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士

王鴻士

王鴻士,河北省武清人,生於1919年,卒於1985年。幼承家學,1940年就學於北平國醫學院,師從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1944年,拜前清宮御醫瞿文樓為師,得其真傳。1952年,創辦並主持石景山衙門口聯合診所。1956年,調入北京中醫醫院內科。曾任北京中醫研究所副所長,北京中醫醫院內科副主任,北京市衛生技術幹部科研職稱評審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中國紅十字會北京市分會理事等。

基本信息

學術思想

王鴻士 王鴻士

王鴻士臨證對急性病、溫熱病,喜用寒涼清熱、瀉火養陰類藥物。如對急性、遷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動性肝炎,善用金銀花、蒲公英、連翹、敗醬草等作為主攻藥,與群藥配伍,降酶、緩解病情,臨證屢獲佳效。對於身心性疾病,王氏注重調暢情志。他善以郁證理論辨治,強調“郁則閉,宣乃通”。五志或七情太過,常可郁而化火,灼津為痰,導致血隨氣滯,經脈不暢。對於郁證,善用理氣疏郁之味配以通法,著眼氣血辨證。由於氣滯則血滯,只要郁滯存在,疏郁化滯的氣分藥在所必用,如杏仁、枳殼、陳皮、香附、烏藥、厚朴等經常選用。對於肝硬化一病,他明確提出該病的關鍵皆在鬱結,非單純氣鬱,還有濕郁、熱郁、痰郁、血郁及食郁等,而以氣鬱和血郁居多,且以氣滯和血郁為轉歸。

王鴻士在疏肝的同時,常配用白芍等柔肝藥物限制理氣藥之辛燥。對於郁而有熱者加丹皮、梔子清肝膽之熱,加黃芩、黃連清胃腸之熱。對於本虛標實者,用五味異功散、一貫煎等。他在理氣法和理氣藥的運用方面,認為調理氣機絕非行氣一法所能概括,當有明確的補氣、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降氣和升陷之分。他認為,氣血辨證是重要的診療思路,氣與血應居於同等重要的地位,理氣法與活血法應受到同等重視。

臨床經驗

對於胸痹一病,他強調本虛標實為本病的病機特點。即臟腑虛損為本,包括五臟的氣虛、陽虛、血虛和陰虛;由此導致的痰濁瘀阻、肝鬱氣滯、氣滯血瘀為標,主要表現為心陽不振和心脈瘀阻不通。胸悶、心痛、心悸常為具體的臨床表現,治療常以溫振心陽、補虛扶正為主,通脈活血、豁痰泄濁為輔。發病時,常以瓜蔞薤白桂枝湯為基本方,酌加半夏、杏仁、厚朴、枳殼、鬱金、丹參等。要在顧護心腎、溫通心陽,這是對冠心病和心絞痛等不可缺少的認識。對於一些奇病怪病,他仍然依靠辨證。曾治一患者,忽覺舌不知味,幾經檢查難以確診,他對此症也未見過,頗感棘手。根據“舌為心之外候”、“心和則能知五味”,遂辨其病在心經。舌不知味則食慾不佳,必傷脾胃,故宜心脾同治,予以開心竅兼顧脾胃之法,服藥數十劑,味覺恢復正常。

還曾治一患者,口內疼痛難張,不能進食,西醫診為“頜下腺結石”。曾手術一次不成功,擬再次手術,病人因懼怕而求治中醫。頜下腺結石臨床少見,中醫也無常法。然觀其脈證,乃一派濕痰之象。其症痛不可耐,系濕痰結滯,經絡受阻,其病在上,故應引藥上行。予以利濕化痰,佐以行氣通絡之品,用桔梗引藥上行,以金錢草助化石之力。連服十幾劑後,忽覺患部牙齦處有物阻塞,遂剔出黃豆大一塊結石,石出之後其症若失。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可見,此病雖臨床罕見,但只要詳查病情,仔細辨證,對一些疑難病症是可以解決的。

後世影響

王鴻士學有淵源,精於臨證,在肝炎、肝硬化腹水、胃腸病、冠心病以及腦血管病的治療方面經驗獨到。他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非常值得我們繼續進行深入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