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片段預告簡介
瓜片是我國著名的綠茶之一,因為葉形象瓜子而得名。主要產地在皖西茶區的六安、金寨、霍山三縣。為片狀,色澤翠綠,湯色清澈,滋味濃醇,清香芬芳,鮮爽回甜,耐沖泡,葉型完整。製作方法
選采成熟(俗稱開面)的一芽三四葉,因此,比一般採茶要推遲半個月,開面後不帶芽的葉片白毫仍然很多,這是特點之一,採回後攤放於乾淨陰涼潮濕的地方,為保證品質純正劃一,把不同地勢和不同時間採摘的鮮葉分開攤放、付制。露水葉及雨水葉晾乾後才適“攀片”,否則操作不便,且炒片時易起泡粘鍋焦變,引起炒製程度不同等弊病。
1.扎葉:又叫攀片,是將採回的鮮葉進行整理,便於製造過程中操作程度的掌握,也是保證瓜片品色劃一的關鍵。攀葉即將一、二、三、四葉、茶芽、茶梗等分開,一葉做提片,二葉做瓜片,三、四葉做梅片,芽做銀針,梗做“針把子”。攀片方法,左手提芽,右手由下而上順序紮下,並要求先採先攀片,攀後薄攤,及時付制。
2.炒片:用口徑40~60厘米的飯鍋,一灶二鍋相聯。灶高,前邊0.4米,後邊0.8米,斜度約25~30度。適合坐炒,炒茶時因鮮葉老嫩不同而選用長短、粗細不同的竹枝掃把、高粱帚或蘆花帚做翻炒工具。燃料用木材或木炭,以木炭為隹,火溫穩定,投葉量按葉老嫩及含水量而定,一般嫩片為100~150克。手炒分二鍋完成,即炒生鍋和炒熟鍋。由於鮮葉不同,鍋溫可以靈活掌握,一般嫩片炒生鍋溫度可在100~110℃之間,老葉稍高可在110~120℃之間,葉投入後用帚不停地翻炒,操作時坐在鍋前,右手提帚,手心向上提把炒,始終與鍋面保持平行,在鍋內推動茶葉呈橢圓形旋罷,嫩片手勢輕,老片手勢稍重,1~2分鐘後葉子萎軟已達半熟程度,葉軟無粘手感,即著手炒熟鍋,即將葉子轉入溫度較低、約90~100℃鍋中,每轉幾次用力稍壓一下,使葉子平伏和始終在鍋內滑動,不斷使其滾轉。整個炒片時間約5~6分鐘,達七八成乾時便可出鍋,炒生鍋的目的是起殺青作用,炒熟鍋則是達到做形的目的。
炒茶的火力要適中,勿過大過小,火力太大鮮葉易出現“炸邊”、“白泡”、“焦點”等毛病。
3.乾燥:起鍋攤晾後進行乾燥,一般分四步進行,即毛火-足火-拉小火-拉老火。烘時用高70厘米、烘頂直徑100厘米的大型竹製烘籠,每個烘爐配備二三個烘籠,輪流上烘,燃料用木炭。毛火,投葉量為1~1.5千克濕坯,烘頂溫度保持100~110℃之間,上烘後每隔1.5~2分鐘翻動一次,烘20分鐘左右,烘到六七成乾,便可下烘攤晾10~20分鐘後進行足火。足火,投葉量為1~1.5千克毛火茶,烘頂溫度保持90~100℃之間,上烘後1分鐘翻動一次,一直烘到色澤翠綠,手捻葉片即成粉末為止。拉小火,主要目的是除去足火後多餘的水分和發揮香氣。方法採用比毛火和足火更猛的明火,以二人抬篩走烘法,每次投葉量2千克左右,待葉溫降到90℃左右,每隔3~4分鐘翻拌一次,烘到葉翠綠白霜出現,才可下烘,稍攤晾後,進行一炊揀剔,再按不同級別要求拼和勻堆、定級。拉老火,主要目的是除去揀剔拼和過程中吸收的水分和進一步促進香氣的形成。操作方法、時間及火溫和拉小火相似,惟翻動更勤些,每隔1~2秒鐘翻動一次,直到白霜顯露為止,趁熱裝入鋁筒內,壓實並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