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補梅

王補梅(1896~1975),女,栽子溝村人。 榮譽隊在王補梅家住了4年,臨別個個淚流滿面,不忍離去。 1975年,王補梅因病去世,享年79歲。

王補梅(1896~1975),女,栽子溝村人。家極貧,14歲時賣到王家後坬村做童養媳,丈夫王侯小以攬工為生。
土地革命開始,紅軍游擊隊和地下黨幹部常到其家宿營、開會。王補梅為他們放哨、送信。還送兩個兒子參加了紅軍。
1935年神府第二次反“圍剿”鬥爭中,王補梅一家藏在賀家山1座山洞裡,這裡遂成為紅軍隱蔽所,後來又成了“紅軍醫院”。王補梅與6歲小女兒每天採藥、熬藥,為傷病員換洗衣服、洗傷口、餵藥,忙個不停;丈夫負責警戒和傳遞情報;大女兒和兒媳,到處尋找野菜、山棗,為大家充飢。米脂游擊隊長馬騰寶負傷入“院”後,兩天一夜昏迷不醒。王補梅心急如焚,冒險下山找來糧食,熬成米湯,給他灌食。馬騰寶痊癒歸隊時,拉住王補梅的手,邊哭邊說:“媽媽,我要更勇敢地殺敵人,來報答你的恩情!”
神府革命根據地恢復後,王補梅分到20多垧土地,生活好起來。但她總是省吃儉用,未吃過一頓豐盛的飯菜。日常做飯摻些糠菜,省下糧食留給紅軍。
1939年夏,八路軍一二○師榮譽隊數十名殘廢軍人轉移到王家後坬。王補梅和兩個女兒每天採藥看護傷病員,並把自家和鄰居的窯洞騰出來,讓傷病員住,把全部糧食拿出給傷病員吃。十幾隻雞下的蛋,也都做了重傷員的滋補品。自己全家卻靠野菜度日。傷員們深受感動,親切地稱“媽媽”。
1941年中秋節剛過,前方又送來7名傷員。炮兵連指導員龔秉權只剩一條腿,一進門就拉住王補梅說:“大娘,給我喝一口米湯吧!”說完就昏了過去。當時正是青黃不接之際,家裡沒有一粒米,地里的莊稼也未熟透。王補梅思忖良久,帶著女兒到地里把成熟的谷穗剪了一筐,然後炕乾,搓得一升多小米,熬了一大鍋稀粥,給每個傷員端上一碗。傷員們端著米飯,一口也吃不下,一個小號兵竟背過身哭了起來。
榮譽隊在王補梅家住了4年,臨別個個淚流滿面,不忍離去。一些小戰士請王媽媽跟他們一起走。王補梅也很難過,把所有的母雞讓戰士們帶上。傷員們齊聲說:“媽媽,等革命勝利了再來看您!”
為了表彰王補梅的事跡,晉綏軍區、八路軍一二○師榮譽隊、河防司令部、中央被服廠等單位贈給她24面錦旗。其中,晉綏軍區送的“軍隊的媽媽”錦旗,現陳列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她曾多次被評為擁軍模範。
1975年,王補梅因病去世,享年79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