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代表人物林是瑞典著名的文學家,通曉英、法、德語。1804年任隆德大學劍術、騎術教師。1806年開始從事生理學和解剖學研究。1814年在斯德哥爾摩創建瑞典皇家中央體操學院,並任院長達25年。他對解剖學、生理學和體操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體操必須符合人體生理規律,必須能使身體得到協調、均衡的發展。他總結前人經驗,用科學方法創立瑞典體操體系,又稱林氏體操體系。
主要特點
他在《體操的一般原理》一書中將體操分為教育體操(以身體各部位自然、協調發展為目的)、兵士體操(以熟練使用武器、對付敵人為目的)、醫療體操(以矯正身體偏缺,促使身體均衡發展為目的)、健美體操(以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為目的)4大類,主要特點是強凋身體各部位及身心的協調發展,其形式分為徒手和器械兩大部分。但林氏的原則是不讓身體動作受器械的限制,而是根據身體均衡發展的需要來選擇、設計器械,為此他創設了柵欄、瑞典欄、窗梯、跳箱、肋木、鞍門、綜合台等輔助器械。
與德國體操
與德國體操相比,瑞典體操在強調軍事功能的同時,也著重於人體自身的完善和發展,並注意人體的健美和均衡發展,其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從而成為世界近代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世紀中葉開始,瑞典體操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1840年,德國陸軍軍官羅特施泰國把瑞典體操引入德國,同德國體操展開論戰,使德國人認識到德國體操缺乏科學性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顧拜旦先生在其著名的《奧林匹克宣言》演講中重點在與德國體操的對比中,強調了瑞典體操對於女性,病人和兒童的作用,並強調了其代表的民間體育活動的發展對世界體操乃至體育界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