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環境化學
所屬類別
教材 >> 本科 >> 本科環境
作者:劉綺 主編
出版日期:2004年8月 書號:7-5025-5022-4
開本:16 裝幀:平膜 版次:1版1次 頁數:336頁
內容簡介
全書共十一章,系統而詳細地討論了環境化學的形成及其內容與研究方法,水環境化學、大氣環境化學、土壤環境化學、污染生態化學、典型污染物的遷移轉化、有害廢物及放射性固體等內容;結合我國環境工程與環境科學領域面臨急需解決的面源污染與控制、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地下水污染與控制等問題的具體狀況給出環境化學專題的闡述。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環境化學的形成1
一、環境問題1
二、環境污染物及其環境行為與危害3
第二節 環境化學的定義、內容與研究方法14
一、環境化學的任務及研究內容14
二、大氣、水體、土壤環境化學的研究方法16
第三節 環境化學的幾個基本概念和單位16
一、常見的基本概念16
二、常用的單位與代號19
習題20
第二章 天然水的基本特性與水污染21
第一節 水圈、水的特性和水分子結構21
一、水圈21
二、天然水概況22
三、水的特性與水分子結構23
第二節 天然水的組成與性質25
一、天然水的組成25
二、主要陽離子27
三、主要陰離子28
四、藻類28
五、細菌等其他微生物29
六、水中溶解性氣體29
七、天然水的酸鹼化學平衡30
八、天然水的硬度35
九、緩衝能力36
第三節 水體污染物36
一、有機污染物36
二、無機污染物36
三、放射性污染物38
四、水體中富營養物質38
五、病原微生物污染39
六、熱污染39
七、硬水污染39
八、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40
第四節 水質標準、水質指標與水質分析40
一、水質標準40
二、水質指標42
三、地面水項目分析方法43
習題44
第三章 水環境化學46
第一節 水環境中的沉積作用46
一、化學沉澱46
二、膠體顆粒的凝聚沉降46
三、重力沉降49
第二節 水環境中的吸附作用49
一、吸附現象及其類別49
二、吸附等溫線50
三、水環境中膠體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作用51
第三節 氧化還原作用54
一、環境物質的氧化還原反應特點54
二、pE和E關係55
三、重金屬化合物形態與體系的pE-pH圖及決定電勢56
四、水體中無機態氮的轉化60
五、水體中有機物的氧化還原作用61
第四節 水環境中配位體對重金屬的配合作用63
一、水環境中的無機配位體對重金屬的配合作用64
二、水環境中的有機配位體對重金屬的配合作用65
第五節 水解作用67
一、有機化合物的水解平衡及其動力學原理67
二、影響水解速率的因素68
第六節 光解作用69
第七節 重金屬的甲基化作用71
第八節 生物轉化作用71
第九節 有機物在水-固體系中的分配作用72
一、分配理論72
二、分配係數72
三、標化分配係數73
四、顆粒物大小對分配係數的影響73
五、辛醇-水分配係數與分配係數的關係73
六、生物濃縮因子75
第十節 揮發作用75
一、揮發速率76
二、揮發作用的雙膜理論76
三、揮發作用的半衰期77
第十一節 水處理方法概要77
一、給水處理與廢水處理間的界限變化過程77
二、水處理的目的與方法分類78
第十二節 水質模型81
一、河流水質模型81
二、湖泊富營養化預測模型87
三、有毒有機污染物的歸趨模型89
習題91
第四章 天然大氣環境和性質93
第一節 大氣層的結構和性質93
一、大氣的組成93
二、大氣組分濃度表示法93
三、大氣層垂直結構94
四、大氣穩定度與污染物擴散關係95
五、近地層空氣的物理性質97
六、按地理條件劃分區域97
第二節 大氣中重要的自由基97
一、自由基的特點97
二、重要自由基的來源98
第三節 光化學反應基礎99
一、光化學定律99
二、初級光化學過程的主要類型100
習題102
第五章 大氣環境化學103
第一節 大氣污染103
一、大氣污染源分類103
二、大氣污染物及其分類104
第二節 氮氧化物的轉化106
一、NO2的轉化106
二、NO的轉化107
第三節 硫氧化合物的轉化與酸性降水107
一、SO2的氣相氧化108
二、SO2的液相氧化109
三、酸性降水109
第四節 硫酸型煙霧與光化學煙霧112
一、硫酸型煙霧112
二、光化學煙霧112
第五節 臭氧層空洞117
一、臭氧(O3)117
二、臭氧層形成與耗損的化學反應118
第六節 大氣其他環境化學專題之溫室效應120
一、溫室氣體120
二、溫室效應的控制措施123
習題133
第六章 土壤環境化學134
第一節 土壤的形成及其環境意義134
一、土壤的形成134
二、土壤的環境機能135
第二節 土壤的組成136
一、土壤層次137
二、土壤礦物質及其粒級劃分138
三、土壤有機質143
四、土壤生物146
五、土壤水147
六、土壤空氣148
第三節 土壤的性質149
一、土壤的吸附性149
二、土壤的酸鹼性151
三、土壤的氧化還原性155
第四節 土壤污染157
一、土壤污染源157
二、土壤污染物158
三、土壤環境質量159
四、土壤背景值160
五、評價模式與指數分級164
六、土壤環境容量165
第五節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體系中的遷移機制167
一、土壤-植物系統污染生態學特徵及指標167
二、土壤-植物系統中重金屬的歸趨168
三、重金屬對土壤微生物的毒性171
第六節 農藥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173
一、農藥在土壤中的濃度估算174
二、農藥在土壤環境中的擴散行為176
三、非離子型農藥與土壤有機質的作用181
四、農藥對土壤微生物的生態效應183
五、農藥殘留186
第七節 土壤的自淨作用與污染防治的非生物方法187
一、土壤的自淨作用187
二、土壤的污染防治方法188
第八節 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復技術188
一、原位生物修復188
二、異地生物修復189
習題190
第七章 污染生態化學191
第一節 污染物質在機體內的運轉191
一、暴露途徑191
二、污染物質進入動物體的途徑192
三、污染物在動物體內的分布194
四、污染物在動物體內的轉化反應類型195
五、排泄196
六、蓄積197
第二節 生物膜的透過機理198
一、生物膜的結構198
二、生物膜的透過機理198
第三節 污染物質的生物濃縮、放大和積累199
一、污染物的生物濃縮199
二、污染物的生物放大202
三、污染物的生物積累204
第四節 污染物的生物代謝205
一、微生物的酶205
二、細菌的呼吸類型210
三、代謝作用211
第五節 污染物的毒性及效應218
一、毒物的毒性參數218
二、毒性作用的分類220
三、毒物的單獨作用與聯合作用220
第六節 毒性作用的生物化學機制221
一、致癌作用221
二、致畸作用223
三、致突變作用224
第七節 毒性測試225
一、毒性測試程式225
二、毒性試驗226
習題231
第八章 典型污染物的特性及其遷移轉化232
第一節 重要污染元素及其環境化學行為232
一、汞232
二、鎘235
三、鉛236
第二節 重要有機污染物239
一、多環芳烴239
二、亞硝胺242
三、多氯聯苯243
四、鹵代脂肪烴243
五、單環芳香族化合物244
六、苯酚類和甲酚類244
七、酞酸酯類244
習題244
第九章 有害廢物及放射性固體245
第一節 固體廢物的分類、來源及主要組成245
第二節 有害廢物的判別特性246
一、有害固體廢物的定義分類、來源及組分246
二、有害廢物的遷移及危害249
三、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方法251
第三節 放射性固體廢物簡介252
一、放射性252
二、照射量和劑量253
三、環境中的放射性254
四、放射性固體廢物257
五、放射性物質的遷移259
六、核輻射對人體的危害260
習題260
第十章 其他環境化學專題262
第一節 面源污染及其控制262
一、點源與面污染源262
二、面源污染的程度與負荷262
三、面源污染物264
四、面污染源控制措施270
第二節 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273
一、《濕地公約》及其濕地定義273
二、濕地定義的基礎及套用274
三、濕地的類型與分布274
四、濕地功能277
五、濕地生態系統的特點278
六、濕地植物種植與開發模式283
七、濕地保護對策285
第三節 地下水污染286
一、地下水中主要成分286
二、地下水中的微量組分290
三、地下水中的氣體成分294
四、地下水污染源分類294
五、地下水的污染途徑及污染條件分類294
習題297
第十一章 環境化學研究中的實驗室模擬方法和實驗299
一、模擬實驗研究案例299
二、農藥在土壤中的遷移實驗303
三、魚體中氯苯類有機污染物的分析305
四、工業廢渣滲漏模型實驗307
五、非色散紅外吸收法測定大氣中的一氧化碳307
六、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鐵條件的研究308
習題310
附錄312
附錄1 25℃時一些氣體在水中的亨利定律常數312
附錄2 水在不同溫度下的分壓312
附錄3 某些農藥的辛醇-水分配係數、溶解度與蒸氣壓312
附錄4 標準狀態下(25℃, 101325Pa)某些物質的標準生成自由能(ΔGf)
及標準生成焓(ΔHf) 312
附錄5 天然水中重要氧化-還原反應的pE值316
附錄6 某些物質在水中的溶度積常數(25℃, 101325Pa) 317
附錄7 地表水中污染物揮發速率的典型值318
附錄8 腐殖酸配合物穩定性常數318
附錄9 鹵代脂肪烴揮發時間319
附錄10 某些典型礦物的等電點319
附錄11 部分行業最高允許排水量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