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是黃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在田間與黃瓜霜霉病混合發生,病斑比較接近,有時容易混淆,但黃瓜霜霉病發病初期在葉片背面產生幾個多角形水漬狀病斑,而細菌性角斑病在葉片背面產生針狀水漬狀病斑,往往幾十個病斑同時發生。病情發生趨勢沒有霜霉病迅速,對黃瓜生長影響沒有霜霉病嚴重。

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卷鬚和果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幼苗期子葉染病,開始產生近圓形水浸狀凹陷斑,以後變褐色乾枯。成株期葉片上初生針頭大小水浸狀斑點,病斑擴大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黃褐色,濕度大時,葉背面病斑上產生乳白色粘液,乾後形成一層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狀物,病斑後期質脆,易穿孔。莖、葉柄及幼瓜條上病斑水浸狀,近圓形至橢圓形,後呈淡灰色,病斑常開裂,潮濕時瓜條上病部溢出菌膿,病斑向瓜條內部擴展,沿維管束的果肉變色,一直延伸到種子,引起種子帶菌。病瓜後期腐爛,有臭味,幼瓜被害後常腐爛、早落。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發生規律

細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種子內、外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病菌通過灌水、風雨、氣流、昆蟲及農事作業在田間傳播蔓延,由氣孔、傷口、水孔侵入寄主。濕度大,發病重,暴風雨過後病害易流行。

發病條件 

病菌附著在種子內外,或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來年初侵染源,病菌存活期達1~2年。藉助雨水、灌溉水或農事操作傳播,通過氣孔或傷口侵入植株。用帶菌種子播種後,種子萌發時即侵染子葉,病菌從傷口侵入的潛育期常較從氣孔侵入的潛育期短,一般2~5天。發病後通過風雨、昆蟲和人的接觸傳播,進行多次重複侵染。棚室栽培時,空氣濕度大,黃瓜葉面常結露,病部菌膿可隨葉緣吐水及棚頂落下的水珠飛濺傳播蔓延,反覆侵染,因此,當黃瓜吐水量多,結露持續時間長,有利於此病的侵入和流行。露地栽培時,隨雨季到來及田間澆水,病情擴展,北方露地黃瓜7月中下旬達高峰。此病發病適溫24~28℃,最高39℃,最低4℃。在49~50℃的環境中,10分鐘即會死亡。相對濕度在80%以上,葉面有水膜時極易發病。因此,此病屬低溫、高濕病害。病斑大小與濕度有關,夜間飽和濕度持續超過6小時者,病斑大。濕度低於85%,或飽和濕度時間少於3小時,病斑小。晝夜溫差大,結露重,而且時間長時,發病重。

病原

Pseudomonassyringaepv.lachrymans(SmithetBryan.)Yong,Dye&Wilkie,屬細菌,稱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病致病型。菌體短桿狀,一端生有1~5根鞭毛,有莢膜,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發育適溫25~28℃,在49~50℃下經10分鐘致死。

防治措施

(1)選用耐病品種。
(2)從無病瓜上採種。
(3)種子處理。瓜種可用70℃恆溫箱乾熱滅菌72小時,或用50℃溫水浸種20分鐘,撈出晾乾後催芽播種;還可用40%福馬林150倍液浸種90分鐘,或用100萬單位硫酸鏈黴素5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洗乾淨後催芽播種。
(4)加強栽培防病,無病土育苗,重病田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生長期及時清除病葉、病瓜,收穫後清除病殘株,深埋或燒毀。
(5)藥劑防治。預防方案:《奧力克—細截》按500倍液稀釋噴施,7天用藥1次。
治療方案:輕微發病時,《奧力克—細截》按300—500倍液稀釋噴施,5—7天用藥1次;病情嚴重時,按300倍液稀釋噴施,3天用藥1次,噴藥次數視病情而定。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