霉轉變為灰白色。有些地區發病晚期在霉層上或霉層間產生黑色小粒(病菌閉囊殼)。

病因

病原物為瓜白粉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et chen)和瓜單囊殼〔Sphaerothecacucurbitae (Jacz.) Z. Y. Zhao〕,屬子囊菌,白粉菌目。專性寄生,為害葫蘆科植物。兩種白粉菌的菌絲體表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細胞內吸取營養。瓜白粉菌分生孢子向基型2個串生,閉囊殼內多子囊,附屬絲菌絲狀,長約300微米; 瓜單囊殼分生孢子向基型多個串生,閉囊內單子囊,附屬絲無色或僅下部淡褐色。兩菌的分生孢子在相對濕度低於25%時仍可萌發並侵入為害,在水滴中吸水過多,膨壓增高使胞壁破裂,對孢子萌發反而不利。孢子萌發適溫20~25℃,低於10℃或高於40℃都不利。黃瓜抗霜霉病的品種常兼抗白粉病,津研、大連8162號、京旭、唐山秋瓜及津雜系列品種等較抗病。通常空氣濕度45%~75%發病快,超過95%明顯受抑制。雨量偏少的年份發病較重。通風及排水不良地塊、氮肥施用過多或缺肥、缺水、生長不良等均使病情加重。

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

南方溫暖地區常年種植黃瓜或其他瓜類作物,白粉病終年不斷發生。病菌不存在越冬問題。北方,病菌以閉囊殼及子囊孢子隨病殘體在地上越冬; 冬季有保護栽培的地區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溫室或大棚內病株上越冬,不斷進行侵染。分生孢子主要通過氣流傳播,在適宜環境條件下,潛育期很短,再侵染頻繁。氣溫上升至14℃時開始發病,連續陰天和悶

熱天氣病害發展很快。病害控制

選種抗病品種,選擇通風透光的地塊種植瓜類作物; 增施磷鉀底肥,生長期間避免多施氮肥; 發病期噴施粉銹寧,滅病威、可濕性硫黃粉等殺菌劑。

有機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引進具有較強抗病性品種,與本地主栽品種輪換種植;

(2)清理乾淨棚內或田間的上茬植株和各種雜草後再定植,以減少白粉病的中間寄主;

(3)培育壯苗,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保證適宜株、行距;

(4)果農之間儘量不要互相“串棚”,避免人為傳播;

(5)發現病蔓、病果要儘早在晨露未消時輕輕摘下,將其裝進袋燒掉或深埋;

藥劑防治:白粉病要以預防為主,在溫室中白粉病一旦發生就很難根除,所以防治白粉病要從假植時開始。針對白粉病的發病症狀及特點,建議農民採用以下藥劑防治:

1、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可選用3億CFU/克哈茨木黴菌葉部型可濕性粉劑300倍稀釋、枯草芽孢桿菌500倍稀釋、95%礦物油200-400倍稀釋丁香·芹酚600倍液、新植黴素等藥劑防治,確保噴霧均勻,每7天施藥1次。另外,石硫合劑對草莓白粉病也有一定防效。

2、發病嚴重時可將以上農藥縮短用藥間隔期,改為3-5天用藥1次。噴藥次數視發病情況而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