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平[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衛平[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衛平,男,1957年10月生,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累計培養碩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 4 名。2001 年被遼寧省委確定為“首批省優秀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 2003 年,應邀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作專題學術講座,在國內外反響良好。 所在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

人物經歷

1957年10月生,東北師範大學文學學士、碩士(師從孫中田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 文學 博士(師 從王富仁 教授)。現任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點學科帶頭人、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省級精品課程負責人。兼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茅盾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曹禺研究會常務理事。連續四屆擔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遼寧省社會科學“十五”“十一五”規劃項目評議組成員、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學科評審組成員、遼寧省教育廳職稱評審專家、教學成果獎評審專家、本科專業設定評審專家、大連市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等。

研究方向

中國現當代文學及其名家研究;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區域文化與文學藝術研究;人文教育、語文教育研究等。

主要貢獻

2008 年獲批“遼寧省高等學校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先後主持、承擔省部級重點項目、重大委託項目、一般項目等計 8 項。出版個人獨立完成的學術專著 4 部,主編、參撰著作多部。累計發表論文105篇。文章多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CSSCI 等全文轉載、轉載摘要或收錄。獲得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 15 項。

出版著作:

《接受美學與中國現代文學》,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 年出版。

《東方睿智學人——錢鍾書的獨特個性與魅力》,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出版。

《中國現當代文學及其名家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小說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年出版。

《遼寧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研究》(主編),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 年出版。

參撰著作:

《中國現代文學史》(孫中田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 20 世紀中國文學通史》(唐金海、周斌主編),東方出版中心 2003 年出版。

《中國現代文學》(李平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名著講評》(李平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多維視野中的魯迅》(馮光廉、劉增人、譚桂林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發表論文:

1 .茅盾的《黃昏》簡析 《語文教學與研究》 1982 年第 6 期

2 .試論湖畔詩人汪靜之的詩歌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1982 年第 6 期

3 .關於吳蓀甫評價的幾個問題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1983 年第 3 期

4 .茹志鵑小說的細節描寫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1984 年第 4 期

5 .略論茅盾的文學翻譯理論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1985 年第 4 期

6 .新時期散文寂寞原因的全方位思考 《藝譚》(安徽) 1987 年第 6 期

7 .《水藻行》在茅盾農村題材小說中的獨特意義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 第1期

8. 應該重視實用文學批評 《新長征》(吉林) 1988 年第 3 期

9. 四十年代諷刺小說的敘述方式 《文學評論》 1989 年第 5 期

10 .魯迅與二十年代的諷刺小說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1989 年第 4 期

11 .革新教學,銳意改革——從現代文學的教學談起《高等師範教育》 1989年第 2 期

12 .從接受美學看魯迅小說的精神價值與永恆魅力《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1990 年第 4 期

13 .戲劇的共感性與參與意識 《戲劇文學》(吉林) 1990 年第 4 期

14 .孫犁對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貢獻 《函授通訊》 1991 年第 1 期

15 .在雅與俗之間——小品熱中話小品 《文藝報》 1991 年 10 月 19 日

16 .四十年代諷刺小說綜論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1991 年第 4 期

17 .四十年代諷刺小說的時代風貌和風格特徵 《文藝理論與批評》 1992 年第 1 期

18 .論《圍城》的三次接受高潮及其嬗變 《錢鍾書研究》(北京) 1992 年第 3 輯

19 .現代諷刺小說研究之一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1992 年第 3 期

20 .新時期十年《子夜》研究述評 《中國社會科學》 1993 年第 1 期

21 .論徐志摩對青年讀者的魅力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1993 年第 3 期

22 .評《從荒原走向世界》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4 年第 2 期

23 .簡論巴金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1994 年第 2 期

24 .接受與變形——曹禺劇作的主現追求與觀眾的客觀接受《社會科學戰線》 1994 年第 1 期

25 .論魯迅人格的意志力量 《魯迅研究月刊》 1994 年第 6 期

26 .從接受美學看藝術生命的奧秘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1995 年第 4 期

27 .重排大師座次的思考 《大連日報》 1995 年 3 月 30 日

28. 對人自身認識的兩大發現——《阿 Q 正傳》與《圍城》比較分析《魯迅研究月刊》 1995 年第 9 期

29 .從接受美學看《子夜》的價值取向 《茅盾研究》第 6 期( 1995 年)

30 .也說重排大師座次 《文藝評論》 1995 年第 5 期

31 .《圍城》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精神聯結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 第2期

32 .《圍城》與中國現代諷刺小說 《江海學刊》 1996 年第 1 期

33 .張天翼兒童文學創作初探 《牡丹江大學學報》 1996 年第 3 期

34 .茅盾短篇小說新論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1996 年第 1 期

35 .現代諷刺文學與魯迅傳統 《魯迅研究月刊》 1997 年第 2 期

36 .張愛玲研究五十年述評 《學術月刊》 1997 年第 11 期

37 .現代幽默閒適小品文價值的歷史變異 《社會科學輯刊》 1997 年第 2 期

38 .《圍城》與《我是貓》的比較研究 《東北亞論壇》 1997 年第 3 期

39 .簡評《魯迅錢鍾書平行論》 《中國圖書評論》 1997 年第 7 期

40 .林語堂研究六十年概觀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 1997 年第 6 期

41 .茅盾在小說文體建構上的獨特貢獻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1997 年第 1 期

42 .錢鍾書對中國諷刺幽默文學的貢獻 《貴州大學學報》 1998 年第 2 期

43 .《儒林外史》與《圍城》的比較研究 韓國:《中國現代文學》第 17 輯 ( 1999 年 12 月)

44 .當代文學評論與研究的反思及重建 《當代文壇》 1999 年第 3 期

45 .中國現代諷刺幽默小說論綱 《中國社會科學》 2000 年第 2 期

46 .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創新與突破 韓國:《中國語文學》第 35 輯(2000年6月)

47 .中國話劇緣何被冷落 《文藝報》 2000 年 2 月 17 月

48 .中國話劇如何走出低谷 《文藝報》 2000 年 8 月 24 日

49 .接受學:現代文學史研究的新視角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2000 年第 1 期

50 .魯迅接受與解讀的接受學闡釋及重建策略 《魯迅研究月刊》 2001 年第 11 期

51 .傳記的寫作原則及評價尺度 《中國文化報》 2001 年 2 月 24 日

52 .新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發展走向 《學術月刊》 2002 年第 3 期

53 .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的趨利避害 《中國電視》 2002 年第 12 期

54 .優秀人文文化在先進文化中的地位  《光明日報》 2002 年 10 月 9 日

55 .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的趨利避害  《文藝報》 2002 年 10 月 17 日

56 .名著改編:應該“戴著腳鐐跳舞”  《文藝報》 2002 年 8 月 8 日

57 .魯迅接受中的誤讀與曲解、攻擊和辱罵現象研究《三峽大學學報》 2002 年第 5 期

58 .幽默:生命的支點——老舍幽默風格形成的原因《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2002 年第 5 期

59 .悟者的逃離——張愛玲解讀之一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2 年第 5 期

60 .魯迅在韓國的接受、影響與研究 《魯迅研究月刊》 2003 年第 1 期

61 .師範大學文學課教學的困惑、問題與出路 《北京大學學報》 2003 年第 5 期

62 .拓寬與深化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八個問題 《文藝評論》 2004 年第 1 期

63 . 90 年代都市文學的缺失 《藝術廣角》 2004 年第 1 期

64 .當代文學批評:多元建構與優勢互補《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 2004 年第 1 期

65 .人文教育與大學人才培養 《錦州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年第 1 期

66 .影視批評的貧乏與豐富 《中國電視》 2004 年第 3 期

67 .重振文學的影響力與震撼力 《文藝報》 2004 年 3 月 4 日

68 .文學不能承受之“軟” 《文藝報》 2004 年 6 月 3 日

69 .精神和文品 《求是》 2004 年第12期(半月刊)

70 .走出知識分子的神話——四十年代與九十年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的一種考察 《社會科學戰線》 2004 年第 5 期

71 .論路遙小說的苦難主題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2004 年第 5 期

72 .四十年代讀者接受視域中的張愛玲 《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年第 5 期

73 .當代小說中的“孤獨者”精神基因 《文藝評論》 2005 年第 1 期

74 .當今小說的缺失與自救 《文藝報》 2005 年 4 月 5 日

75 .巴金:跨世紀的接受與延傳 《大連日報》 2005 年 10 月 24 日

76 .曹禺三大名劇的接受歷程與當代價值 《文學評論》 2005 年第 6 期

77 .研究姿態的確立與學術品位的提升 《文藝報》 2005 年 12 月 8 日

78 .張愛玲王安憶小說悲劇藝術比較論 《中國文學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79 .論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創新與突破 《文藝爭鳴》 2006 年第 2 期

80 .“五四”及二十年代前半期的知識分子小說 《海南師範學院學報》 2006 年第 3 期

81 .大革命前後及三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小說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 2006 年第 4 期

82 . 20 世紀 40 年代知識分子小說縱論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2006 年第 5 期

83 .茅盾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及其轉型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6 年第 9 期

84 .論端木蕻良及其短篇小說創作  《渤海大學學報》 2006 年第 4 期

85 .微塵中的無量有情——解讀許地山的《七寶池上底鄉思》 《名作欣賞》 2006 年第 12 期

86 .一代晉商的慷慨悲歌  《求是》 2007 年第 11 期

87 .論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題材小說的中心衝突 《文史哲》 2007 年第 6 期

88 .現代知識分子題材小說的人物描寫問題 《社會科學戰線》 2007 年第 4 期

89 .現代都市小說中的北京想像—以老舍、沈從文、張恨水的創作為中心 《北方論叢》 2007 年第 1 期

90 .寫得怎樣:文學史寫作的一種缺失 《文藝評論》 2007 年第 1 期

91 .周文小說風格論 《延安大學學報》 2007 年第 1 期

92 .話劇《立秋》成功的啟示 《文藝報》 2007 年 9 月 20 日

93 .《立秋》:重振中國話劇之雄風 《藝術廣角》 2007 年第 5 期

94 .鄧剛的近年長篇及隨筆創作 收入張玉珠主編《世紀之交的大連文藝》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7 年 5 月出版

95 .二三十年代“典妻”題材小說的出現及其嬗變 《遠東高教學刊》 2007 年第 4 期

96 .穩步改革與守正創新 《北京大學學報》 2008 年第 3 期

97. 身份認同:知識分子與革命、民眾之關係——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小說的一種解讀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8 年第 3 期

98. 評曹萬生主編的《中國現代漢語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 年第 3 期

99. 穿越古今的文學對話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2008 年第 5 期

100. 愛與理想的救贖——解讀舒婷的《在詩歌的十字架上》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2008 年第 5 期

101. 從現代小說中的文人形象看知識分子的道德人格 《文學評論》 2009 年第 1 期

102 .評王澤龍的《中國現代詩歌意象論》 《博覽群書》 2009 年第 2 期

103 . 困頓行者與不安定的靈魂——新文學中知識分子的漂泊流浪 《東北師範大學學報》 2010 年第 1 期

104. 自我反省的力度與理想人格的缺失 ——從現代知識分子的形象史看作家的寫作立場和描寫側重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2010 年第 3 期

獲獎記錄

其中省級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2 項,三等獎2項;副省級一等獎 4 項。二等獎 1 項, 3 等獎 1 項,優秀獎 3 項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