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瑞安縣誌》就記載著村和宗祠的起源:“景和鄉溪坦有一百九十七戶,先世王益字虞臣,宋初歷任兩廣節度使,剿虜大將軍,贈光祿大夫。避王審知之亂,由閩(福建霞浦赤岸)遷瑞芳山鄉,轉遷梅源溪坦,即古之有大宗祠。”
而保存在溪坦王氏後裔的《王氏宗譜》中,由康熙甲午年(1714)貢生(進士)陳錫璜撰寫的重建大宗祠記介紹:“粵稽祠毀於順治戊子(1648)中興於康熙庚申越癸(1680),巳而丹之繪碧塗朱畫粉,悅煥然一新者,嗣孫之力也……”
王氏大宗祠占地面積304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門廳、戲台、主殿、東西廂樓組成合院式。門廳面闊五間,明間抬梁式用三柱,屋面歇山頂。
據王氏後裔介紹,因溪坦地處梅源外一塊大烏岩之下,原名梅源烏岩下,後因山洪暴發,衝出一條大溪,溪前形成一片平地,故名溪坦。他說,現在村里442戶村民姓王,占三分之二多。
相傳,歷史上溪坦村王氏後裔出過眾多文化名人,有入編《瑞安縣誌》的北宋殿元王汝嘉,相傳官至吏部侍郎兼工部尚書;宋皇祐五年(1053)進士王開祖,其父王魯娶知溫州軍劉起之女後,遷居溫州城內。王開祖是永嘉道學首倡者,其學重教育,以為“學者國之大本,教者國之大務”,並創辦溫州最早的書院——東山書院;南宋景炎二年(1277)間的瑞安民間抗元志士之一王小觀,《瑞安縣誌》記載:他的事跡編入《浙江通志》及《兩浙名賢錄》,並和蔡敬則、卓敬等各朝忠義一起排列在忠義祠受民眾祀拜。
集資維修
1953年起,王氏大宗祠曾經為供銷社的門市部和倉庫,被改建成面南的7間二層樓房,天井和地面被覆蓋,戲台被拆,面貌全非,直至1997年由村老協收回。由於年久失修,到2010年時,很多承重柱出現爛空,東廂樓坍塌,西廂樓屋檐瓦全無,整個大殿里有很多窟窿,經常漏雨,變得破敗不堪。
當時的村老人協會會長、王氏後裔王友生等積極和市文物館、溫州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聯繫商議,徵求專家們的意見,制定維修方案。王友生、王寶林、王順興、王益超和王沖權等老協會員,四處奔波,籌集資金,最多的王氏後裔出了3萬元;有的去外地尋找承重柱和梁用的苦櫧樹。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努力,他們共籌集近100萬元修繕經費,共收集40多株苦櫧樹。
2011年8月份,王氏大宗祠維修工程開工,經一年時間的精心施工,日前終於完工。工程由瑞安開景園林古建築有限公司負責施工,嚴格按照文物標準修繕方案,修舊如舊,原來的每一片瓦、木材等拆後都要編號、整理、挑選,實在不行才會替換,儘可能讓古蹟維持原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