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營村[雲南省大理鶴慶縣西邑鎮下轄村]

王營村[雲南省大理鶴慶縣西邑鎮下轄村]

王營村隸屬於雲南省大理鶴慶縣西邑鎮七坪村委會,該村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2300米,年平均氣溫18 ℃,年降水量860毫米,適宜種植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信息

1、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黃台崗鎮王營村

轄王營、劉官營、王場三個自然村,十三個村民小組(王營1-7組,劉官營8-11組,王場12-13組),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1.5公里,位於白河東畔,新南新公路之西,北鄰羅莊,東北鄰宋營,東鄰項寨,南鄰瓦店鎮坷埌店,西南鄰包營村,西和臥龍區陸營鄉的平洛村隔河相望。現全村有2229人,耕地面積3400畝,土地以黃土為主,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劉官營村東,公路以西有南北灌溉乾渠一條,現仍自流灌溉,王場村東仍有南北白支渠一條,但因年久失修,僅到劉官營村西斷流,這些渠道自1958年修成至今49年,養育了該村村民,造福後代。
去冬修成了南北向礓石幹路4公里,東西向4條約6公里,筆直寬廣,兩旁栽植楊樹、廣玉蘭樹、劉官營村國家補,村民集資修築東西向油路一條1.2公里,連新老南新公路,今春,王營村也集資國補也修了東西向水泥幹路一條1.2公里,這樣一來。旱天灰塵滿面,雨天泥濘難行的土路不見了,該村三個自然村交通便利,暢通無阻。

2、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豎崗鎮王營村

經濟特色

近年來在黨的改革開放,科學種田正確引導下,村民們依靠科技,大膽調整傳統的農業種植結構,改變了原來只種小麥、玉米、棉花一年兩收的模式,現在是狠抓經濟作物不放鬆,大蒜、土豆、西瓜、蔬菜套種,都能做到一年三種三收,一畝地比1990年以前能多收入近千元。四個自然村各有特色:王營村是以大蒜、西瓜為主要種植作物;楚營村是以西瓜、辣椒為主;南劉莊是以土豆、大蒜為主;郭遷莊是以西瓜、韭菜為主要種植作物。2007年全行政村人均收入近三千元。

人文狀況

據傳:很久以前,本縣三龍口村一家姓王的外甥即大崗李鄉的大崗游村人兄弟二人遷此居住,並立祖隨其舅姓王,起名王營村,後相繼又遷入張、劉兩姓,該村以王姓為主。楚營村是以楚姓最先遷入,故名楚營村,後相繼有李、吳、牛、呂、秦、韓、董姓遷此居住,該村以李、吳、牛姓為主。南劉莊原是該鎮前劉莊村姓劉的一家菜園地,後相繼在此久住種菜,就起名劉菜園村,後又改稱南劉莊村,該村是劉姓一家。郭遷莊的郭姓從此遷走後,太康縣王灣村的王姓又遷此居住,故名郭遷莊村,該村是以王姓為主。

3、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牛莊鎮王營村

王營村位於山東省東營市牛莊鎮政府駐地南4公里處,,共有130戶,430人,耕地面積950畝,其中園地50畝,林地15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等農作物,全村共有運輸車輛31輛,種植棉花和從事運輸業是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2006年人均收入達4400元。舊村改造全部完成,硬化街道1000米,排水溝硬化2000米,實現村內主要街道硬化、綠化配套,綠化面積達200餘畝。村內衛生整潔,成立專門保潔隊伍,建成垃圾收集房1處。有文化大院1處,占地600平方米,內有小康書屋3間,存書上萬冊,內容涉及農業種植、現代科技、計算機、法律等。建成農民活動場所1處,面積2100平方米。曾先後獲得“市級平安村莊”、“區級村鎮建設文明村”、“區級先進民兵連”等多項稱號。
清乾隆四年(1739年),王建才父子由魏家村遷此立村,取名王營。因當時居住分散,形成東西兩個自然聚居點,有東西王營之稱,又因東、西兩個聚居點的居民同出一族,故對外統稱王營村。

4、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勝利街道王營村

王營村人口總數為913人,實際在村人口為860人,249戶數,黨員25人;水稻面積為2800畝,藕面積500畝,水產養殖面積1000畝(含水庫700畝)。
該村共有耕地1687.6畝,主要位於六乾渠以南,村莊以東和以西,由本村村民耕種,主要種植水稻和蓮藕。
其他農用地:本村共有其他農用地1277.4畝,其中農村道路14.8畝,農田水利用地815.1畝,養殖水面1000畝(含水庫700畝)。本村共有其他土地242.6畝,其中荒草地159.9畝,鹽鹼地82.7畝。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依法開展村民自治和經濟發展工作。村集體收入以土地租賃、水庫承包為主要來源,年收入30萬元左右。

5、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城郊鄉王營村

位置面積

王營村位於鄉境北部,南新公路西側。老白河東岸。南連蔡莊村,北與樊集鄉趙莊村接壤,東與馬營村、李湖村毗鄰,西依老白河與上青羊、下青羊、樊樓村隔河相望。東西寬1.8公里,南北長2.4公里,總面積6.4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王營村,1958年屬城關公社為王營大隊;1963年屬城郊公社為王營大隊;1984年屬城郊鄉為王營村委會。村委會駐前王營。轄7個自然村。前王營 明萬曆年間,王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北邊原有一個王營,故名前王營。宋營 明末,宋乾垠自新甸鋪鎮後宋莊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陶樓 明中期,陶海自江西新建縣遷居縣城,海之子遷此居住,因蓋有樓房故名。後王營 明初,王姓自山西遷此建村,以姓命名王營。萬曆年間,又有王姓於村南建新村,名前王營,故易今名。朱營 明洪武二年,朱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取名。小鄒營 明末,鄒姓自山西遷此建村。因村小人少,故名。曹營 元朝末年,曹姓自今唐河縣遷此建村,以村取村名。

人口民族

村委轄前王營、後王營、朱營、宋營、曹營、小鄒營6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985戶,3776人。有回族4人,其餘均為漢族。有王、李、鄭、宋、朱、曹、匡、都、陶、張、楊、范、崔、鄒、劉、胡、程、高、喬、魯、葛21個姓氏。
自然條件 王營村地處老白河東岸,一級省道S103從村東通過。土地以黃壤土為主,其餘為沙土,黃壤土占耕地面積75%,沙土占25%。礦產資源有貯量豐富的黃沙,是建築的優質原料。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後,農村經濟得到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生產力進一步解放,經濟建設進入快車道。去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320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9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

社會事業

教育 民國時期,村有私塾1所,教書先生為前王營村李書印,1948年,段堡民主人士林子健創辦曹氏祠完小,有1—6年級共6班,學生300餘人。1952年,國家出資繼續在曹氏祠遺址開辦了國小校。70年代,村辦了國中,1984年,集資建了2幢教學樓,受到鄉、縣、地區及省的表彰,並樹碑紀念。2003年,原城關教辦室主任陳學黨等3人創辦了1所學校,招聘教師20名,招收學生近500人,開辦了6~9年級6個班級,成為遠近聞名的私立學校。今年,有學生450名,教師20名。村先後為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108名,其中大學本科55名,大學專科53名。
科技 村重視科技工作,科技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止目前,村有農民技校1所,聘請人員為村民輔導種植、養殖等技術,及學習法律、法規、婦幼保健等知識。
文化 建國後,村有文藝宣傳隊,活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眼下,村有“民兵之家”活動室、廣播室,電視普及率達95%。有線電視入戶率16%。
衛生 建國後,村衛生事業有了較快發展。1978年村有1所衛生所,醫務人員4名。2003年,有衛生所4所,醫務人員7名,重點開展地方病的防治和常見病的治療工作。2003年以來,村實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村民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改善。

村民生活

建國前,多數村民過的是少衣缺食的生活。建國後,經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生活有了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全會後,村民收入增加,生活逐步提高。2007年人均占有糧食500公斤,細糧占95%以上,蔬菜、禽蛋、肉類消費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來土坯牆草房、瓦房,發展為磚混結構的瓦房、樓房,人均住房由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40平方米。村民的穿著由70年代的單色服裝,變為色彩豐富、式樣新穎的服裝。村民擁有腳踏車900輛,縫紉機95台,電視機795台,電風扇82台,洗衣機240台,電話350部,機車10輛。農民儲蓄餘額500萬元。

6、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九龍鄉王營村

王營村位於該鄉南部11公里處,南與高集鄉隔河相望,西與淅川縣九重鎮相連,東接文渠鄉,全村總人口1600人,總耕地2100畝,8個村民小組,現有村幹部5人,組幹部16人,村代表32人,黨員23人。全村以小麥、棉花、玉米、花生為主導產業。 近年來,王營村支兩委一班人積極回響能上級黨委建設新農村的號召,按照“4+2”工作法的要求,精心組織,務實苦幹,推進了村莊整治、沼氣、“一村一品”等項工作的長遠發展,新農村建設面貌煥然一新,廣大民眾生產生活質量有了較大提高。 1、全面動員,通過“4+2”工作法,搞好村莊整治工作。 自2006年開始,通過召開民眾會,代表會大力宣傳村莊整治工作的意義,發動民眾捐款捐物,投工投勞,積極發動在外務工及工作人員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總計籌資20餘萬元,完成了村內主幹道打通,硬化工程,共打通主次幹道18條,拆除房屋89間,硬化水泥路總長2.1千米,建成小遊園1個,安裝了健身器材10套,路燈6盞;建成文化茶館1個,幼稚園1個,衛生室1個,方便了民眾生活,提高了民眾的生活質量。 2、積極實施,建設宜居新王營 積極協調上級部門,爭取圍繞項目落戶王營,建設沼氣池100餘座。為全鄉節能環保工作提供了一個樣板點,僅此一項,一年可節省煤、柴等支出50餘萬元,分解消化畜糞便500餘噸,淨化村內環境,而且經沼氣池發酵後的沼液可作為優質的有機肥和害蟲訪治液,實現了廢物利用的循環。 3、科學引導,鼓勵廣大農戶發家致富,一是引進大型養豬廠1座,建立公司+農戶發展模式,由養豬廠為農戶提供種豬,並全程服務指導,回收豬崽,引導農戶大力發展養豬業,僅此一項,就帶動約120戶農戶,一年戶均創收2萬元。二是鼓勵種地大戶,發展農業生產,幫助他們解決資金問題,協調銀信部門貸款200餘萬元,購量大型農機具15台,幫助協調用地問題,並定期聯繫,農業專家到村指導生產,受到了廣大種地戶的好評。50畝以上的大戶就達到21戶,年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 

7、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翟家鄉王營村

位置面積

王營村位於鄉境中部,臨鹼公路西側。四分乾河南岸。南連殷廟村,北與前徐接壤,東與翟家村毗鄰,西依四分乾河與陵縣滋鎮張龍村隔河相望。東西寬1.8公里,南北長2.4公里,總面積6.4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王營村,1958年屬翟家公社為王營大隊;1984年屬翟家鄉為王營村委會。轄7個自然村。王營村南坡有一古台,當地稱台子寺。原來是箕山的一高崗,最早古做烽火台用來傳遞軍事報。秦始皇統一國時,秦朝大將王翦把高崗建為閱兵台,在台上閱兵點將。該村開始叫王翦營,後來叫王家營,現稱王營村。

人口民族

村委轄7個村民小組,985戶,3776人,均為漢族。有王、趙、宮、周、張、蘇、姜、劉、靳、朱、程、董、魏、徐、14個姓氏。
自然條件 王營村地處四分乾河南岸,二級縣道臨鹼路從村東通過。土地以黃壤土為主,黃壤土占耕地面積99.9%。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後,農村經濟得到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生產力進一步解放,經濟建設進入快車道。去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320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9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

社會事業

教育 民國時期,村有私塾1所,1952年,國家出資繼續在私塾遺址開辦了國小校有 幼稚園—6年級 共7班,學生300餘人。1978年按上級政策 4-6年級合併至翟家中心國小,2002年 按上級政策 幼稚園--4年級全部合併至翟家中心國小。
科技 村重視科技工作,科技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村委聘請人員為村民輔導種植、養殖等技術,及學習法律、法規、婦幼保健等知識。
文化 建國後,村有文藝宣傳隊,活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眼下,村有“民兵之家”活動室、廣播室,電視普及率達95%。有線電視入戶率16%。
衛生 建國後,村衛生事業有了較快發展。1978年村有2所衛生所,醫務人員4名。2003年,有衛生所4所,醫務人員7名,重點開展地方病的防治和常見病的治療工作。2003年以來,村實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村民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改善。

村民生活

建國前,多數村民過的是少衣缺食的生活。建國後,經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生活有了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全會後,村民收入增加,生活逐步提高。2007年人均占有糧食500公斤,細糧占95%以上,蔬菜、禽蛋、肉類消費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來土坯牆草房、瓦房,發展為磚混結構的瓦房,人均住房由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40平方米。村民的穿著由70年代的單色服裝,變為色彩豐富、式樣新穎的服裝。村民擁有腳踏車900輛,縫紉機95台,電視機795台,電風扇82台,洗衣機240台,電話350部,機車10輛。農民儲蓄餘額500萬元。

村名傳說

王營村南坡有一古台,當地稱台子寺。原來是箕山的一高崗,最早古做烽火台用來傳遞軍事報。秦始皇統一國時,秦朝大將王翦把高崗建為閱兵台,在台上閱兵點將。該村開始叫王翦營,後來叫王家營了。隋朝在台上建有寺院,院碑上記載有一口用禹糧石粉燒制的大瓷缸,叫“淨水風韻缸”,有自然淨化水的能,善男信喝缸里的生水從不生病。寺院數代香火興旺,宋朝雷火將寺燒毀,缸被趙龍崗大糧商買去,寺院慢慢荒蕪,變為野狐狸藏身繁衍的好地方,狐狸不禍害莊稼,不吃村民的鴨,天天吃蜥蠍、蝗蟲、小動物,冬天嘴裡含一小塊禹糧石藏在窩裡冬眠。村民們從不騷擾狐狸的生,時代和和平相處。清朝中期,王家營村一個叫王仁義的村民,下地落回家,路見一大黑狗將一隻小狐狸的腿咬傷不能跑了,王仁義把狗攆走,用手巾將小狐狸的傷腿包紮好,抱著它往台子寺送去。幾隻老狐狸正在洞口因孩子找不到煩躁不安。見有抱著孩子送回來,高興的用兩前腿似作揖的動作表示感謝。從此王仁義的家族,好像有靈感護佑一樣,老健康長壽、子孫孝順有出息,無論種地經商都順暢,整個家族財興旺起來。由於受王仁義的影響,附近的村民對狐狸更加保護。每年冬天外地有來挖狐狸的,用狐狸皮賣錢,當地村民就止挖,把外地趕走。有一年王家營、高榆樹村、殷家廟幾個村的窮過年買不起肉,這些戶主幾乎同時在臘月二十八半夜聽到一個聲音:“太陽出來前到台子寺去取肉”!他們抱著試試的好心去的,都是太陽沒出到的台子寺,看見寺附近樹上有的掛著豬頭,有的掛著下貨,每都得到一份。從此每逢臘月二十八,只要真正買不起肉的窮,早晨不出太陽島那裡準見樹枝上掛的有,家裡已買到肉的,到那裡卻看不見。有的說多年老狐狸匯搬運,為周濟窮從富戶家運來的。

8、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龍堰鄉王營村

龍堰鄉王營村位於龍堰鄉政府以東3.5公里處,全村有4個自然村(王營村、孫營村、文家墳村、秦大楊莊村),轄12個村民小組,668戶,3095人,耕地485畝。
王營村現有綜合板材加工廠1個,沙灰磚廠2座,麵粉加工廠1家,另有2戶粉皮加工戶。養殖業有50頭肉牛養殖場一家,棉花、小辣椒各千畝以上的種植。
道路交通:北有史徐路、中有北王鄉道橫穿全境,文家墳排水溝、腰河溝東西流經全境。經過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現已完成了全村各自然村的沙石路面的鋪設8公里。六組首先完成本組地界350米水泥路面的鋪設,孫西組經過對空心村治理,已騰出可耕地70餘畝。目前,全村村民在黨支部、村委會的領導下,發動各方籌資並上報爭取資金,力爭在兩到三年內完成9公里砂礓路面全部轉化成水泥路面,以保障全體村民晴雨天暢通無阻,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全村現有黨員46人,支部設書記、副書記各一名,及委員。村委7人,支部村委交叉任職。黨支部長期組織全體村組幹部、黨員、村民代表、種養科技大戶進行政策學習和科學知識培訓,使全體村組幹部、黨員、村民代表成為帶領全體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帶頭人和領路人。

9、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汲灘鎮王營村

王營村轄4個自然村, 4516畝耕地,676戶,2419人。全村有黨員46名,4個黨小組,村支部、村委會配備齊全,村有國小一所,村衛生所一處,2000年硬化3個自然村主幹道,修水泥路3.5公里。S244省道貫村而過,交通條件極為便利。 全村主要產小麥、玉米、棉花等,菸葉是我村的主產業,我村有傳統的植煙技術,是鎮“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菸葉專業村。 全村架設電線5公里,有變壓器6台,引進一家棉花加工廠,年產值200萬元,有5家養豬廠,年出欄1000餘頭,在元莊街有一家毛織廠,年產值150萬元。

10、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九龍鄉王營村

九龍鄉王營村位於該鄉南部11公里處,南與高集鄉隔河相望,西與淅川縣九重鎮相連,東接文渠鄉,全村總人口1600人,總耕地2100畝,8個村民小組,現有村幹部5人,組幹部16人,村代表32人,黨員23人。全村以小麥、棉花、玉米、花生為主導產業。 近年來,王營村支兩委一班人積極回響能上級黨委建設新農村的號召,按照“4+2”工作法的要求,精心組織,務實苦幹,推進了村莊整治、沼氣、“一村一品”等項工作的長遠發展,新農村建設面貌煥然一新,廣大民眾生產生活質量有了較大提高。 1、全面動員,通過“4+2”工作法,搞好村莊整治工作。 自2006年開始,通過召開民眾會,代表會大力宣傳村莊整治工作的意義,發動民眾捐款捐物,投工投勞,積極發動在外務工及工作人員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總計籌資20餘萬元,完成了村內主幹道打通,硬化工程,共打通主次幹道18條,拆除房屋89間,硬化水泥路總長2.1千米,建成小遊園1個,安裝了健身器材10套,路燈6盞;建成文化茶館1個,幼稚園1個,衛生室1個,方便了民眾生活,提高了民眾的生活質量。 2、積極實施,建設宜居新王營 積極協調上級部門,爭取圍繞項目落戶王營,建設沼氣池100餘座。為全鄉節能環保工作提供了一個樣板點,僅此一項,一年可節省煤、柴等支出50餘萬元,分解消化畜糞便500餘噸,淨化村內環境,而且經沼氣池發酵後的沼液可作為優質的有機肥和害蟲訪治液,實現了廢物利用的循環。 3、科學引導,鼓勵廣大農戶發家致富,一是引進大型養豬廠1座,建立公司+農戶發展模式,由養豬廠為農戶提供種豬,並全程服務指導,回收豬崽,引導農戶大力發展養豬業,僅此一項,就帶動約120戶農戶,一年戶均創收2萬元。二是鼓勵種地大戶,發展農業生產,幫助他們解決資金問題,協調銀信部門貸款200餘萬元,購量大型農機具15台,幫助協調用地問題,並定期聯繫,農業專家到村指導生產,受到了廣大種地戶的好評。50畝以上的大戶就達到21戶,年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

11、鶴慶縣西邑鎮七坪村委會王營村

村情概況

王營 村隸屬於 西邑鎮七坪村委會,屬於 半山區。位於西邑鎮 東 邊,距離七坪 村委會0.8 公里,距離 西邑 鎮3.5公里。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2300米,年平均氣溫18 ℃,年降水量860毫米,適宜種植等農作物。有耕地292.69畝,其中人均耕地2.3畝;有林地150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8戶,有鄉村人口127人,其中農業人口127人,勞動力10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0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6.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20 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92.69畝(其中:田150.81畝,地141.88畝),人均耕地2.3畝,主要種植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15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草地500畝;荒山荒地1000畝,有煤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27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6.43 %、96.43 %和96.43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 71.43 %和 35.71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 土 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 11輛,機車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0戶;建有小水窖54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0畝,有效灌溉率為 86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2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12.安徽省宿松縣復興鎮王營村

一、王營村基本情況

王營村是復興鎮的北大門,呈狹長形臨長江而居,北與望江縣和九成農場相毗鄰,西臨宿松縣黃湖和華陽河九成兩大農場,東臨長江,對面是江西省彭澤縣,境內南北長9、3公里,現有耕地10000餘畝,王營村一向以種植棉花為主,有2400畝左右種植水稻,村內轄國小一所,無廠礦企業,現有人口1526戶6204人,其中男3198人女3006人,42個村民小組,是復興鎮人口第二大村。轄區面積9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10000餘畝, 2004年由原復興鎮王營、明星、鵝彎三村合併而成,合併後通稱為王營村,新村部設在原明星村村部,新村部於2008年4月份建成並投入使用,占地面積12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310餘平方米,設有村務公開欄、黨員活動室等,辦公條件與以前相比大有改善。
(一)村級組織建設情況 1、村兩委班子情況。王營村本屆班子成員7人,黨支部成員4人,副書記1人,支委3人;村委3人,主任1人、村委2人;計生專乾2人,大專文化1人,高中文化2人,其餘為國中文化,文化程度偏低,平均年齡42歲。目前村兩委建立了學習、工作、村務、財務公開等制度,大的問題能做到集體研究。班子比較協調,工作能夠正常開展,儘管村里事務多、矛盾多、累積問題多,然而因幹部作風務實、正派,多數民眾對幹部還是比較信任的。
2、黨員、村民代表隊伍和後備骨幹建設情況。王營村共有黨員93人,預備黨員3人。村級後備幹部隊伍建設尚可,村主任、書記的後備人員比較豐富,普通村幹部也有一定數量後備人才。預計下屆村幹部競選人才比較充足,競選可能激烈,需要及早做好引導工作。黨員隊伍總體上年齡偏大,文化程度總體不高,在帶領民眾致富奔小康上,黨員隊伍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欠佳。
(二)村莊基礎設施現狀
王營村沿長江呈狹長形而居,以一條南北走向的村主幹道為框架,從鎮到村以一條長9、3公里的村級公路貫穿到底,該村一半以上村民戶居住在主幹道路兩側,小部分村民戶零星居住在各自然村分散點,沒有班車和長途車經過境內,出行較為不便,村民出行以機車和腳踏車為主。耕地以地為主,四分之一是水稻田,主要種植作物是棉花和小麥。轄區現有鵝灣、明星、王營三所國小,其中鵝灣和王營國小只設一、二年級兩個班,明星國小設在王營村較為中間地段,設有一到六年級六個年級9個班。三所學校現有教師32人,學生452人。
(三)經濟發展狀況
王營村是一個農業大村,村民從事農業的占大多數。主要以種植傳統的小麥、棉花為主,小部分種植水稻。村里沒有企業,轄區有8家私人小型扎花廠,效益一般。小商店30餘家,收入一般,平均年收入在一萬元左右,另外養豬戶也有2戶,但是是小規模養殖,受市場影響大,經濟效益不明顯。當地農民以外出打工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占絕大多數,其中2009年外出務工人員達1608人。少數農民在外經營的很好,積極帶動家鄉農民在外創業,這種傳幫帶的情況在當地取到了明顯的效果,要積極引導。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有:一是農業種植成本高;二是缺乏技術和市場信息;三是剩餘勞動力沒有經過相應技能培訓,層次低,收入不高,勞動報酬無保障。
(四)社會事務建設情況
王營村村民純樸,民主意識一強,法制觀念好,政治意識濃,民眾選舉黨代表、人大代表、村幹部的積極性高。全村社會治安狀況良好,輕微的治安案件雖有發生,但並未發現黑惡勢力活動。村民對村裡的治安狀況基本滿意。成年村民再教育機會較少,村里計畫生育在全鎮居中上游,全村現階段有育齡婦女2086人,孕檢對象494人,計畫外生育時有出現,其中2009年計畫生育8人,計生工作仍存一定難度。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達100%。由於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兒童200餘人。全村現有小診所12家,目前農村醫保參保率達100%。

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村組幹部黨員隊伍整體素質欠高
在42村組幹部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就2個,國中文化程度也不多,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大多數。年輕幹部不多,大部分年齡在50歲以上,而且都是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加上村組長待遇較低(每年每人工資500元),這樣一來就勢必導致村組幹部服務能力、精力不夠。王營村現有93名黨員,其中50歲以下黨員只有23人,女黨員9人,黨員平均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沒有形成應有的梯次結構,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發揮不夠明顯。個別黨員幹部大局觀念、奉獻意識不強,工作上有畏難情緒,遇事不夠積極主動,能拖則拖。
(二)地理位置偏僻,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發展緩慢
王營村地處復興鎮東北角遠離集鎮(村部離復興集鎮25公里,最遠的組離復興集鎮30多公里),道路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後,部分河道淤結排水困難,農田排灌設施老化,影響農業種植。雖然近幾年在村鎮幹部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在水利興修上投入了十幾萬元,但是,水利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有待進一步的投入。農業機械有的老弱病殘,超期服役;有的雖借貸款購買,但村民無力還貸,收不抵支,產生的綜合經濟效益不佳,為還貸造成各種矛盾難解決。目前村里因自然環境因素制約和村里原先各方面基礎薄弱,村民謀生手段陳舊,目前村裡帶領村民致富辦法不多,經濟發展緩慢。
(三)土地利用規劃要求與村民實際住房需求有一定距離
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土地承包到戶30年不變矛盾,以及農轉用指標限制和村集體調控能力的弱化,住房擁擠緊張的農戶建房難以落實。有的因沒有房屋而擔擱了兒女的婚事,有的家庭因住房緊張違章搶建,造成鄰里不和,上訪不斷,影響了以人為本的要求和和諧社會的建設。
(四)精神文明建設欠缺,村民生活品味和質量不高
村裡的文化娛樂設施單一,只有幾個可供打牌的老人活動場地和幾家能讓村民聚在一起談天說地的“小店”,文化娛樂生活單調,民眾除了看電視、打牌以外,幾乎無其它文化生活,且賭博現象還沒有徹底清除

13、山東省臨清市魏灣鎮王營村

村莊概況

王營行政村位於臨清市魏灣鎮西南部,距鎮政府2公里,東與河南村為鄰,北與三里村交界,西與李圈村接壤,南與黃莊村相連。該村地處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以鹽化潮土為主。東西最大距離1公里,南北最大距離0.5公里,境內有3條瀝青路與村內街道相連線,交通十分便利。京杭運河流經本村,長度2公里,全村轄區總面積249.8公頃,村莊建成區面積25公頃。全村姓氏有王、汪、韓、郭、徐等8個姓氏,其中王姓氏人口最多。

村名演變

據村中九聖廟碑文記載,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王姓來此落戶成村,命名“王家莊”。清朝年間,曾經駐紮官兵營盤,遂更村名為“王古南營”,後又簡稱“王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