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日記》
. 15歲死於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她的日記成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 日記中展現了驚人的勇氣與毅力。 安妮出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是奧圖法蘭克(Otto Frank)一家的小女兒,家中還有母親艾迪斯(Eddis Frank)姐姐瑪格特(Margot Frank). 由於當時納粹德國排斥猶太人風氣日盛,父親奧圖便放棄於德國的事業而將家庭移至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家過著較為平順的生活;但是1940年5月後,荷蘭為德國攻占之後,荷蘭的新統治者英夸特也將排猶法律於荷蘭執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轉入猶太人學校就讀. 這段期間安妮開始寫日記。 但是在1944年8月4日, 安妮一家由於有人密告的原因而被德國警察逮捕. 數日後所有人被轉送到荷蘭的威斯第包克集中營, 一個月後隱秘之家的八個人被轉送到奧斯威辛集中營。之後,安妮與姐姐又被轉送到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1945年3月姐妹都因傷寒死於營中,距離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被英軍解放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而其他隱密之家的成員除奧圖之外, 都死於集中營之中。 詳細內容 一個十五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納粹集中營。這本日記是安妮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 “二戰後我想出版一本書,叫做《密室日記》……”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三歲的安妮和家人為逃離納粹恐怖統治,躲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間倉庫里,從此展開兩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裡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與浪漫情事,並且將每個艱辛匱乏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安妮在日記里寫道:“我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 安妮的日記從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寫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起初,她這日記是純為自己而寫。後來,荷蘭流亡政府的成員傑瑞特·波克斯坦從倫敦廣播電台宣布說,他希望在戰爭結束之後,能蒐集有關荷蘭人民在德軍占領之下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公諸大眾。他特別以信件與日記做為例子。安妮收聽到這段話,為之動心,於是決定在戰爭結束之後,要依據她的日記出版一本書。她開始將她的日記加以改寫、編輯、潤飾,刪去她認為不夠有趣的部分,並且靠回憶增加一些內容。同時,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記。 安妮死於德國一個集中營,死因是那裡爆發斑疹傷寒,於3月死亡。她的親人中,只有父親奧托·弗蘭克活著走了出去。1945年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後移居瑞士。他在以後的日子裡,一直在傳揚女兒的日記,讓全世界共享。他於1980年8月19日過世。 學術界編纂的《安妮日記:評註本》將安妮第一次寫成、未經整編的日記稱為A版,以別於第二次所寫、經過整理的版本,是第二種版本,一般稱為B版……奧圖·法蘭克斟酌許久,決定完成女兒的宿願,將日記出版問世。他從A與B版中選材,編成篇幅較短的一種版本,後來稱為C版,全世界讀者歷來讀到的相關文章 安妮故居發人深省 人民網駐比利時記者 章念生 荷蘭阿姆斯特丹。淅淅瀝瀝的春雨中,一支由不同膚色、不同年齡人群組成的隊伍沿著街角向後蜿蜒。五顏六色的傘下,稚氣未脫的孩子依偎著父母,精神矍鑠的白髮老人靜靜佇立,充滿活力的小伙子姑娘們則乾脆在雨中挺立。他們在等著參觀《安妮日記》中的主人公安妮·弗蘭克躲藏了兩年零兩個月的閣樓。
後記
《安妮日記》是荷蘭籍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在二戰中遺留下來的一部個人日記,它真實地記述了她與家人以及另兩個猶太家庭為逃避納粹迫害而度過的長達兩年的隱蔽生活。安妮從13歲生日寫起,一直寫到1944年8月4日他們的隱居地被德國黨衛軍查抄後不久。這個不到16歲就被納粹奪去了生讓哥哥過熱而特瑞特惹人特讓他命的孩子的日記在戰後成為人們對那場人類夢魘進行深刻反思的珍貴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