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點
珍珠蚌又稱珠母珍珠蚌,俗稱蛤蜊。因其多產天然珍珠而得名珍珠蚌。殼大、厚而堅實,呈長橢圓形。殼長可達180mm ,殼高70mm ,殼寬40mm 。兩殼膨大,殼面深褐色,或近黑色,並布有帶光澤的斑,生活於河流及小溪中。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等省,在大連的部分河段中也有一定數量的分布。日本和前蘇聯地區也有分布並均育出淡水珍珠。生態習性
棲息於水質清澈透明、底質為沙或石、水較深的河流內。繁殖季節在4-10 月。內外鰓瓣皆為育兒囊,受精卵在4 個鰓瓣中發育成鉤介幼蟲。鉤介幼蟲很小,無鉤狀物。10 月脫離蚌體,寄生在魚體上,逐漸成長為幼蚌,離開魚體,沉人水底營底棲生活。攝食習性
蚌通常以水中的細菌、浮游植物、原生動物、輪蟲、小型枝角類、小型橈足類和有機碎屑為食。不同的蚌攝食種類有所不同。如褶紋冠蚌要比三角帆蚌攝食的藻類多。攝食量取決於水中飼料的多少、適口程度和蚌的體質狀況等。生殖習性
當水溫適宜時,成熟的雌雄蚌生殖腺慢慢變得飽滿、成熟。雌蚌的生殖腺由淡黃色變成桔黃色,表明性腺成熟,受精孔緊貼於卵膜,遇精子即受精。三角帆蚌懷卵量40~50萬粒/只。褶紋冠蚌懷卵量50~70萬粒/只。蚌的生殖腺逐次成熟,有多次排卵的習性。三角帆蚌在繁殖季節排卵5~8次,褶紋冠蚌排卵2~3次。因此,在人工養殖蚌時,可多次採集鉤介幼蟲。老蚌和病蚌的懷卵量較低。雖懷卵量高,但由於變態發育複雜,培育成鉤介幼蟲的成活率只有10%左右。套用動態
日本北海道曾有過珍珠蚌人工培育珍珠成功的報導,且珠質良好,酷似波斯灣出產的天然海水珍珠。珍珠蚌在我國目前尚未套用於珍珠生產。專家認為,我國若用珍珠蚌作為材料人工培育珍珠,其質量不會比 三角帆蚌所產珍珠差。因此,這是一種有待於開發利用的新型育珠蚌資源。養殖
一、珍珠是如何形成的?
答:珍珠是華貴的裝飾品,又是名貴的中藥材,經濟價值高,養珠業常有“金庫”之稱,因此發展養珠業大有前景。珍珠是利用蚌類的培育而成的。蚌類屬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種類繁多,資源豐富、養珠業常選用帆蚌、褶紋冠蚌和珍珠蚌等品種養殖。
蚌殼內,有2片包住蚌的軟體,稱為外套膜,受到刺激時,就會快速地分裂增殖,逐漸包圍刺激源,形成完整的珍珠囊,並以刺激源為中心,一層復一層地分泌珍珠質,最後形成珍珠。天然的珍珠是由小砂粒,蟲卵等異物偶然侵入殼內,外套膜的表皮細胞裂殖形成珍珠囊,包圍異物,分泌珍珠質而形成有核珍珠。
二、養珠殖入手術以什麼季節為好?
答:春末或初秋是育珠手術的最佳時機。因盛夏氣溫高,蚌離水後脫水快,傷口易發炎潰爛,冬季則蚌體幾乎進入休眠狀態,手術傷口不易癒合,易發生吐片、爛片。
育珠的蚌一般從野外水域捕獲。其出水後堆放時間不宜過長,如因運輸或其他原因不能馬上手術,應放入小水域中暫養起來。如有條件,可建立暫養池,將採集的河蚌養肥後再進行手術,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三、如何選擇手術蚌?
答:手術蚌分為製片蚌和插片蚌。用來製作小片的即製片蚌,用於培育珍珠的蚌即插片蚌。術前,將製片和插片蚌按1:1的比例選出放入盛水的盆內,製片蚌以3年齡為好,插片蚌以4年齡為好。蚌齡小則珍珠質分泌機能強,珍珠形成的速度快,珍珠質量好,蚌齡大則反之。
四、請介紹一下插片的製作方法。
答:插片的製作分剖蚌、剝分外套膜、取下外表皮和整形切片4個步驟。用剖蚌刀先後插入蚌前後端以切斷前後閉殼肌,再切斷兩外套膜與內臟連線處,注意不損傷外套膜,此為剖蚌;然後用鑷子將邊緣膜沿痕向內輕輕翻轉,在其前端或後端邊緣撕一小口,用一把小鑷子夾住內表皮,另一把鑷子從小口處伸入內外表皮之間,由前向後分開內表皮,此為剝分外套膜;接著用刀片或剪刀沿外套痕將邊緣膜外表皮剪下,貼殼的一面即正面朝上,攤放於玻璃板上,此為取下外表皮;最後用切片刀切除有色邊緣,修齊兩邊,切成邊長0.5厘米的正方形小塊。在小片上滴一點濃度為0.1%的金黴素溶液,此為修整切片。要注意的是修整後的小片不宜存放,以免影響細胞活力。
五、怎樣將插片進行插送?
答:先用開口器輕輕插片蚌的兩殼之間,使殼撐開,用塞子固定,其開口不超過1.1--1.4厘米,並用海綿蘸水洗淨中央膜內表皮和內臟上的污物;然後從距鰓基部1厘米處的鰓線到外套膜之間插片3--4行,行距0.8cm,間距1--1.5cm,插片要排列均勻,可呈梅花狀,插片為40片左右為宜;再將送片針傾斜,針頭放於小片正面中心點,用鉤針將小片勻稱地裹在送片針的針頭上,用鉤針刺開外套膜的內表皮,將小片從開口外一次送入內外表皮之間的結締組織內,一般深度為0.6cm左右;再用鉤針在外套膜外面壓住已送入的小片,再拔出送片針,將小片留在裡面;小片送入後,再用鉤針在外套膜的內表皮將小片整理成鼓狀突起,再做蚌的另一側手術。手術完成後,在蚌殼上刻上手術日期,送入水域育珠。
六、怎樣進行育蚌的養殖?
答:以單吊法養殖為好。即在蚌冠部用鑽子鑽一小孔,每隻蚌穿上一尼龍繩或塑膠繩懸吊固定在竹架或活支竹架上,行距1m左右,間距3cm左右,每畝吊養1000隻左右。蚌的水域的環境要求向陽通風,周圍無高大建築和樹木遮蔭,水深1m以上,無水生植物,有微弱流水,水質中性,要防止有毒污水進入養珠場。
蚌無捕食器官,僅靠鰓纖毛活動所形成的水流來攝取食物,故應把蚌養在食物最豐富的水層,春秋季節水溫10--30℃時,蚌吊在離水面20--30cm處,盛夏和嚴冬吊在離水面70厘米左右為好。養殖水域冬季不必施肥,春、秋季應施以無機肥和有機肥,以培肥水質,促進浮游生物生長,給蚌提供豐富的食物,夏季氣溫高,應施無機肥料,施肥應少量多次。
七、如何進行珍珠的採收?
答:育珠蚌養殖2--3年即可採收。採珠可在水溫低於20℃時進行,因這時珠質細膩光澤好。採珠時,用刀切割前後閉殼肌,用手指提出外套膜上的珍珠,放於清水輕輕洗淨,再用絨布吸乾水分,用白綢布打光,即可分級出售,蚌肉既可鮮食,亦可曬製成干貝肉。蚌殼的外中層可作為畜禽用的貝殼粉,內層可作為珍珠粉,珍珠粉是化妝用品、藥品和食品的重要原料。
養殖技術詳細
一、養殖水域的選擇(一)場址的選擇
1、池塘養殖面積因地制宜,小的池塘為3~5畝,大的池塘從十幾畝到幾十畝都有,水深1.5~2米,水質一般都較肥,餌料生物豐富。池塘中可混養草魚、鯿魚、鱅、鯽魚,放養密度為100~200尾/畝,不宜放養或極少量放養競食性魚類如鏈魚等,切勿放養肉食性魚類如青魚、烏鱧等。
2、河流 無污染的河流,氧氣充足,水質清新,水體呈流動狀態,物質交換充分,適合三角帆蚌的生長。
3、大水面 如湖泊、水庫等,水域面積較大,選擇岸邊或汊彎處水體較淺的水域進行珍珠養殖,水體流動性較大,水質清瘦,溶氧豐富。環境因子複雜,管理操作不太方便。
(二)生態環境
1、水質條件水深1.5~2.5米較為適宜。一定速度的流水,對育珠蚌的生長及珍珠培育極其重要。保持育珠水域的pH值在中性略偏鹼的範圍,以7~8為宜。pH值偏低的酸性水體不利於育珠蚌的生長和珍珠的形成,可以通過在育珠水體中潑灑生石灰水的方法進行調節。pH值偏高又抑制了育珠蚌的生長,可以通過施加有機肥的方法進行控制。
2、營養鹽類鈣鹽是育珠蚌最需要的鹽類。蚌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育珠蚌的生長及珍珠的合成依賴於鈣的吸收,保持水體中Ca2+含量為15毫克/升以上,可通過施加鈣肥來補充鈣源。鎂、矽、錳、鐵等不僅是育珠蚌生長所需元素,而且也是其餌料生物生長所必需的,通過施加有機肥、無機肥來補充這些營養元素。稀土能促進育珠蚌分泌珍珠質,加快珍珠的形成。在稀土營養源中,以硝酸型稀土效果為最佳,珍珠增長速度最快。在育珠蚌生長旺季每月施加稀土營養源一次,使池水呈0.1毫克/升的濃度。
3、餌料生物三角帆蚌最適的餌料生物為硅藻、金藻、綠藻、裸藻等,其次是小型浮遊動物和細菌等有機碎屑。所以培養豐富的餌料生物對珍珠養殖至關重要。水體的肥瘦、餌料生物的豐欠可通過水色來反應,水體顏色以黃綠色為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為宜,並且保持育珠水體“肥、活、爽、嫩”的狀態。
二、育珠蚌的選擇
(一)調查手術蚌的來源
如果手術蚌的繁育場或鄰近的珍珠養殖曾發生過病害,再便宜的蚌也不能購,以杜絕病原體的傳播。繁殖用的種蚌最好是采自自然水域中的野生蚌,雌、雄蚌最好選自不同的水域,以保證種質的質量,提高后代的育珠性能。
(二)運輸及運輸後的暫養工作
1、乾法運輸適合氣溫為1~10℃的低溫運輸,溫度高於25℃,易引起蚌體缺氧化死亡,溫度低於0℃,易凍死。運輸的時間越短越好,不能超過3天。操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運輸前讓手術蚌吸足新鮮水分後裝進籮筐、草包或散裝。②蚌體平放,保持其體內的蓄水不致流失。③裝運時,手術蚌堆積的高度低於20厘米。④途中經常噴灑新鮮水,保持蚌體濕潤。必須保證用水的安全性。
2、濕法運輸 適宜於遠距離運輸。①利用活水船運,可運輸大批量的蚌體,運輸過程中應避免污水和缺氧。②另一種是利用封閉箱低溫運輸,箱內裝水並用袋裝碎冰保持較低水溫,以降低手術蚌的新陳代謝,同時進行充氧,以保證運輸過程中手術蚌的成活率。
經長途運輸的手術蚌,體質較虛弱,必須進行暫養處理,復壯後才能進行手術。受損傷的蚌單獨吊養處理,復原後再用於手術。冬季運輸的蚌,暫養時間為1星期左右;春夏運輸的蚌,暫養時間為1個月以上;秋季運輸的蚌,暫養時間為20~30天左右。
三、育珠手術中的注意事項
育珠手術是珍珠生產的關鍵,必須認真做好每一個環節,以提高手術蚌的成活率,避免病害,增加優質珍珠的比例。
(一)育珠手術的季節
育珠手術以3~5月和9~10月進行較為適宜,此時水溫為15~25℃,育珠蚌的新陳代謝旺盛,細胞小片的存活率高,育珠蚌手術傷口癒合快,珍珠囊的形成迅速,珍珠質分泌快,珍珠質量好。當水溫超過30℃,儘管手術傷口癒合快,珍珠囊形成迅速,但細胞小片存活時間較短,成活率低,且傷口易潰爛而感染疾病,引起育珠蚌的死亡。如果在高溫季節進行育珠手術,必須選擇陰涼通風遮陽處進行,且施手術者必須有熟練的技術,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手術過程。當水溫低於5℃,三角帆蚌進入冬眠狀態,此時進行手術,儘管減少了感染疾病的機會,但傷口不易癒合,細胞小片容易凍死。
(二)手術蚌的選擇
選擇健康、無病害、無損傷的三角帆蚌。生長線寬大明顯,斧足肥壯飽滿,外套膜呈微黃色。
(三)手術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手術過程中,所有工具都應嚴格進行消毒、清潔,避免帶菌操作。用70%的酒精浸泡或擦洗所有操作工具。有條件的可以在無菌狀態下進行手術。操作人員也不能帶菌操作,作業前清潔雙手。
2、製片操作應在遮陽無風的環境中進行,以免風力引起小片乾死,避免細胞小片因受紫外線直接照射而降低活力。
3、使用混合營養液處理細胞小片,可以提高小片的成活率和抗病力,提高珍珠的產量和質量。幾種混合營養液的配方: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營養液配方:在1升0.4%的鹽水中加入1.5%的PVP0.5毫升。②卵磷脂營養液配方:在1升濃度為0.4%的鹽水中加入卵磷脂0.5克,氯化鉀(KCL)0.02克,碳酸氫鈉(NaHCO3)0.02克。③氯化鈷營養液配方:在1升濃度為0.4%的鹽水中加入氯化鈷(CoCL)1.5克。④金黴素營養液配方:在1升濃度為0.4%的鹽水中加入金黴素1克。
4、開殼寬度絕不能超過0.8厘米,以免拉傷或拉斷閉殼肌,引起手術蚌手術後的死亡。
5、插核植片的傷口面積不能超過外套膜總面積的5%,以免引起手術蚌組織器官嚴重積水而死亡。
6、儘量避免在內臟團插核,以免損傷消化道導致手術蚌心臟糜爛而死亡。
7、操作人員的技術必須熟練,動作迅速,手術時間越短越好,整個手術過程最好不超過8分鐘,以保證細胞小片的成活率和育珠蚌的成活率。
常見病害
爛鰓病
症狀:鰓絲糜爛,殘缺不一,呈淡紫色,有大量粘液,兩殼張開後無力閉合,閉殼肌彈性差,此病交差感染很快,如不及時治療損失極大。防治方法:(1)注射鹽酸四環素,每隻1000國際單位~4000國際單位;(2)用0.1‰~0.2‰“多菌靈”浸洗10分鐘~15分鐘;(3)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混合液2毫升~4毫升噴在蚌鰓上;(4)用10毫克/公斤~40毫克/公斤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蚌體,三角帆蚌10分鐘~15分鐘,褶紋冠蚌15分鐘~30分鐘。
水膨脹(水睡腫)病
症狀:蚌體結締組織膨大突出呈肉白色,外套膜與蚌殼之間充水,閉殼肌鬆弛。防治方法:(1)用消毒過的針筒吸1%四環素或鏈黴素溶液噴灑病蚌;(2)用1%卡那黴素注射外套膜。
爛斧病
症狀:斧足缺刻,濁瘍嚴重,萎縮呈肉紅色,並有大量粘液,組織缺乏彈性,此病主要是由細菌引起的,也有因寄生蟲或魚類等水生動物吞噬引起。防治方法:用0.01‰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分鐘~30分鐘。
側齒炎
症狀:側齒四周組織發炎發黃,組織糜爛,呈黑褐色,影響兩殼閉合,冠翼易折,側齒炎的發生多為機械操作所致,嚴重時會導致死亡。防治方法:(1)用1‰~2‰金黴素溶液注入病蚌肌肉,用量為1毫升左右;(2)用0.1‰濃度的“多菌靈”藥液浸泡5分鐘~10分鐘。
嗜水氣單孢菌病
流行季節:為4月~10月,發病高峰在5月~7月。症狀:為發病初期,病蚌體內有大量粘液排出體外,蚌殼後緣出水管噴水無力,排糞減少,兩殼微開,病重時,病蚌體重下降,閉殼肌失去功能,兩殼張開,胃中無食,晶桿縮小或消失,用手觸及病蚌的腹緣,有輕微閉殼反應,不久死亡。採用1‰氯黴素注射(每隻1毫升,1次或3次),再輔以1毫克/公斤漂白粉全池潑灑,對預防和病發初期治療有較好效果。
水腫病
病原和病症:病原為細菌。病蚌的外套膜、斧足等部位水腫,閉殼肌鬆弛。防治方法:
(1)每隻蚌注射1毫升0.8萬單位的鹽酸金黴素。
(2)每隻蚌針筒噴體3毫升0.1%~0.2%的四環素。
(3)用2%呋喃西林浸浴5分鐘。
水膨脹(水睡腫)病
症狀:蚌體結締組織膨大突出呈肉白色,外套膜與蚌殼之間充水,閉殼肌鬆弛。防治方法:
(1)用消毒過的針筒吸1%四環素或鏈黴素溶液噴灑病蚌;
(2)用1%卡那黴素注射外套膜。
腸胃炎
病原和病症:病原為細菌。病蚌不吃食,腸道發炎,消瘦,兩殼微開。防治方法:(1)每隻蚌注射1毫升0.2%金黴素。 (2)用2%~4%食鹽水浸浴0.5~2小時。 (3)每100平方米用1.5千克生石灰兌水全池潑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