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插秧

珊瑚插秧

珊瑚插秧,深圳潛水愛好者發明的一種珊瑚種植方法,就是把一株珊瑚幼苗放在水泥托盤裡,然後再固定在一個個小方格內。

背景

珊瑚插秧珊瑚插秧

大鵬半島位於深圳東部,四周水域地處東南亞近海珊瑚礁群黃金區域邊緣,平均水溫為25-27℃,屬珊瑚生長的最佳水溫範圍。1984-2014年,深圳狂飆發展的三十年間,這裡的石珊瑚種數由31種下降為24種,覆蓋率由76%減為現在的約50%。

除了全球變暖導致珊瑚白化(指珊瑚體內共生藻離開或死亡)之外,對珊瑚更致命的破壞是人類活動,一張漁網就可能把近海一片珊瑚全破壞了。

自2013年底伊始,一群潛水愛好者自發在深圳大鵬灣海域“種”珊瑚。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這裡將擬建國家級珊瑚保育示範區。潛水愛好者和當地政府正聯手,把珊瑚一點一點地“種”回來。

研究歷程

第一次種植

珊瑚插秧珊瑚插秧

志願者們只有基礎的珊瑚保育知識。一開始,他們想模仿墨西哥坎昆的藝術家,在海底豎立一些人形石質雕塑,讓珊瑚在上面生長,幾年後珊瑚長滿塑像,珊瑚保育與藝術完美結合。此外,國外還有將廢舊捷運、船隻甚至坦克經過處理,沉入海底製成人工珊瑚礁的做法。

第一次種植所用的珊瑚苗,根據大鵬新區經濟服務局根據掌握的資料,發現深圳一家水產公司恰巧承接了一項省里課題:培育珊瑚苗,但沒有推廣。這家水產公司贈送了100株珊瑚苗,經濟服務局則以100元/株的價格,購買了900株苗。

由於缺乏經驗,大家決定先從最簡單的方法嘗試,製作了一個鐵架子沉入海底,再把珊瑚苗直接卡在鐵架上。但這個最簡單的方法成效不好。2013年11月,1000株珊瑚被“種”在了大鵬海域的海底。9個月過後,志願者再次來看望這群珊瑚“寶寶”時,成活率只有30%。大多數珊瑚由於固定不牢,被海涌沖走,有一個鐵架整個直接被沖翻。倖存的30%長勢出乎意料,一些魚類也開始回流到這裡。

第二次種植

珊瑚插秧珊瑚插秧

志願者們日益感覺到專業知識的重要。2014年9月一天,正在進行珊瑚普查工作的肖寶華路過深圳,席小青他們在其必經之路上的咖啡館“攔”住他,從此肖正式進入到“潛愛大鵬”。

肖寶華被志願者們稱作“大寶”,從2006年一直在研究人工培育珊瑚,他的團隊不斷試驗改良,從三面體到錐體,再調節錐體的傾斜角度以最大限度減輕海涌對其衝擊,最終研製出了四代人工珊瑚礁,即一種類似飛碟的工具。

2014年11月8日的活動,是“潛愛大鵬”第二次“種”珊瑚的嘗試。潛水員先在海底打樁,然後將“飛碟”固定在海底,“飛碟”固定好後再在上面架設一層架子,把珊瑚種“種”在上面。

由於水溫已經很低,加上體力限制,潛水員每次下潛最多只能工作一個小時,整個種植行動持續了三天。

在海底活動不如在陸地自如,潛水員們完全依靠手勢交流。由於水的阻力,打樁的每一錘都比在地面上費力很多。而搬重物到海底,讓潛水員很難控制下潛深度,經常忽上忽下,水壓變化對身體不無傷害。

420株珊瑚苗被“種”在水深4米的海底,不同於第一次完全由政府出資的做法,這次有18位愛心人士認養了其中一部分珊瑚,認養以1000元起。一個少年捐出1000元壓歲錢認養了5株珊瑚,一家公司的7位同事不僅集體認養一份,還一起加入了志願者隊伍。席小青則為自己的貓認養了5株,理由是貓愛吃魚。

2014年12月27日,志願者再次下潛看望420株小生命,這次的成活率有90%。與珊瑚一起成長的“潛愛大鵬”,從沒有名分到逐步制度化,已經發展成了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除了“種珊瑚”,日常還會進行珊瑚知識的科普宣傳和相關科學普查。

種植方法

珊瑚插秧珊瑚插秧

要在涌動的海底“種”珊瑚並不只是“插秧”那么簡單,把一株珊瑚幼苗放在水泥托盤裡,然後再固定在一個個小方格內,有點像遊戲“植物大戰殭屍”里種植向日葵的方法。

這種水泥托盤看似“飛碟”,其實是一個水泥製成的圓錐體,表面密密麻麻安放著一個個白色瓷環,這些瓷環為珊瑚的精子和卵子提供附著處,珊瑚有性繁殖的增長是幾何級的,加之降低人工珊瑚種生長的水深,以增加光照並減少珊瑚上的覆蓋物,從而使珊瑚的生長速度提高到自然狀態下的2-3倍。

政府支持

兩年間,深圳市經濟服務局為“潛愛大鵬”提供了350萬元經費。2014年8月,大鵬新區稱,大鵬灣擬建成國家級珊瑚保育示範區。三個月後,曾國中送來一艘經過改造的漁政船,允許志願者們下潛時作潛船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