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環蝶
環蝶morpho鱗翅目(Lepidoptera)蛺蝶科(Nymphalidae)環蝶亞科(Morphinae)環蝶屬(Morpho)昆蟲
,或另立一個獨立的環蝶科(Morphidae)。產於新大陸熱帶。雄體翅上的鱗片有微細的嵴,可分解並反射光線,使某些環蝶屬種類的翅呈具虹彩光澤的藍色,同理暗蝶屬(Caligo)雄體的翅呈暗褐色(翅的下表面有眼斑,與之形成對比而使之顯得光亮)。雌體的翅較寬,外形不及雄體的翅優美,一般色彩亦較為暗淡。幼蟲身體具毛,以植物為食,織成一個公用的網,並在其中生活及化蛹。 某些環蝶屬種類具毒毛,可引起人類皮膚發疹,但這些種類在南美洲有商業性培育,用於珠寶業,亦用以裝飾燈罩、圖片及鑲嵌托盤。某些種類的成蟲生活於森林樹木的頂部,極少飛近地面。
種群分布
亞洲、澳洲、印度和南美
生活習性
幼蟲的生活習性
取食
蝶類幼蟲咬破卵殼孵化外出以後,有些種類略事休息,就直接啃食寄主植物;有些種類(例如紅眼竹弄蝶)則先行取食卵殼,然後取食植物;更有一些種類還需取食每次蛻皮時所蛻下來的舊錶皮,例如菜粉蝶和斑緣豆粉蝶等。
蝶類幼蟲的取食對象,因蟲種而各有不同,大多數幼蟲嗜食葉片;有些種類,例如花粉蝶、橙斑襟粉蝶等嗜食花蕾;還有一些種類蛀食嫩莢或幼果,例如豆莢灰蝶蛀食嫩豆莢,梔子灰蝶蛀食梔子幼果。此外在灰蝶科中,有少數種類的幼蟲是肉食性的,例如,蚧灰蝶嗜食咖啡蚧,竹蚜灰蝶專以竹蚜為食,這種肉食性的種類在蝶類中是並不多見的益蟲。
取食植物葉子的幼蟲,如是第一齡的初期,常在葉背啃食葉肉,殘留上表皮,形成玻璃窗樣的透明斑,以後幼蟲食葉穿孔,或自葉緣向內蠶食;隨著蟲體長大,食量也越來越大。在一株植物上蟲口密度大的時候全株被啃食一空。
活動和棲息
蝶類幼蟲的活動和棲息的習性,也因蟲種而各不相同。從活動時間來看,一般種類都是在早晚日光斜射時出來活動。但是,有些種類(如菜青蟲等)是在白天活動的,也有一些種類(如許多弄蝶幼蟲)是夜出活動的。
從活動的規律性來看,許多群棲性種類的初齡幼蟲,取食和棲息的活動是一致的(Ⅰ、Ⅱ齡比較明顯);集中在一起取食或棲息,中華虎鳳蝶就是一例。更有一些蝶類如蕁麻蛺蝶的幼蟲經常數十成群地在蕁麻枝葉間吐絲作成亂網,猶如蜘蛛那樣匿居其中,藉以防禦外敵,而且同時取食和棲息,頗有規律。
蝶類幼蟲的棲息場所,一般都很隱蔽,因此,在野外不很容易找到個別幼蟲。有些蝶類的幼蟲常有綴葉為巢而隱居其中的習性,綴葉的方法因蟲種各有不同,有綴一葉的,有綴數葉的,各有各的式樣或技巧。香蕉弄蝶幼蟲能將香蕉葉的邊緣褶黏成巢而隱居其中,稻弄蝶則常綴聯數葉而巢居其中。有巢居習性或結網群棲習性的幼蟲,它們都在棲息處的近旁取食,絕不遠出,一有驚動,立即退人巢內躲藏,這與一般蝶類的棲息習性完全不同。
成蟲的生活習性飲水
水是生物有機體在新陳代謝作用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成分。因此我們常常能看到蝴蝶停在潮濕的地上吸水,尤其是稍含鹹味的水,最能吸引它們來飲。每當烈日臨空的炎夏正午,在窪陷的山路上,在溪邊,就有各式各樣的蝴蝶成群聚集在那裡吸水。
取食
蝴蝶的壽命,長短不一。壽命長的可達11個月,壽命短約的只有2~3星期。在這段時期內,雄蝶忙著尋覓雌蝶交尾,雌蝶找尋寄主產卵,活動頻繁,因此必須向大自然界充分攝取養料。才能順利完成它們傳種接代的神聖使命。
蝶類不是專門探花吸蜜的昆蟲。由於種類不同,它們的攝食對象也大不相同,並且絕大部分是專食性的。例如,有的種類不僅吸食花蜜,而且嗜吸某些特定植物的花蜜;有些蝴蝶則不吸花蜜而嗜食活動。
箭環蝶
褐黃色,體大型,前翅正面翅尖部有大片淡色區,幾近白色,前後翅周邊有一圈箭簇狀黑斑,也象矛頭,又似小魚圖案,故名。翅的腹面中域有一縱列紅褐色圓形斑(眼斑)斑中心色,圓斑圍為深褐色邊緣,圓斑內側有二暗褐色線紋,鉤勒出近似人形的側影圖。雌蝶斑紋較雄蝶更大,色更深。箭環蝶又名路易箭環蝶。得名於拉丁學名(Louisa),還稱為白袖箭環蝶,是森林蝶類,多發生於丘陵地帶,在樹蔭、竹叢中穿梭飛行,常於黎明或傍晚於幽深竹林小道上飄閃它亮黃的身影。大發生時常常幾十上百隻聚集於人畜糞便、腐葉爛果上。並能將整條溝谷的竹葉吃光。蛹懸掛在竹葉背面,是為懸蛹。環蝶在國內有20餘種,分隸於7個屬。該蝶分布於雲南。
翅展100-110毫米。
中文學名 | 箭環蝶 |
學名 | Stichophthalma howqua |
界 | 動物界 |
科 | 環蝶科 |
屬 | 蝴蝶屬 |
有關歷史
遷移飛行
歷史上記載過不少蝴蝶的遷移飛行。據威廉斯1930年統計已達1273次。在世界上已知有214種蝴蝶有遷移飛行的習性。
蝴蝶遷飛的群體有大有小,數量多時高達千百萬。遷飛的種群組成,有單一的,也有混雜的。遷飛的距離,有短有長,距離短的,僅在地小範圍內遷飛;距離遠的,常常飛越洲或者橫渡重洋,如威氏在1935年報告一則奇聞時說,褐脈棕斑蝶從墨西哥遠距離飛遷到加拿大及阿拉斯加,共飛行了4000千米。
在中國歷史上有關蝶類遷飛的記錄並不很多。根據歷史文獻上的記載,從1603~1933年僅得五次。發生在滇,桂二省境內,最近一次是1933年。據6月16日上海新聞報的記載,“1933年5月2日正午天陰,雲南昆明,距市東方40里之大板橋鎮忽有白蝶數千萬漫空蔽野,由東面飛來遍布於該鎮之田畝林木及屋角牆壁等處,白茫茫毫無空隙。……此蝶群休息二小時後,又行飛起……逕往西方省城飛去……。該鎮人云,此蝶類純系白質,大小翅上各有黑斑一、二小點。其數約有千百餘萬,並無他種色彩者攙人其中……。”
報上也多次報導有關蝴蝶遷飛的現象,最近一次為1988年8月2日《解放日報》刊登了蝴蝶遷飛的報導:“甘肅榆中縣興隆山風景區7月19日至21日連續3次出現“蝶雪”現象。據當地目擊者說,三次“蝶雪”都出現在上午10時至下午1時間,漫天飛雪般的蝴蝶鋪天蓋地,由興隆山向馬銜山飛去。蝴蝶呈黃白色間有黑色斑點。最大的一群出現在19日上午10時,近百米寬的興隆峽被蝶群充斥,蝶陣前後長約5千米,浩浩蕩蕩過了近3小時,有人用草帽一下就扣住幾十隻。”
遺憾的是在中國蝶類遷飛史中,從沒有抓到過一隻遷飛中的蝴蝶實物標本,因此難以作出具有科學價值的報導。筆者在此寄望全國的蝶類愛好者,今後如果遇到此種現象,一定要跟蹤攝像,並且捕捉到參與飛遷的蝴蝶標本,才能填補我國蝶類遷飛史上的這一空白。
繁殖生育
一般蝶類的雄蝶比雌蝶要早一點羽化。之後,雄蝶到處飛翔,覓尋羽化不久的雌蝶,捷足先登地追逐交尾。一隻棲息在葉上的雌蝶,如果是已經交尾過的,當雄蝶飛臨時,它就平展四翅而將腹部高高翹起,絕不起飛,這是雌蝶不接受交尾的表示,因此雄蝶繞飛一陣,也就只好舍之他去;反之即行交尾。有時一隻不需要交尾的雌蝶,當其在空中飛翔時,可能遇到好幾隻雄蝶追逐求愛,緊逼和繞圈飛舞,難解難分,一起上升到高空,這時雌蝶突然挾翅而下,急速降落,這種逃循使雄蝶如墮迷途,不知雌蝶所在,因而雌蝶得以脫身。雌蝶的這種“逃婚”本能頗為有趣。
還有一些蝶類如絹蝶科的大部分種類,雌蝶在交尾之後,在交尾囊開口處的基部,生長出各種各樣的交配後的衍生物(封瓣)一枚,成為阻止再交尾的障礙物,蟲各一型。是鑑別蟲種的一大特徵。
蝴蝶交尾的方式,是尾部相接而頭部分向兩端,如小褐斑鳳蝶,在交尾過程中,如遇驚擾則雌蝶主動飛翔,而雄蝶則安靜地倒懸在下方,任其拖著飛逃。
產卵
蝶類產卵各有其所,絕不亂產,最為常見的是將卵產在葉片的反面。一般是每產一粒,如柑橘鳳蝶。也有產卵成片的,如絹粉蝶。許多蝴蝶在植物上產的卵各有其特定的部位和特殊的排列方式,如朴喙蝶的卵產在朴樹的嫩芽上;豆莢灰蝶的卵產在扁豆花蕾的基部;黃邊醬蛺蝶產大量的卵在楊樹細枝上,並且排列得很有規律,繞成一環;更有趣的是蒙蛺蝶的卵往往4~5粒、多至十數粒壘積成串。
此外有一些蝶類將卵產在寄主植物附近的其他物體上,無尾銀蜆蝶就是一例。而最有趣的產卵方式,要算是枯葉蛺蝶,有時雌蝶產卵不直接產在寄主植物——馬藍等的葉片上,而將卵間接地產在寄主植物上方半米左右處的樹枝上,當幼蟲從卵中孵化出來以後,不久,就會吐一遊絲下降,依靠風力吹動蕩漾而達到寄主植物的葉面上,象這種頗有“遠見”的產卵習性,在蝶類中也並不多見。
其他爛果或蛀樹滲出的汁液,甚至人畜鳥獸的糞便,這說明蝶類食性是廣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