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環境美學的興起,是21世紀美學發展的一條新路,儘管在20世紀後半葉歐美學者已經對此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環境美學的興起也同樣引發了國際上對“非西方美學”智慧的普遍關注。或者,借環境美學與自然美學的“橋樑”,我們可以溝通東方與西方,共建一種具有“全球章蘊”的新的美學形態。
章節目錄
《走向生態文明》叢書總序
譯者前言環境美學的興起與大地藝術難題 劉悅笛
一、關於本書的主編
二、作為“日常生活美學”的環境美學
三、“天地有大美”:大地藝術與“道家美學”的會通
四、“原天地之美”:重思“人與天地參”的新型關係
五、“道法於自然”:由“自然審美”的三種範式觀之
六、大地藝術之後的“自然環境美學”
七、關於本書的翻譯
第一章 導論:藝術、環境與經驗的形成 阿諾德·伯林特
一、藝術與環境
二、環境美學
三、變化的藝術與轉變的美學
四、被拓展的環境感
五、經驗著的環境
作者簡介
阿諾德·伯林特美國長島大學教授,曾任國際美學學會主席、國際美學學會秘書長、美國美學學會秘書長,現任國際套用美學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主席。
阿諾德·伯林特教授研究領域廣泛,主要著作有:《美學再思考》(2005);《生活在景觀中——走向一種環境美學》(1997)《環境美學》(1992);《藝術與參與》(1991);《審美經驗的現象學》(1970)。其著作被譯成法文、俄文、芬蘭文、波蘭文、希臘文、中文、韓文等多種文字。
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國際美學協會(IAA)五位總執委之一,中華美學學會副秘書長兼常務理事,韓國藝術哲學學會(KAPA)顧問,《美學》雜誌執行主編,Comparative Philosophy編委。
主要著作有《分析美學史》、《生活美學》、《藝術終結之後》、《生活美學與藝術經驗》、《視覺美學史》、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與Mary Wiseman主編,Brill出版)、《美學國際:當代國際美學家訪談錄》(主編),在《國際美學年刊》等發表英文論文多篇,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學、文化與比較哲學,《生活美學與經驗:審美即生活,藝術即經驗》入選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