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清

王石清

王石清,男,北京市人,生於1884年,卒於1945年。早年在清河師範學院任教,業餘學習中醫。數年後學有所得,初懸壺於清河鎮,後遷至城內地安門外橋北路西,慕名求醫者盈門。

基本信息

中醫醫師

王石清醫道專長內科,當時傷寒、天花、霍亂、肺炎、猩紅熱、白喉、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流行猖獗。王石清不顧個人安危,每遇是症,投藥多效。他活學活用,大膽嘗試,對時醫經治不效或不敢救治的患者,每能收到良好療效。

曾治富某,年四十許,初患感冒,經某醫予以銀翹散加生地,元參甘寒滋膩之劑,並用牛黃清心丸,遂致嘔吐下利。繼經某醫予以下劑,轉致吐瀉頻作而無脈,四肢厥逆。經某醫院搶救,注強心劑五次之多,脈仍不起(血壓下降,時有時無),告以病危。於夜間請王石清急診。及至某醫院,見數家名醫雲集於室,都說:舌苔黑起芒刺,系屬熱深厥深之候。王石清細診,證見惡寒踡臥,四肢厥逆,頻頻下利,面色慘白,目不欲張,呼之則精神略振,須臾又恍惚不清,舌苔色黑而起芒刺,但潤澤而軟,脈象沉細如無。診畢斷言:此症乃少陰傷寒,應投辛熱以回陽,眾醫譁然。而他則認為此證系傷寒少陰,水寒血敗,乃真火幾滅之證。《傷寒論》云:“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此證雖屬不治,尚未至汗出息高,用大劑四逆湯加人參,可挽救於萬一。蓋少陰一證,陽回則生,寒極則死。與其坐視其死,不如竭力救治,以冀一生。患者毅然以性命擔保,出院治療。處方:野山參一兩,生附子八錢,生乾薑四錢,炙甘草三錢。服藥一劑,脈漸出,肢漸溫,再服而痊。

又治一女,年四歲,於1933年陰曆三月患喉痧(猩紅熱)。初延醫服藥不效,求診時病已五日。診其脈浮滑,舌苔色白厚如堆粉,關紋隱赤直透命關,證見壯熱無汗,天吊喘促,咽喉腫爛,頤項腫硬如石,膚紅隱隱有疹點,頰紅,環口鼻顏色蒼白。細審前服之藥,只顧其喉,未發其痧,故有此現象。就說:“喉痧一病,得汗則生”。其父驚問:“前數位名醫俱雲,喉痧如此沉重,萬不可發表。犀角、羚羊角已服若干,此時喉已腫爛,滴水難入,豈可發汗?”王石清則答,喉症固宜忌表,喉痧則不然。治喉痧當先透其痧,痧透則喉症自愈。如不積極透表,熱邪不得透達而出,風動痙厥時就難治了。王石清遂擬麻杏石甘湯加減。生石膏四錢,麻黃絨三分,炒杏仁錢半,粉甘草五分,牛蒡子八分,青連翹二錢,荊芥穗五分,活蘆根三錢。於服後次日複診,其父笑迎於門,謂所開之方,僅耗銅元十八枚,患兒服藥後約20分鐘,周身見汗,疹已隨汗而出,喘促立止,安睡三四小時,醒後索水索食,竟食薄粥一碗。診其脈象滑數,身有和汗,痧疹密布,咽喉腫爛漸消。惟兩頰頸項腫勢未減。乃本前方去芥穗、蘆根,加金銀花三錢、板蘭根三錢治之。迨第三次往診,頸項腫勢漸消,痧疹已透,舌苔脫落,舌色紅潤,舌尖起小粒狀,脈已滑緩。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治之,最後予以養陰和胃肅肺而痊。

後世影響

其弟子李鴻祥為北京知名中醫專家

陸軍少將

王石清,陸軍少將 1886年出生於天津 , 1912年2月任灤州第二十鎮(第二十旅)第八十標(第80混戰團)第一營管帶(1營營長),馮玉祥的好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