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新[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

王鼎新[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

王鼎新,愛國民主人士,嶺東著名教育家、書法家。曾東渡日本求學,積極參與民主革命遠動。回國後投身於教育事業,為民主革命時期的教育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抗戰爆發後,又投身抗日救國事業。同時印發書籍,傳播了馬克思主義。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14年春,王鼎新東渡日本求學,先後畢業於東京成城學校和高等師範學校。留日期間積極參加彭湃等組織的“赤心社”,曾因反對袁世凱賣國,在日本被捕入獄。1921年春回國後,在廣州任潮洲旅省八邑中學校長,致力於改革舊教育,翌年辭職回家。1923年在汕頭創辦《時報》,擔任總編輯,宣傳民主革命新思想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1925年出任澄海縣教育局長,分別聘請進步人士杜國庠為澄海縣立中學校長,共產黨員朱叟林為縣立風山國小校長。是年年底,任澄海中學校長。12月,他以國民黨左派身份,在汕頭受到周恩來接見,並接受負責改組國民黨澄海縣黨部任務。1926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澄海縣黨部執委。在職期間,堅持國共合作,發展左派勢力。1929年1月,往上海與杜國庠、夏衍等創辦南強書局,任經理兼編輯,印發進步書籍,宣傳馬列主義。

戰爆發後,投身抗日救國事業。1938年回廣州後歷任廣東省第八區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秘書,以及第十二集團軍政治特派員辦公室秘書兼政工隊政治教官、宣傳科長等職。

抗戰勝利後,1946年協助進步民主人士陳卓凡在澄海樟林創辦蘇北中學,任校長。他於1954年參加中國農工民主黨,連續兩屆選為該黨汕頭市委員會委員。1957年任澄海縣副縣長,,主管文教和統戰工作,建樹良多。

書法成就

王鼎新[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 王鼎新[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

王鼎新畢生酷愛書法、精研書法,是廣東省書法研究會委員。其書法最初以歐體入手,留學日本後,開始攻學漢隸、魏碑,回國後又潛心研究北朝的墓誌、造像題記和碑版,終以《魏南陽張玄墓誌》(即“張黑女”),融合《張猛龍碑》、《楊大眼造像記》的字型問世,熔諸家於一爐,鑄造出自己的風格,有“鼎新體”的美稱。鼎老書法,論者謂其楷書寬博端莊,雄俊健美,能化古拙粗獷於靈秀清逸之中,點畫精到,結體端莊,意態自然,既有神清骨秀的南方書風,又不失北派書風暢達粗獷的意象。其行書則用魏碑筆法加以熔鑄脫化,下筆收鋒,牽絲映帶,拙中見巧,柔中有剛,錯落有致,灑脫雋逸,給人以秀雅恬靜的美感。文化名人林之原贊他的書法是“七十下筆如擒虎,春到嶺東一枝花”。196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四本楷書字帖,1978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其楷書手跡《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一冊。

王鼎新[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 王鼎新[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

以前潮汕地區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鼎老題寫的匾額,如蘇北中學老校址內的“策謀球場”石匾(現四字由鼎老學生林紹波先生仿題)、東里“新聲戲院”木匾、“蓮陽大橋”石匾、汕頭市區“遍照寺”木匾、潮州市區“開元鎮國禪寺”木匾等,但大多在“文革”中遭到破壞,乃至失落。

民間還有不少書畫收藏愛好者藏有鼎老書寫的楷書或行書紙本墨跡。而收藏於澄海博物館的一幅行書,是1963年鼎老為澄海縣中學生書法作品展覽題詞:“學書之法無他謬巧,要在多看多寫而已。多看可吸取各家之精華,化為己有;多寫則搦管揮毫,便能隨手應心。至於氣魄神韻,要視各人之襟懷修養如何耳。”這是鼎老一生潛心書藝的經驗之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