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春[教師]

王洪春[教師]

王洪春,女,1958年3月出生,重慶市開縣白泉鄉平安希望中心國小群嶺村校教師。

基本信息

簡介

圖片圖片
王洪春本是離縣城較近的和謙鎮人,因被大山小伙子劉權明的憨厚感動而隨嫁到了最偏遠的白泉。又因為她與生俱來的親和力和對孩子的喜愛當了一名農村國小教師,開始了教書育人的生命征程。
30年來,她堅守在大山的深處,克服了重重困難。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農村的國小教育,奉獻給了渴求知識的一代又一代的山村孩子,用她慈母般的情懷呵護著每一個孩子。

紮根

白泉鄉是開縣最偏僻、最貧困的一個鄉,30年前,這裡還不通公路,要想去一趟縣城,徒步翻山越嶺,要走上三天三夜。而王洪春又選擇了這個鄉最偏遠的村校紮下了根,一晃就是30年。
30年來,王洪春愛生如子。在30年的教師生涯中,她自始至終關心照顧每一個學生,在她班上學習的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狀況、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她都了如指掌。她對困難的學生總是給予無微不至關心,要是哪個學生因為家庭的貧困而失學,她總會從微薄的工資裡面擠出一部分錢給學生墊書雜費,說服他們復學。一個又一個,一年又一年,墊的錢越來越多,還她的卻很少,30年來,究竟給學生墊了多少費用,她自己也記不清了,因此,也讓她自己的生活也經常舉步維艱。
王洪春家在農村,她每天上完課還必須乾農活,但是幾十年來,她在工作上從來沒有拖過後腿,對學習差的學生她也總是悉心輔導,從不放棄一個後進生。每天傍晚,她總是走村串戶,到學生家裡去家訪,去輔導學習差的學生,經常到了半夜才打著火把回家。

群嶺二校

2006年8月,處於1700米高山上的群嶺二校急需教師,但是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正在學校領導焦頭爛額之際,49歲的王洪春老師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決定,她自願申請到群嶺二校任教。一個女教師,到一所荒涼得古廟一樣的學校教書,這讓所有知道的人都大吃一驚。
群嶺村校是全鄉最偏遠、環境最惡劣的村校。海拔1700米的山樑上,一間破舊的土牆教室,兩邊的陡坡延伸至讓人恐懼的深谷。從場鎮到那裡,要走4個小時山路。以往的老師,沒有誰在學校待上過一年。因為之前沒去過群嶺,開學前,王洪春讓丈夫劉權明先上山看看。劉權明回來後,久久沒說話。“只要有路,我就能爬上去。”聽了妻子這話。劉權明開始默默為她收拾上山的被條、換洗衣服、速食麵和鹹菜。
群嶺二校地處群山之顛,四面迎風,泥巴牆,瓦屋頂。校園總占地面積38.9平方。開學頭一天,夫妻倆背著東西,早上8點從家裡出發,下午2點才走到學校。 來到學校,王洪春愣住了——30平方米的教室被隔成兩間,一間是教室,容納兩個年級的複式班,一間是老師臥室兼廚房。教室里,3隻腳的課桌就有6張。一個沒有門的廁所,中間掛了條麻袋分出男女。王洪春讓丈夫維修桌凳,自己打掃清潔。兩間屋,清理出的老鼠屎裝了一筲箕,還發現4張蛇蛻下的皮。當天晚上,因未帶床,王洪春和丈夫將紙板鋪在地上睡,沒電,就點蠟燭。一周后,學校才通電,丈夫也從家裡搬來一個床墊,放在借來的6個啤酒箱上,算是床,一直用到現在。
幾個留守孩子和王老師住在一起,除了上課,王老師還要煮飯或者速食麵和學生一起吃。由於臥室太窄,王洪春不敢在裡面生火,山上電壓低,又不能用電飯鍋,所以王老師把灶搬到了屋外的空地上,下雨天又搬到屋裡。她做飯的灶就是一隻瓷盆,上面再放一個“三腳”和一口鍋,看起來有些像過家家,卻讓人覺得心酸。由於這裡海撥高,群嶺山上,每年冬天兩個多月大雪封山。沒有水,她就將乾淨點的雪放在鍋里,融化後做飯。但不管多乾淨的雪,融化後的水都是黑的。她不敢喝,王老師只好乾吃速食麵。剛剛到群嶺村校的一年裡,她和學生就吃了七八十箱速食麵,三年吃了多少箱速食麵她自己也說不清了。
條件越是艱苦,王老師越是努力地工作,因為她認為在這裡生活的人太不容易了。她希望能多為孩子們充電,讓孩子們長大了憑自己的實力改變命運,儘管她擔任的是複式班,但她對教學工作絲毫沒有怠慢。對於學生作業,無論課堂作業,還是家庭作業,她都一絲不苟地批改,而且還在一個本子上詳細地記錄了“作業反饋信息”。學校領導問她:“這么多的作業你怎么改完的?”她卻平淡地說:“反正沒事,改點作業充實一些。”
王洪春老師是82年前的民師,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她時時刻刻都在學習。在她的備課本和教科書上,到處能看到那些“循規蹈矩”的小字,那是她鑽研教材的見證。在村小有很多課餘時間,王老師除了改作業和輔導學生,就把大量的時間用來備課和學習。她說:“閒著也是閒著,有事做還好些。”在她簡單的床鋪底下,有很多書,她說沒地方放,只好放棉絮下面了。

堅守

群嶺二校由於是白泉鄉條件最差、環境最惡劣的村校,曾經幾度派人去,都被那裡的境況嚇退了,在那裡最需要老師的時候,年近半百的王洪春卻主動申請去任教,這事卻讓她在那裡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代價。在白馬泉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農村人光靠種莊稼維持生計是不行了。於是有勞動能力的人紛紛外出打工,留守兒童便成了教育過程中嚴峻的問題,據統計,白泉的在校生中,留守兒童占50%,留守兒童的家中的大人大多數是“老弱病殘”,家裡的活計變得特別忙,再加上學校路途遙遠,接送孩子也就成了大問題,見此情形,王洪春老師主動給孩子做中午飯。每天中午王老師都要用那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灶台里給十幾個孩子做飯。
家長們見王老師待孩子特別好,有些離學校遠的就乾脆把孩子送到王老師那兒住。僅僅十多個平方的寢室里,住著王老師和四個孩子,他們小的四歲,最大的有六歲。白天,王老師要為他們熱洗臉水、洗臉、梳頭、做飯,晚上,還得在三更、四更時分叫醒孩子陪他們上廁所,否則就會尿床。王老師每天給所有孩子上完課,便和這四個留守兒童一起玩。在王老師這裡,老師、廚師、管理員全由她一個承擔起來了。當同事問她累不累的時候,她卻用了一句最普通的話回答:“比起那些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我就好耍多了。”
孩子們沒有床,王老師就把自家的鋼絲床背了上去;高山上沒有零食,她便在街上買了背上去免費給孩子吃;孩子們沒水喝,她便在簡單的灶台里給他們燒開水;孩子們沒活動場所,她便讓自己的丈夫用木頭做了一個桌球台,她還買了如跳繩等許多體育用品,給孩子們玩;她還自己掏錢買了拼音掛圖、教字掛圖、漢字掛圖等張貼在教室的牆壁上。
也就是因為她的用心良苦,現在不僅讓本校學生愛校如家,中心校回去的孩子也愛去那裡玩。也就是因為她的善良和藹,山上許多大姑娘也拿她當自己的媽媽,跟她談心,請教她一些生活小常識。在這裡,王老師得到了全體村民的尊重和信賴,王老師也不再孤單,因為在這裡她有許多親人。
在王洪春主動申請上山之初,有人懷疑她在那裡堅持不了半年,也有人說她是為了出名。而今天,王老師不僅堅持了下來,當然也出了名,她的事跡讓無數人感動,也受到眾多媒體的關注,但這不是她上山的初衷。出了名的王老師還是和以前一樣,默默的堅守在1700米的高山之巔,默默地辛勤工作,既當老師,又當保姆,默默地忍受著孤寂和艱辛,用自己柔弱的雙肩為大山孩子撐起一片希望的藍天。

榮譽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春華秋實,30年的傾情投入,30年的辛勤耕耘。王洪春以她大山般的樸實和堅毅,真誠待人,踏實做事,無私奉獻,贏得了學生的敬仰,家長的尊重,社會的好評。她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她的感人事跡不僅受到社會各界和許多媒體的關注,2007年,她再次被學校評為模範教師,縣“十佳班主任”,2008年評為重慶市師德先進個人,2009年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評為全國模範教師、教育部和全國婦聯評為全國巾幗標兵、教育部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並當選為市縣兩級婦代會代表。面對這些榮譽,王老師卻說:“其實我做的都是分內之事,平常事,我只是希望我退休後,能有人繼續上來照顧這個山上的孩子,他們需要用知識來改變命運。”王老師就是這樣平凡的一個女人,和這裡的許多女人一樣,放假回家了是個賢妻良母。然而如此柔弱的肩膀卻挑起了大山的脊樑,為山區教育事業奉獻了她近乎一生的心血。如今,年過半百的她仍然堅守著那座大山,堅守著那裡的孩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