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伴隨著跨入新世紀的步伐,中國傳媒業也進入了劇烈的變革期。媒體集團、資本運作、產業化、新媒體……這些辭彙不斷地進入傳媒操作和傳媒研究的視野。而中國電視更顯得生機勃勃和傷痕累累,其生機勃勃表現在電視不斷地被品牌化、頻道專業化、經營模式、媒介產品等新生概念裹挾著去尋求創新;其傷痕累累則表現在白熱化的競爭、收視率的壓力、盈利指標等將電視逼入了尋求生存的茫然境地。
這種變革,為電視理論研究撼供.了更加多維的思考取向。
我們將電視研究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前沿研究,它著眼於變革時期的中國電視,對其間出現的新的電視現象、電視形態以及新問題和新趨勢進行理論的探討,這是一種功能性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不穩定性。二是實用理論研究,它側重於電視作為一種媒介本身所具有的特徵、規律和操作規則等的研究,這是一種本體論的研究,它具有相對的實用性和穩定性。三是基礎理論研究,它側重於從一個巨觀的哲學視角來對電視的傳播屬性和功能作研究,這是一種學理性的研究,通常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對於電視研究而言,打破這些層次之間的界限,使前沿研究有基礎理論的指引,又使基礎理論研究有更多的實用性,一直是電視研究與教學在不斷嘗試的。
作者簡介
陳默,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6年在武漢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後獲文藝美學碩士學位,1995年在武漢大學獲西方哲學博士學位。1996年在北京大學做媒體經濟學博士後。出版的專著:《中國電視與市場經濟對話》《電視文化傳播》《影視文化學》《萊布尼茨哲學體系》《生命的絕唱》《華格納》等:
目錄
第一章 媒介文化重構人類生存新環境
一、文化轉向:媒介文化新環境
1.文化轉向
2.美學的轉向
3.商業文化與大眾消費文化
二、麥克盧漢的洞見
1.地球被電子媒介的“大漩渦”包裹起來
2.媒介是人的延伸
3.聲覺空間意識與重新部落化
4.麥克盧漢的媒介研究方法
5.大眾媒介下,人的身份失落
三、波德里亞的視野與解構
1.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
2.波德里亞論後現代的“消失模式”
第二章 後現代文化與電視文化
一、利奧塔論後現代狀況
1.差異性與多元化
2.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二、後現代美學特徵
1.波德里亞的“超現實”
2.後美學的影視文化
三、後現代文化特徵
1.從深度的時間模式轉向平面的空間模式
2.從中心化的自我焦慮轉向非中心化的主體零散化
3.非真實化、形象文化、廣告文化
第三章 電視文化的闡釋及功能
一、文化的闡釋
1.電視文化
2.傳統文化與現代媒體文化
二、電視文化的功能
1.宣傳導向及社會輿論功能
2.交流一對話功能
3.消費娛樂功能
4.記錄生活空間與歷史同步功能
5.藝術審美功能
6.互動功能與生活信息服務功能
三、電視文化——大眾消費文化
1.大眾文化
2.文化產業
3.電視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第四章 電視文化以觀眾為中心
一、從“傳者中心”向:‘觀眾中心”的轉移
1.“魔彈說”和“拉斯韋爾”傳播模式
2.“使用與滿足”的傳播模式
二、解釋——接受美學理論
1.觀眾的理解、參與
2.觀眾接受的期待視野
三、巴赫金的對話理論
1.對話理論
2.民間文化與狂歡化
四、觀眾接受的過程及心理驅動
1.觀眾接受過程
2.觀眾心理驅動
第五章 影視文化的人文關懷
第六章 新媒體時代的電視
第七章 國際上幾種典型的電視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