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王永運,男,京劇史論研究者。192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鎮江。
長期從事戲曲研究、史論、評論工作。曾在《中國戲劇》《中國京劇》《梨園周刊》《今晚報》等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天津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著有戲曲專集《南北談藝錄》。
名家十日談
名家十日談:天津京劇武戲的發展
從天津的京劇發展史來看,自京劇鼎盛時期的清光緒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末期,天津舞台曾出現京劇武戲占優勢的情形。如果說,京派武生演員講究“武戲文唱”,要求一招一式,準確規範;那么,天津派武生演員開打則講求凌厲勇猛,演唱須豪邁粗獷,兼容包蓄南北兩派武戲之長。
在早年的天津派武生中,負有聲望的首推黃月山與李春來。這兩人雖以短打武生聞名,但藝術風格卻不盡相同。黃月山武功精湛,儘管他以短打武生戲取勝,而長靠武生戲也很擅長。黃月山嗓音高寬嘹亮,咬字清晰,噴吐有力,韻味醇厚,他在《獨木關》劇中“薛禮嘆月”時所唱的幾句[二黃散板]:“在月下驚碎了英雄虎膽……”,悲壯蒼涼,成為一時絕唱。黃的傳人李吉瑞、馬德成、瑞德寶、小達子(李桂春)等人,繼其衣缽,使黃派藝術更為廣泛地流傳下來。
李春來幼入北京豐臺喜春台科班習藝,17歲滿師後即來津獻藝,時值天津武戲興盛,他在天津演出四年後,即去上海定居。李春來雖在天津露演時間不長,然影響甚大。李春來基本功瓷實,底子厚,腿功好,開打迅猛如疾風暴雨,所演的戲多有絕技,富有創新精神。師其藝者,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及高福安、李蘭亭、張德俊、劉榮萱等。
天津派武戲的典型人物,還可舉出程永龍、薛鳳池、蓋春來等人。武生巨匠尚和玉當年曾與一代宗師楊小樓同師前輩武生俞菊笙,他在俞派藝術的基礎上,根據本身條件,創出了尚派武生。儘管尚和玉不屬天津派武生,但從他的武術根底與舞台實踐來看,他的表演藝術具有相當深的天津派武生特色。他曾長期在津公演。當年尚和玉同李吉瑞、薛鳳池合稱天津鳴鳳班三大武生。
進入20世紀40年代,處於敵偽統治時期的天津,政局動盪,經濟蕭條,京劇處於不景氣狀態,天津武戲一度處於平滯狀態。
直至建國後1956年天津市劇團成立,兩大武生名家———厲慧良與張世麟,如雙峰頂峙,各領風騷。厲慧良兼容楊(小樓)、尚(和玉)、蓋(叫天)三大武生流派的特點,熔鑄眾長,自成一家。他的戲路寬廣,唱、念、做、打、舞技能全面,武功基礎堅實,演技精湛洗鍊,開打穩健純熟,造型優美和諧。張世麟具有紮實深厚的武功根底,工架氣勢,威武凝重,舉手投足,無不準確合度,於“剽”、“快”、“脆”中,見“穩”、“準”。其藝術風格可歸納為:剽悍猛勇、樸厚結實。
1974年天津市京劇二團成立,另一武生名家董文華,以演猴戲見長。他演的長靠、短打武生戲及老生戲,也都相當出色。原天津市京劇團主要演員馬少良文武兼長,既擅演文武老生戲、紅生戲,對武生戲也頗擅長。
可以說,建國後天津前有已故的厲慧良與張世麟兩大表演藝術家,後繼者多受這兩大武生名家的薰陶與教益,日益精進,走入了全國京劇武生的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