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組

sis、Cassigerin sis、Globigerin sueta、Globigerin

命名

鍾水仙等1981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廣東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珠1井;參考剖面位於惠州凹陷HZ21-1-1井。

沿革

珠江組以珠1井1062~1727.6m井段為層型剖面,指位於珠海組與韓江組之間,岩性為褐灰色泥岩、粉砂岩與灰色含礫砂岩、砂礫岩組成不厚頻繁互層,並夾劣質油頁岩、瀝青質頁岩和褐煤的一套地層。時代為早中新世。該組曾被稱為下中新統第三組(1977、1978)、珠江口群珠四組(1979),《廣東省區域地質志》(1988)沿用鍾水仙等的定義。

特徵

該組可分三段:下段為灰白色粉砂岩、含礫砂岩和砂礫岩與褐灰色粉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頻繁互層,夾瀝青質頁岩、劣質油頁岩;中段為深灰或褐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灰白色砂岩互層,夾薄層狀瀝青質頁岩;上段為灰或灰褐色泥岩夾灰白色白雲質砂岩、鈣質砂岩,頂部以泥岩為主。厚212~1032m。位於地震反射層T4和T6之間。與下伏漸新世珠海組假整合接觸,與上覆韓江組呈整合接觸。本組富含有孔蟲、鈣質超微和孢粉化石,有孔蟲屬N5—N8帶,主要分子有Globorotalia jiaoweiensis、Cassigerinella chipolensis、Globoquadrina binaensis、Globigerinatella insueta、Globigerina ciperoensis、Catapsydrax staiforthi、Praeorbulina glomerosa、Globigerinoides sicanus等;鈣質超微化石為NN1—NN4帶,主要有Helicosphaera ampliaperta、Discoaster druggii、Sphenolithus belemnos等。孢粉為Polypodiaceaesporites-Dinocysts組合。本組為濱海、淺海相沉積,遍布珠江口盆地。岩性厚度變化較大,自北向南岩性變細。北部古珠江三角洲區及西江凹陷岩性較粗,以砂岩、砂礫岩為主,夾極薄層泥岩;恩平、番禺、西江井區及海豐、陸豐一帶濱海沉積區,由砂岩和泥岩組成,夾薄層石灰岩。在惠州凹陷、惠陸低凸起的南部及東沙隆起,本組下部為厚層砂岩夾薄層泥岩,上部以泥岩為主,夾少量砂岩,中部則石灰岩及生物礁灘灰岩發育,厚達562m。厚度為212~1032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