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銀鱗蛛

王氏銀鱗蛛

中文科名: 中文亞科: 足式:1,2,4,3。

基本信息

編號:
3169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OPISTHOTHELAE

中文亞目:

後紡亞目

總科:

園蛛總科

superf:

Araneoidea

中文科名:

肖蛸科

拉丁科名:

Tetragnathidae

中文亞科:

銀鱗蛛亞科

拉丁亞科:

Leucauginae

中文屬名:

銀鱗蛛屬

拉丁屬名:

Leucauge

拉丁種名:

wangi

定名人:

Zhu, Song et Zhang

年代:

2003

中文名:

王氏銀鱗蛛

原始文獻: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248-250.

模式產地:

雲南景洪縣

生境:

生活在水田和水邊植物間,結水平圓網。

國內分布:

廣西,貴州,雲南,西藏。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248-250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6.67—6.93。正模體長6.93:頭胸部長1.98,寬1.44;腹部長5.58,寬2.34。背甲橙黃色。中窩深,橫向。兩眼列均後凹,但前眼列較後眼列強烈。各眼的基部均具黑褐色眼斑。
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8:0.10);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18:0.10)。中眼域長0.30,前邊寬0.18,後邊寬0.18。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10:0.10:0.09:0.09)。
額高0.08。螯肢橙黃色,前齒堤具3齒,後齒堤具4齒,齒均較大。下唇和顎葉淺黃褐色。胸板橙黃色,前半部具兩排垂直著生的長剛毛。步足橙黃色,各節頂部均具淺黑褐色環,尤以脛節的最明顯。腿節I前側面具5根縱向排列的刺。所有腿節的基半部均有兩列聽毛,尤以腿節Ⅳ的聽毛最多,約有22根,占腿節長度的1/3。步足測量:Ⅰ16.65(4.77十5.40十5,22十1.26),Ⅱ11.09(3.60十3.24十3.33十0. 92), Ⅲ6.40 (2.16十1.73+1.77十0.74), Ⅳ11.00 (3.78十3.12+3.25+0.85)。足式:1,2,4,3。腹部長卵形,肩部有一對圓形隆起。
腹部前端向前伸展,覆蓋在背甲的後半部上方,後端向後伸展而超越紡器。背面銀白色,有3條淺黑褐色縱條斑,正中縱條斑的左右各有5條斜條斑與其側方的縱條斑相連,其中最前一對和最後一對斜斑兩端黑色。腹部側面中央有1條淺黑褐色縱條斑。腹部腹面中部具1對銀白色縱條斑,該條斑之間黃褐色,但鑲有銀白色小斑點,條斑的兩側呈黃褐色。紡器的周圍及其後部黑褐色,在紡器的兩側各有3個銀白色斑點。外雌器淺紅褐色,長約等於寬,中央具一倒“T”字形中隔;連線管長,呈“U”字形。

雄蛛

體長5.17:頭胸部長2.11,寬1.46;腹部長3.06,寬1.22。背甲橙黃色。中窩深,橢圓形,橫向。眼的排列、特徵近似於雌蛛。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3:0,05);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15:0.10)。中眼域長0.33,前邊寬0.25,後邊寬0.28。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10)。額高0.13。螯肢橙黃色,前齒堤3齒,後齒堤4齒。
下唇黃褐色,顎葉和胸板橙黃色,胸板的前半部具兩排垂直著生的剛毛,共16根。步足淺黃褐色,跗節、後跗節、脛節和膝節的末端黑褐色。各足除跗節外均具少量刺,其中腿節I的前側面具6根刺。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3.10(1.43+0.31+0. 82十0.54); 步足Ⅰ22.50(6.30+7.47十7.29+1.44), Ⅱ15.39 (4. 59+4.95十4.77+1.08), Ⅲ6.10(1.60+1.89十1.89+0.72), Ⅳ11.79(3.87+3.51+3.51+0.90)。
足式同雌蛛。腹部長卵形,後端略超越紡器,呈弧形。背面銀白色,近後端具一對小的黑色斑點,呈“八”字形排列,尾部頂端黑褐色。腹部腹面黃褐色,無明顯的斑紋。觸肢器的引導器腹側導片呈片狀,其頂緣稍向後凹人。

鑑別特徵

本種腹部形狀和斑紋近似於尖尾銀鱗蛛 L.decorata,但外雌器具一倒“T”字形中隔;雄蛛觸肢器的引導器腹側導片呈片狀,其頂緣稍向後凹人,而不同於後者。本種與孝恩銀鱗蛛 L.xiaoen的外雌器中隔均呈倒“T”字形,但有如下區別:①外雌器區域長約等於寬,而非寬大於長;②腹部側面中央具一淺黑褐色縱條斑,而不是一橫向的“U”字形暗色斑。

地理分布

廣西、貴州、雲南、西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