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預期[經濟學術語]

理性預期[經濟學術語]
理性預期[經濟學術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理性預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數作出的在長期中平均說來最為準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一致的預期。因在經濟分析中假定經濟行為的主體對未來事件的“預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又譯合理預期。理性預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J·F·穆思在《合理預期和價格變動理論》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學的R.E.盧卡斯和明尼蘇達大學的T·J·薩金特和N·華萊士等人作出了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形成理性預期學派。

理論內容

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s),或者,理性預期假說,又譯合理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Hypothesis)。理性預期因在經濟分析中假定經濟行為的主體對未來事件的“預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理性預期指針對某個經濟現象(例如市場價格)進行預期的時候,如果人們是理性的,那么他們會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來作出行動而不會犯系統性的錯誤,因此,平均地來說,人們的預期應該是準確的。

所謂“預期”就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如個人、企業等)在決定其當前的行動以前,對未來的經濟形勢或經濟變動所作的一種估計。而“理性預期”則是當人們的預期符合實際上發生的事實時的情形。很顯然,公眾要進行預期就離不開有關的信息,這種信息不僅包括了歷史的統計資料,而且也包含對有關經濟變數因果關係的判斷等知識。

盧卡斯指出,人們在預期即將發生的經濟變動時,總是傾向於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根據已獲得的所有信息,作出合理而明智的反應。理性預期學派關心的就是公眾的這一反應對政府政策效力的影響,並認為政策的制定者不能無視這種影響,否則,政策的目標不僅實現不了,而且有時還會引發政府事先無法預料,事後又難以控制的局面發生。例如,1988年中國“搶購風”的形成就主要是因為公眾普遍地形成了通貨膨脹的預期,這種“人人預防、人人自保”的社會心理在通脹時期,就會如大堤決口一樣勢不可擋,於是當時制定的“價稅聯動方案”等價格改革措施,尚未出台便胎死腹中。這個讓人記憶猶新的事件經常被中國的經濟學家們用來強調公眾預期的重要性,它深刻地揭示出經濟政策的效力除去政策本身應符合經濟運行的實際需要以外,還必須注意到公眾對經濟變動的預期及其反應。

產生背景

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J.F.穆思在《合理預期和價格變動理論》一文中針對適應性預期(Adaptiveexpectations)中的非最優特性而提出的,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學的R.E.盧卡斯和明尼蘇達大學的T.J.薩金特和N.華萊士等人作出了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形成理性預期學派。

例,假設在時間點t,基於信息集Ωt對下一期隨機變數xt+1進行預期。最優性採用最小化Ωt的條件平均二乘法誤差為基準。形式上,如果x*是最優的理性預期的話,必然地已最小化下面的損失函式,E[(xt+1−x*)2|Ωt]。對其進行簡單的整理,E[(xt+1−x*)2|Ωt] 該式子的左邊被x*最小化,等號右邊也必然被其最小化。由於第一項與預期x*無關,因此,第二項被最小化的充分必要條件是等於零。由此,所謂理性預期,即給定模型的變數等於其條件期待。這裡假設了僅對下一期t+1的預期,事實上,這對t+j,都成立。

理論特點

預期的形成本身成為經濟分析的對象

專業書籍 專業書籍

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學家們認為,預期的形成本身就是經濟行為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應該確立一種經濟分析方法,就像套用各種經濟學原理去分析市場行為那樣來分析預期的形成.在這裡,預期的形成第一次成為經濟分析的對象.凱恩斯也深知對未來的預期對於經濟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並指出了企業的投資函式是資本主義經濟之所以發生動盪的主要原因。在他的理論中,企業投資決定於投資者的精神狀態,即其對於投資的未來的利潤率(即資本邊際效率)的預期。因此,活力、商業信心、投資者集團的群體心理,成了凱恩斯經濟分析的核心.雖然如此,但在凱恩斯的模型中,預期的形成卻被置於心理學的領域而沒有置於經濟學領域,因而還不屬於嚴格的經濟分析.與凱恩斯不同,理性預期學派把預期看成是利用最好的經濟模型和所有現已掌握的信息所得出的關於某個經濟變數的水平或變化率的明確的預測.換言之,預期的觀念是一經濟模型為基礎的合理的經濟預測.在這裡,其獨特之處在於向經濟學家們展示了一個在自己的模型中處理預期的新方法.

把經濟活動當事者採取的對策作為研究的對象

專業書籍 專業書籍

理性預期學派的基本命題是:消費者和企業使許多信息對其有用,他們不僅是巨觀經濟政策的調節的對象,而且也以自己的理性預期的經濟行為積極影響巨觀經濟政策的制定.他們對巨觀政策的反應,決定著這些政策的效果.換言之,巨觀政策的成功與否不僅決定於政策的制定者一方,還在於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是巨觀政策的制定者必須充分了解並在制定政策時予以充分考慮的.理性預期學派的理論表明,在理性預期世界中,政府的需求管理的政策是無效的.因為這一政策沒有顧及到企業和消費者方面的理性預期行為的影響.反過來說,由於沒有考慮到企業和消費者的理性預期行為在經濟生活中的實際作用,使得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喪失了效力.這對於那些堅持凱恩斯主義信條習慣上認為“大蕭條”不隊重演的人們來說,是相當感到震驚的。

堅持新古典的信條

理性預期學派,從經濟學範疇上午劃分,屬於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新古典經濟學的一個基本的特徵,是他強點作為理性的經濟人的理性的經濟行為.理性預期學派的理性預期理論,實際上是對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理性經濟人的理性行為的分析的擴展與補充,或者說,它是沿著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思路進一步展開其理論分析的。進一步說,在理性預期學派的理論分析中,始終堅持新古典經濟學的如下三個重要的信條:第一,經濟當事人的實際經濟決策,例如關於儲蓄、消費或投資的決策,只取決於實際的而不是名義的或貨幣的因素;第二,在經濟當事人的的有限信息之下,他們是一貫的和成功的最優先者,即他們連續地處於均衡中;第三,在評價經濟環境時,經濟當事人不會犯系統的錯誤,即他們具有理性預期.在經濟分析中,強調經濟變數的實際因素,對於經濟當事人的決策的決定作用,以及強調經濟當事人連續的實現均衡,是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基本特徵.此外,新古典經濟學還假定,人們進行經濟活動時已掌握完全的、充分的信息,因而,他們會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隨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以在新的市場環境中實現新的均衡。但是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不重視預期的作用,在那裡,人們的經濟行為是隨時根據信息進行調整的.以充分的信息為根據對未來的經濟形勢進行理性預期,從而決定經濟當事人的經濟決策,這是理性預期學派對於新古典經濟學的新的理論貢獻.進一步說,它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理性假定之下所做出的關於人的經濟行為的新的理論分析.此外,理性預期學派在分析方法上還有一些重要的特點,例如,它強調經濟活動的動態分析,每種經濟變數都打上時期的烙印,考察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經濟活動的變化過程及發展趨勢,並把經濟活動的動態分析同理性預期的分析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具有理性預期的動態經濟分析理論。在理性預期學派的理論中,還大量套用數學方法.在這裡,幾乎動用了一卻可能動用的數學工具,因此,使其分析具有數量上的精確性.這也應該是它分析方法上的一大優點.但從另一角度上看,也是一個缺點,因為這樣一來便使得一般缺乏嚴格數學訓練的讀者望而卻步,使之不易為一般大眾所了解。

主要觀點

理性預期學派堅持認為,巨觀經濟政策的首要任務是為私營經濟提供一個穩定的可以預測的環境。因此,政策目標必須注重長期性和穩定性。政府應實施一種貨幣供應量的年增長率長期穩定的貨幣政策,以及使預算保持基本平衡的財政政策。可以看出,在具體的政策措施上,理性預期學派與貨幣主義學派的主張基本相同,並無多少創見。

托賓曾明確指出:“許多總量經濟學家發現他們自己,在符合許多事實,但理論上感到還不滿意的凱恩斯主義範式和理論上有吸引力的,但經驗上還可疑的新古典範式兩者之間,已分裂了。”布林德認為:“當盧卡斯教授改變凱恩斯先生提出的答案時,他通常地把較好答案變為更壞答案;現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雖然並非無缺點,可是比之新古典經濟學卻表明符合科學規律的更好要求。”他們的論斷多少反映了實際情況。確實地,理性預期學派的出現,表明了保守主義思潮的進一步“復活”,它企圖回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自由放任”時代,讓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學說和“薩伊定律”通過經濟主體具備完全信息的假設而指揮經濟的運行。所以,理性預期學派實質上是沒有弗里德曼的弗里德曼主義,它比弗里德曼還弗里德曼!

理性預期學派比現代貨幣主義學派更明確地主張:政府應當公開明確地規定一種固定的貨幣供應量的年增長率,並應當實現財政預算平衡。他們指出:如果政府能宣布實行一種堅決降低貨幣增長率以制止通貨膨脹的政策,人們就會解除防範心理,不再採取防範性措施。這樣,物價就會穩定,失業也不會增加,生產也不會下降。否則,人人都會運用理性預期,把經濟活動中可能遭受的損失預算在內,從而形成彼此提防,使經濟波動不斷激化。同時,他們還指出:如果政府能夠規定一種使財政預算平衡的稅率,也會有助於經濟的穩定。這是因為:通過減稅來刺激人們去增加投資和消費是不可能的,人們的理性預期會使人們增加投資和消費的熱情逐漸被抵消掉。所以,政府在財政政策方面所能做的最好努力,還是制定使預算平衡的稅率。只有這樣,公眾才不會由於理性預期而採取各種預防性措施,政府也才能取信於民,使經濟趨於穩定。理性預期學派是徹底的自由主義經濟的立場。

理論前提

預期是合乎理性

也即是說,消費者把獲得消費的最大效用作為行動準則,生產者把利潤最大化作為行動準則,任何經濟行為主體進行當前決策時所預料的未來會有的情況,總是完全準確地符合未來實際發生的情況。

供求均衡

只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各種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都會通過供求變動,最終使各自的供求達於均衡。此時也是處於均衡的充分就業狀態,實際存在的失業僅限於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及自願失業。這種勞動的供給和需求相一致的就業量所決定的就業率被稱為自然就業率。自然就業率的大小取決於一國的技術水平、風俗習慣、資源數量等,而與貨幣因素無關。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就業量常常大於或小於自然就業率,這取決於實際通貨膨脹率和預期通貨膨脹率間的差距。如果前者大於後者,就業量大於自然就業率,反之則相反。這種差距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在短期內對價格水平的誤解造成的,例如,商品經營者看到自己經營的商品價格上漲,誤認為是需求量增加,從而會要求更多的勞動量。但這種誤解在長期中會消失,人們會看到所有商品價格都上漲,從而使勞動量恢復原有水平。因而,理性預期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有使就業量等於或趨向於自然率的趨勢。根據這種理論,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並不存在一種如凱恩斯主義所說的交替關係。巨觀經濟政策僅在具有突如其來的性質,因而使人們預期失誤的條件下才會取得指望的結果。如果假定政府的政策是有規則的,人們會準確預料應有結果,從而會採取相應措施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

本質作用

理性預期本質上是一個均衡概念,而不僅僅是指個人行為的理性假設,只有與市場均衡融合在一起時才能正確地理解理性預期以及理性預期均衡(REE)。REE中的信息需求並不會更多:交易者只需知道產生均衡價格的隨機過程。雖然市場出清理論告訴經濟學家決定價格的根本性結構因子(如成本和需求函式的形式),但在均衡時,交易者無須知道任何經濟結構形式方面的知識,他們只須知道價格和決定產出的隨機因子之間的關係。所以,理性預期的本質是,市場參與者擁有關於經濟體系的一些經濟信念,可以把他感興趣的內生變數與外生變數聯繫起來。理性預期具有兩種特性。

根據理性預期理論,政府應放棄實行相機抉擇的財政金融政策,應把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目標放在防止和減少通貨膨脹而不是失業上,把最理想的物價水平作為其唯一的政策目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