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玫瑰鸚鵡屬共有8種鸚鵡,最明顯的特色是羽毛的花紋。其一是他背羽呈扇形;其二是他面頰皆是有顏色。所有的玫瑰鸚鵡背上都是以黑色為主體,而在每一個羽毛邊則有對比色以呈現出扇型的感覺。然後在臉頰上也都會有著一塊對比的顏色飾片存在著。依據種類的不同,這些顏色有可能是綠色、紅色、黃色、白色、或者是藍色的。但這種特色是每一隻玫瑰鸚鵡都可以見到的。 東澳洲的玫瑰鸚鵡大致可分為兩個族群:一個是有著藍色面頰的深紅玫瑰鸚鵡,另外一種則是白色面頰的東部玫瑰鸚鵡。
玫瑰鸚鵡雖然種類繁多,但所有玫瑰鸚鵡 間亦存在著共同的特色,主要包括扇形的羽毛排列方式以及翅膀和尾巴都有特殊的藍色邊;再則根據其頰部區域的顏色可大致分成兩組:第一組是頰部圈圈內為白色的,如:澳西玫瑰鸚鵡 、東部玫瑰鸚鵡 、藍頰玫瑰鸚鵡等;第二組是頰部區域內為藍色的,如:深紅玫瑰鸚鵡 、黃色玫瑰鸚鵡 和綠色玫瑰鸚鵡等。
玫瑰鸚鵡的翅膀前端及尾巴為帶有光澤的藍色。非常漂亮。有的品種胸部、頸部以及頭部為鮮紅色,白色的臉頰,背部為黃色,但羽毛有黃綠色的邊緣,尾部的上腹羽是黃綠色,下腹羽是紅色,棕色的眼,灰白色的喙及黑灰色的腳。母鳥的喙較小,紅色較淡,且眼睛的周圍有灰棕色的羽毛。
英文名稱Rosellas 這個字基本上就是在形容 rose ( 玫瑰)、rose-coloured ( 玫瑰色的) 、 roselike ( 似玫瑰的),尤其是觀看其背羽的花紋,宛如片片玫瑰花瓣。
棲息環境
玫瑰鸚鵡與其它的澳洲鸚鵡一樣,常至農作物區覓食,造成嚴重的農作物損失,經常可在年雨量超過500毫米的森林中發現它們的蹤跡,北部地區的族群喜愛棲息在海拔600-1500米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米皆可發現其族群,南部地區的族群則活動於各種高度的區域。
生活習性
野外的玫瑰鸚鵡並不怕人,有人接近時不會驚慌地逃開,常至公園、花園或住家後院讓人餵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通常4-6隻成群活動。
分布範圍
分布在澳洲東部的海岸區,主要棲息在新南威爾斯東南部,維多利亞的海岸地區,南澳大利亞東南方小面積的沿海地區與袋鼠島,東北部則分布在昆士蘭東北部沿海地區及其東南部地區,澳大利亞東南部的一些小島上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繁殖期多在9-1月間,求偶時雄鳥會靠近雌鳥翅膀微開且不停地拍動,尾部也會一直擺動,頭部不停地晃動、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續地發出啁啾的鳴叫聲,之後雄鳥會有餵食雌鳥的行為出現,這表示配偶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築巢於樹洞內,一窩產3-8顆蛋,孵化期約21天,雄鳥一天餵食雌鳥2次,5周后幼鳥羽毛長成,再與親鳥相處一個月後即離巢。
籠養鳥需定期作驅蟲的工作,新引進飼養的鳥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能耐低溫,成鳥較有侵略性,購買時注意雄鳥是否對雌鳥有攻擊性,需成對分開飼養,喜愛啃食樹枝。
挖人工繁殖,準備提供深的巢箱和軟木,以提供繁殖之用,注意觀察雄性是否過於猛烈的追逐雌性,事實證明有的雄鳥比其他雄鳥更富於進攻性,如果雄鳥猛烈進攻雌鳥的話,可以讓雄鳥離開巢舍一段時間,或者剪去他的一隻翅膀上的飛羽。還要注意觀察成鳥是否會啄食雛鳥的羽毛,可以在雛鳥身上撒些蘆薈粉來避免這種情況,當幼鳥可以獨立取食後,就要把它們移走,否則當成鳥想再次築巢時,就會攻擊幼鳥。
飼養方法: 以桉樹子,小米,少許向日葵子以及綠色蔬菜飼養。這種健壯的鳥飼養在3.6米長的鳥舍中,鮮艷的羽毛在陽光下十分的美麗。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1. | 阿得雷德玫瑰鸚鵡 | Platycercus adelaidae |
2. | 藍頰玫瑰鸚鵡 | Platycercus adscitus |
3. | 綠色玫瑰鸚鵡 | Platycercus caledonicus |
4. | 深紅玫瑰鸚鵡 | Platycercus elegans |
5. | 東部玫瑰鸚鵡 | Platycercus eximius |
6. | 黃色玫瑰鸚鵡 | Platycercus flaveolus |
7. | 澳西玫瑰鸚鵡 | Platycercus icterotis |
8. | 北部玫瑰鸚鵡 | Platycercus venustus |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