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白粉病

南瓜白粉病

南瓜白粉病是南瓜發生最普遍而嚴重的一個病害,南瓜是瓜類白粉病中受害最大的一種瓜類。主要危害葉片,被害葉片表面多被白粉狀物復蓋,致光合作用明顯受阻,嚴重的葉片枯黃乃至焦枯,影響南瓜結實。

基本信息

發病條件

南瓜白粉病在高溫高濕與高溫乾燥交替出現時發病達到高峰,同時在尿素等氮肥施用較多、種植過密、潮濕的田塊容易發病或發病較重。生產結束後病菌在老株和病殘體上越冬。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粉孢屬(Oidium sp)。在華南地區,病菌以無性態分生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依靠氣流在田間寄主作物間輾轉傳播侵染,完成病害周年循環,並無明顯越冬期。病菌在作物生長季節結束前後常產生有性態閉囊殼(在粉狀物中呈針頭大的小黑粒)以越夏或越冬,但在南方特別是廣東地區,很少產生病菌有性階段,即使存在,其在病害循環中所起的作用並不重要。溫暖多濕或高溫乾旱的天氣皆有利於本病發生。品種間抗性尚缺全面調查。目前僅知台灣選育的鳳凰南瓜抵抗力強,湖北沙市的罈子南瓜、山西太谷的晉南瓜3號也較抗白粉病。其他一些一般表現抗逆性或抗病較強的品種,如轎頂南瓜(江西井岡山)、多倫大倭瓜和倭瓜(內蒙古)、五月早南瓜(湖北鹹寧)、雁脖南瓜(河北)、盒子南瓜(江蘇)和木瓜南瓜(台灣引進)等是否也抗白粉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鑑定。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良種

南瓜白粉病南瓜白粉病

目前種植較多的日本夷香南瓜、錦栗南瓜、桔紅南瓜有一定的抗病性,但要做好提純復壯工作,選用無病種苗。

種子消毒

播前先在陽光下曬種1—2天,以殺滅表皮雜菌,提高發芽勢;用50℃—55℃溫水攪拌浸種30分鐘,溫度降低到30℃繼續浸種8—10小時,再放入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20—30分鐘,沖淨後在28℃—30℃下催芽48—72小時,露白時播種。

加強管理

合理施肥:最好與禾本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畝施腐熟農家肥5000—7000公斤、三元複合肥20公斤、氯化鉀15公斤、尿素5公斤。伸蔓期一般不追肥,果實膨大期每畝追施硫酸鉀複合肥20公斤,並保持土壤濕潤,雨後及時清溝排水。及時摘除基部病、老黃葉,並深埋或集中燒毀。加強田間通風透光,增強植株抗逆性。

葉面噴保護膜

南瓜白粉病南瓜白粉病

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99.1%敵死蟲300—500倍液噴在葉片上,使其形成一層保護膜,每5—7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藥劑防治

4月下旬—7月適時用藥防治,病害發生前可選用53.8%可殺得2000型1000倍液。發病初期可選用10%世高1500倍液,或40%福星8000倍液,或43%普力克5000倍液,或12.5%速保利2000倍液,或2%加收米600倍液進行噴霧,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4次。也可採用小蘇打600倍液防治,在個別葉片有1—2個病斑時開始噴霧,每3—4天噴1次,連續噴4—6次。小蘇打既能防病害,又能促進生長,且使南瓜產量提高10—20%。噴霧時儘量使用小孔徑噴片,以降低葉片表面濕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