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的再出發

現代詩的再出發

本書在鉤沉史料的基礎上,結合文本、歷史與理論,重探中國40年代的現代主義詩潮。通過作品解讀、文學行為分析以及對物質、制度、文化、政治的考察,重構了這場文學運動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多重面向,不但揭示出現代主義詩潮之演變的內在邏輯和外部條件,也對其知識構造、成就與困境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本書對史料的發掘是其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張松建,1972年生,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主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比較文學。在國內外發表論文三十餘篇,有專著《抒情主義的政治:中國現代抒情詩學研究》(即出)等。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背景知識
第一節 “現代”、“現代性”、“現代主義”
第二節 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源流
第二章 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在中國40年代的譯介
第一節 艾略特在中國的傳播
第二節 奧登在中國的傳播
第三節 里爾克在中國的傳播
第四節 波德萊爾在中國的傳播
小結翻譯的政治
第三章 中國40年代現代主義詩潮的趨向
第一節 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定義
第二節 中國40年代現代主義詩潮的興起
第三節 中國40年代現代主義詩潮的總體性
小結現代詩的再出發
第四章 中國40年代現代主義詩學敘論
第一節 “抒情主義”的新變
第二節 作為一門“手藝”的詩歌寫作
第三節 “去戲劇化”的日常經驗
第四節 重識袁可嘉“新詩現代化”方案
小結詩史互動與話語協商
第五章 城市地理、現代主義與政治烏托邦
第一節 鷗外鷗:地緣政治、反諷詩藝與形式實驗
第二節 杭約赫:震驚體驗、殖民歷史與烏托邦幻覺
第三節 唐祈:城市抒情詩與時間意識形態
第四節 陳敬容:感傷主義的城市漫遊人
小結逆寫城市與中國經驗
第六章 現代性危機與自我認同
第一節 穆旦對“美學現代性”的確認
第二節 羅寄一與“尋求現代認同”
第三節 路易士的“邊緣人心態”
第七章 抒情二型:沉思的詩與青春寫作
第一節 馮至的《十四行集》
第二節 鄭敏的《詩集(1942—1947)》
第三節 葉汝璉的《舊作新詩鈔
第八章 詩與公眾世界
第一節 杜運燮:詩壇頑童的“輕鬆詩”寫作
第二節 穆旦:心理分析與科技意象
第三節 袁可嘉、王佐良:日常生活與政治寓言
小結從審美到政治
第九章 新古典主義的實驗
第一節 現代性與“古典新詮”:論吳興華
第二節 從互文性到“宇宙意識”:論沈寶基
第三節 書寫“故國想像”:論羅大岡
結論 重建現代主義的歷史敘事
附錄 王道乾的頹廢詩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前言

一 發現新史料與重繪現代主義詩潮地圖
當年張松建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提出博士論文選題,決心要研究4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很多學者的第一反應,就如作者自己所預料到的,“九葉詩派”(或者“中國新詩派”)幾乎等同於4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的全部內容,題為“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的現有著述都以探討“九葉”為焦點。同時在不少學者的印象中,4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純粹是西方影響之下的產物,而與淵源深厚的古典傳統無甚關係,這似乎已是無人質詰的定論。就如他自己所害怕被質疑的:“就這個選題而言,難道還能挖出什麼新資料、提出什麼新解釋嗎?”
但是張松建還是決心重新書寫4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而且以最傳統但最辛苦的工作開始:考掘原始史料,以客觀的史實重新繪畫4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的版圖。這是目前愛走捷徑的年輕學者沒耐心、沒興趣又懶惰使用的基礎研究方式。就如張松建在序文中所說,在2003年他從新加坡返回中國大陸,在京滬兩地的圖書館埋頭調研,瀏覽了出版於40年代中國各地的兩百餘種文學期刊,查閱過發行於京滬地區的二十餘種報紙副刊,透過對這些字跡漫漶的原始史料的考掘,一幅清晰完整、帶有另類意味的“文學史圖像”隱約浮現出來:“我們吃驚地發現,在40年代從事現代主義詩歌創作者,遠遠不止於‘九葉’,至少還應該包括平津地區的吳興華、沈寶基,上海的路易士,移居中國香港和桂林的鷗外鷗,西南聯大的王佐良、羅寄一,離散法國的羅大岡,中法大學的葉汝璉和王道乾等等。”

精彩書摘

第二章 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在
中國40年代的譯介
現代派大將戴望舒在《詩論零札》中指出:“詩應該有自己的origi-nalite,但你須使它有cosmopolite性,兩者不能缺一。”這說明他已認識到新詩實踐的原創性離不開世界性因素的融入,如果想在詩歌志業上取得一番成就,就必須把一己的寫作實踐置於“全球”與“本土”的雙重視野中,其中一條路就是對西方詩學的選擇、消化和吸收,這需要詩人進行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翻譯,正如朱自清所說:“新文學大部分是外國的影響,新詩自然也如此。這時代翻譯的作用便很大。”在40年代的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形成過程中,英美與德法現代詩歌經由譯介而進入中國詩壇,構成了參照框架和支援意識。應該說,在這項文化工程中,近代以來許多西方詩人都進入了翻譯家的視野,譬如,愛爾蘭的葉芝,英國的史本德、劉易斯、麥克尼什、燕卜遜,法國的瓦萊里、魏爾倫、馬拉美、蘭波、阿波利奈爾。比較之下,英語詩人艾略特與奧登,德語詩人里爾克,法語詩人波德萊爾則是重點介紹對象,圍繞他們出現了一些有成就的翻譯家和研究者:馮至、吳興華、王佐良、錢學熙、戴望舒、王了一、楊周翰、朱維基、卞之琳、楊憲益。促成翻譯事業比較興盛的一個原因據說是“翻譯書籍容易獲得審查機構通” ,因此在萎縮困頓的出版市場裡獲得了暫時“景氣”的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