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瓜根

王瓜根

王瓜根,中藥名。為葫蘆科栝樓屬植物王瓜(Ser.)Maxim.的根。植物王瓜,分布於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地。具有瀉熱通結,散瘀消腫之功效。主治熱病煩渴,黃疸,熱結便秘,小便不利,經閉,乳汁不下,症瘕,癰腫。

基本信息

別名

土瓜根《金匱要略》,耗子枕頭《貴陽民間藥草》,土花粉《閩東本草》、山苦瓜《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入大腸、胃經。

功效

瀉熱通結,散瘀消腫。

主治

熱病煩渴,黃疸,熱結便秘,小便不利,經閉,乳汁不下,症瘕,癰腫。

相關配伍

1、治黑疸,生土瓜根一斤,搗取汁六合,頓服,當有黃水隨小便出;如未出,即更服。(《聖惠方》)

2、治反胃吐食,王瓜根6g,蒼朮6g,川朴6g,陳皮9g,甘草3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3、治傷寒煩渴不止,土瓜根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去滓溫服。(《聖惠方》土瓜根散)

4、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芍藥、桂枝、䗪蟲各三分。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土瓜根散)

5、治產後乳無汁,土瓜根、漏蘆各三兩,甘草二兩,通草四兩。水八升,煎取兩升,分溫三服。(《經效產寶》)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鮮者60-90g;或搗汁。

外用:適量,搗敷或磨汁塗。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

2、抗著床、抗早孕作用。

現代套用

用於止痛。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及孕婦慎服,妊娠不可服;本品有催吐作用,用量不宜過大。

炮製

一、採集加工:夏、秋間採收,鮮用或切片曬乾。

二、炮製方法:揀除雜質,洗淨,悶潤,切片,曬乾。

鑑別

一、藥材性狀:塊根紡錘形,常2-9個呈簇生狀,直徑約3cm,斷面潔白或黃白色,粉性;味稍苦澀。以肥壯,白色,肉質,不帶鬚根,潔淨者為佳。

二、飲片性狀:本品呈圓形或類圓形厚片,片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富粉性,味苦。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質藤本。塊根紡錘形,肥大。莖細弱,多發枝,具縱棱和槽,被短柔毛。卷鬚2歧,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3-10cm,具縱條紋,密被短茸毛和疏短剛毛狀軟毛;葉片紙質,闊卵形或圓形,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深心形,邊緣具細齒或波狀齒,長5-13(-19)cm,寬5-12(-18)cm,常3-5淺裂至深裂,或有時不分離,裂片卵形或倒卵形,上面深綠色,被短絨毛和疏散短剛毛,下面淡綠色,密被短茸毛,基出掌狀脈5-7條,細脈網狀。花雌雄異株;雄花總狀花序,或1單花與其並生,總花梗長5-10cm,具縱條紋,被短茸毛;花梗短,約5mm,被短茸毛;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3mm,全緣,被短茸毛,稀無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長6-7cm,基部徑約2mm,全緣,被短茸毛,稀無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長6-7cm,基部徑約2mm,先端徑約7mm,被短茸毛,裂片線狀披針形,長3-6mm,寬約1.5mm;花冠白色,裂片長圓狀卵形,長14-15(-20)mm,寬約6-7mm,具極長的絲狀流蘇;雄蕊3,花絲短,分離;退化雌蕊剛毛狀;雌花單生,花梗短,長0.5-1cm,子房長圓形,均密被短柔毛,花萼花冠與雄花同。果實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或球形,長6-7cm,徑4-5.5cm,成熟時橙紅色,平滑,兩端鈍圓,具喙;果柄長約5-20mm,被短柔毛。種子橫長圓形,長7-12mm,寬7-14mm,被短柔毛。種子橫長圓形,長7-12mm,寬7-14mm,深褐色,兩側室大,近圓形,徑約4.5mm,表面具瘤狀突起。花期5-8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600-1700m的山谷森林中或山坡疏林中或灌叢中。

相關論述

1、《本經》:“主消渴內痹,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

2、《別錄》:“療諸邪氣熱結,鼠痿,散癰腫留血,婦人帶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數不禁,逐四肢骨節中水,治馬骨刺人瘡。”

3、《新修本草》:“療黃疸,破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