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白溪江以南、歌溪和定安溪以北之間的平原上,中間隆起一脈自東向西延伸的紅土小山崗,宛若臥地長龍,俗稱紅旗壟。王村光坐落在壟之東首,自村西至村東北有八個小山丘拱圍,呈燕窩狀。村始祖王元一,原居住在新昌縣長潭,南宋德年間(1275-1276)中進士,出仕奉議大夫、江州刺史。宋亡,恥為元朝官吏,攜眷隱匿至紅旗壟。土人稱該地為長林里。時見坡崗上草長林茂,圍拱南隅一坪,似燕子窩,暗忖風水宜人,元一不忘先祖之源,取名龍降(實為僑遷源地以名),定居發族,遂成村莊。因此地有坪有坡,有丘有崗,後人遂稱村名為王村崗。方言崗、光同音,現人以王村光稱之。
根據家譜中所繪宅居圖,古代民居布局整齊,錯落有致,以村中間南北向街道為軸,宅居基本上對稱。舊居大多為磚木樓房。元一遷入後曾建永思堂,以示對南宋故國之懷念。西邊為王氏宗祠,門前有三棵高大古柏,其中兩棵現仍蒼翠遒勁。王氏宗祠先人稱三槐堂,尚存司馬光書三槐堂雕刻燙金大匾。前頭份廳、三房頭廳、紅廳、六和廳均系清或民國初東陽木雕建築,氣勢宏敞、雕刻精湛。村北路旁有四十里殿一座(意為縣城至此40里),因先祖崇拜關公義勇雙全,殿內塑關羽、關平、周倉3尊神像。村西北有一台亭,為舊時戲台,每逢春節聘戲班公演。1992年村人王惕吾出資重修,四角挑檐,朱欄玉砌,古色古香,供村人憩息觀賞。有4口池塘供洗滌、消防,有一古井名大井,年代久遠,幾與村莊同齡,遺有神話傳說,水質清純甘冽,冬溫夏涼,四季不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村人王理榮、王理春兄弟合辦玉麟戲班,兩代9人操戲業,名聞東陽,至1946年解散。40年代初曾設集市,農曆三、六、九為市日。
道路變革
1978年前,王村光村既沒有一條像樣機耕路,更沒有公路。“晴天鐵釘山,落雨糊泥塘;乘車先走路,運貨靠扁擔”,是這裡道路交通的真實寫照。
1982年以後,在民眾迫切要求下,第一次在黃壇山腳原來算是“大路”的基礎上,加寬填些泥做了一公里長的泥沙拖拉機路。這是王村光當時通往外村唯一可勉強機運的一段“運輸大動脈”。1984年該村一位村民開天闢地購買了第一輛可以運貨的手扶拖拉機。可村莊處在崗上,東南西北進村都得爬坡。即使是晴好的天氣,到田川乾、湖潭、尚侃等地運砂石,還得靠吱吱嘎嘎的獨輪車。一個人在小車前用繩子使勁地拉,一個人用手在推車人的腰背上拚命地推,小小一車四五百斤的砂石,卻要幾個人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地才能上坡進村。特別是黃壇山腳的光運嶺頭,又陡又長,要是遇上雨天路滑,或冰雪解凍時,無論騎腳踏車,還是拖拉機運貨經過這裡都很難行駛。
那時,村民造房子要比外面人更辛苦。踮起腳尖可以看到巍山磚瓦廠,但運紅磚等卻要繞大圈,過白坦、再進村,並且還得先祈禱老天幫忙。要是不湊巧,在那黃壇山腳光運嶺頭,雇上五六個青壯年強勞力,前面用粗繩子拉,後面幾個人推,拖拉機掛上最大檔,冒著濃濃黑煙,聲音刺耳地爬……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有時拖拉機越陷越深,任憑人再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地推、拉,也無濟於事。最後,不得不把紅磚等重物卸下,又是磚頭墊、又是鋤頭挖,再用木棍、竹槓、鋼管等工具撬,才能把空拖拉機往上抬……艱難的路,泥濘的路。
要致富,先修路。1987年,王村光村著手行動,開始在原機耕路的基礎上建造第一條可通汽車到白坦、巍山、歌山的公路。直到1992年澆好水泥路面,村民們才可以在村里坐上班次不多的客車。2001年以後,該村又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同時,做起了可通車到田川乾、山頭金、陳塘沿的水泥路。村莊裡面,大大小小的道路,可以硬化的廣場幾乎全部進行了硬化。
21世紀從王村光村東南西北通往鄰村、外地的公路增加到了6條,每天從黃壇山邊上來回通過的,僅客運班車就多達26趟次。不管是村內村外,也不管是雨雪冰凍,都可以照樣著新裝、穿皮鞋,不用再怕泥濘路滑了。
農業經濟

村民以長壽著稱。始祖王元一壽81歲。譜諜上記載享年70、80者,褒揚孝悌、善舉者屢見不鮮。1988年成立老年人協會,活動經費由旅台知名人士王惕吾捐贈。協會活動室有報刊、棋類、電視等,常年開展慰問病者,給長壽者送壽匾,為老人送節日禮品,給逝世者送花圈等。1992年底,70歲以上者97人、80歲以上者31人、90歲以上者2人,其中98歲1人。
村莊狀況

鄉村名士
台胞王惕吾,曾用名瑞鍾,又名士高。1928年東陽中學畢業,考入中央軍校第八期,後歷任軍職。1948年赴台灣。1949年始先後創辦《民族報》、《民族晚報》、《聯合報》。1967年創辦《經濟日報》。1976年在美國創辦《世界日報》。1978年創辦《民生報》、《中國經濟通訊》、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國論壇》、《聯合月刊》等,任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副主席。幾十年精心經營,成為當代報業巨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