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曾祖父維傑,父親茂楊,清廷皆予"誥封"。其三歲喪母,後由繼母魏氏撫養。及長,續繼母勝親母。其先祖世系山東新城,即今桓台縣人。宋末,其遠祖先升,宦遊來甘,始居甘肅皋蘭長川村。他19歲入邑庠,22歲中舉人,1894年年僅27歲考中進士,以進士第出官安徽,"代理穎上,攝阜陽,授太和兩權亳州,一署穎州 府。在官十餘載,勤政愛民,皖人呼之為"王青天"。
歷史職位
首任太和縣,其民健爭訟,常以細小之事見官說理,明辨曲直,連年不已。樹中到任,每坐堂如老嫗 道家常,對爭訟之民曉以爭訟之害,教以鄉黨戚里應當互思互讓互涼,不宣斗訟之益處,臨訟者聞之常自慚泣下而歸。初到任每月聽訟數百計,翌年每月只有十餘起。每當巡鄉視察,必挾帶自購書籍,分送鄉熟貧困生。他在《太邑廳事書懷》詩中曰:"庠序為邦本,頻將雅意中。愛人須學道,溫故貴知新",所到之處,總是"娓娓談道義,如父兄師長之教子弟",與生徒、父老共進豆粥,邊吃邊問疾苦,幫此"鄉村籬落間"一聽到他來,便"奔走欣欣,以望見顏色,得聞片語為喜",太和任職八年,"與太和民宛然有家人父子情",正是他"蒼生皆赤子,相視意如何"的深奧所在。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亳州,因鄰縣渦陽之變,倉無餘糧,歲又大飢。為官者談亳州而色變,概不願往。樹中卻慷慨應諾,前往治理。到位首先籌劃賑濟,不幸癘又盛流行,死屍枕藉,哭聲四野,他廢寢忘食,晝夜劬勞,設施善所三處,善病所一處,日受粥、受藥者萬人之多。是年夏,天旱缺雨,禾稼待哺,他苦於無計可使,競為民向天哀號。不久天降大雨,民困漸蘇,而他卻勞累成疾,幾至殞命。病初愈,即籌設社倉,建立書院,浚挖清湖,排除水患。不足一年,面貌改觀,境內弦歌,讀書聲竟顯,與他治亳之前,判若兩樣。十年之後,正是宣統二年(1910年),亳州又遭大水,其它官員仍畏不敢前,樹中二次受命急切前往,正是他的知交舊友驚詫的"拭目以觀巧婦之為無米炊也。"但他一到任,一則電請"停徵"一切稅賦;一則飛書向多方勸募,並利用西洋人的"慈善會"一起賑濟。此時,他的精力正是所謂"只問蒼生,略無瞻顧"。賑災完畢,虧空"逾萬金",他又多方奔走,彌補了虧空,圓滿完成救災濟民之務。同時為防患於未然,又"勒籌社倉備,或恐歲逢飢。"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皋蘭發生饑荒,適逢他歸里家居,即助官府賑災,目睹饑民慘狀,為桑梓父老遭凍餒渾淚不已;看到官款不足,借私債以濟災。諸如此類之事,不能盡舉。
主要政績
王樹中治政另兩大政績。一是治理水患;太和地形低洼,經常鬧水荒,水流以溝洫為脈絡,以河為尾閭。溝洫、尾閭年久失修,河流堵塞,水流不通,一遇大雨,彼止以鄰為壑,高者宜於決口放水,低者宣於疏淤流通。"決口"、"疏淤"之時,恆互相爭鬥,甚至相爭鬥釀成大案、官府爭訟、相互之間視若寇讎。樹中任太和時,親自察看地形,全面規劃,動工疏導。凡縣境內的洛河、宋唐河、八丈河、蘆草溝、長福溝、三義溝、萬福溝、獨龍溝、爛柴溝以及南北皂溝等河、溝,均先後疏通。其詩"早潦常為患,年來溝洫通"正是他興修水利的正實寫照。二是為官清廉,信守法規、睿智斷冤獄。每遇重要之事,聰明睿智,當即立斷。太和縣民沈貫群納妾谷氏,其妻李氏嫉妒谷氏,仇恨丈夫。李氏承谷氏外出之機,與族人沈鴻亮、沈聚才共同謀殺沈貫群,將其身首斷瘞其頭,拋屍於荒野。他前往驗屍,李氏伺旁認屍,痛苦訴冤苦。他發現李氏哭泣非出於至誠,很可懷疑,於是反覆以理,使其發怵。李氏忽變色。他厲聲斥曰:"汝夫之死,汝實知情,不實言,將械汝",李氏竟吐實。他明判冤案,太快人心。同時,他坐堂判案"尤能執法,不稍以勢利。"
王樹中政事之餘,尚潛心學術研究,與鄉賢、翰林劉爾炘相友善,為"道義交"。學術問題上,獨有見解,從不苟合。劉爾炘稱言:"思與君以學術相增益、遇事輒規君,君或怒而去,怒已而喜、喜復來,來或復怒。二十餘年中,相見輒相諍,相違輒相念。"他留有《夢梅軒詩草》、《細陽小草》等詩作,其內容除一些酬唱應和之作外,多屬生活紀實,樸素自然,不事雕琢,具有較好的思想性與藝術性,詩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與他為官清廉,旨在愛民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