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A.
正文
美國心理學家。1925年12月 4日生於加拿大的曼達爾鎮。1949年畢業於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後入美國愛荷華大學師從K.W.斯彭斯研究學習理論。1952年獲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1953年到史丹福大學任教。早期主要研究心理治療問題。1958年以後與他的博士研究生R.H.沃爾特斯合作研究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以後又致力於社會學習理論的建樹,強調認知過程、代替性強化和自我調節在人類行為中的重要作用,並提出區別於其他行為主義者的相互作用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環境、行為和人3種變數互動作用決定的。班杜拉對心理學的突出貢獻是用實驗法研究兒童的觀察性學習,即在控制條件下,讓兒童觀察別人(模式)的行為,過後看他在類似情境中是否模仿模式的行為。他認為人類許多複雜的行為都是通過觀察性學習獲得的,學習者無須事事通過親身接受外來的強化進行學習,而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代替性地得到強化。
班杜拉曾任多種學術職務,並獲得多種科學獎。1972年,榮任古根海姆研究員,同年獲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分會的傑出科學家獎。1974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8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擊行為》(與沃爾特斯合作,1959)、《社會學習和人格發展》(與沃爾特斯合作,1963)、《行為矯正原理》(1969)、《社會學習理論》(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