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瑪麗薩文,又名瑪麗瑪薩文、瑪薩文。瑪麗瑪薩文脫胎於納西文字中的東巴文,
但已由東巴文的圖畫文字衍化為象形表意的音節文字,是東巴文的一種變體文字。這種文字只在雲南省維西縣塔域鄉自稱瑪薩的西族居民中使用。他們剛遷來時本無文字,後來向當地東巴祭司學會了東巴文,並從中選出一百多個文字元號,用來記錄自己的口語,作記事、記賬及通信之用。瑪薩巴文,在這一點上比東巴文進步;但由於字數太少,不敷套用,所以使用時,一字有多種讀法和用法,有時還夾用一些漢字。據1956年進行納西語普查時蒐集到的105年瑪薩文分析,其中借用東巴文形、音、義的就有69個,只借東巴文的形、音而不借義的10個,只借東巴文字形而不借音、義的有6個,總計85個,與東巴文不同字原的只有20個。因此,一般者認為瑪薩文尚未形成一種獨立的文字元號體系,只能算作東巴文的一種變體文字。
納西族原有四種文字,即東巴文、東哥文、瑪麗瑪薩文(以下簡稱瑪薩文)和阮可文。其中東巴文是圖畫象形文字,哥巴文是音節文字,瑪薩文和阮可文則是東巴文的變體文字。上述文字的共同特點是字形都比較原始,使用面窄,不論哪種文字都沒有具備發展成全民族共同的書面交際工具的條件。因此,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有效地適應新時期納西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和要求,幫助納西族創製了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