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光村

王村光村

王村光村南鄰湖潭、圳乾,西連殿嶺下,西北毗光遠、白坦,東北與巍屏、巍山接壤。明清時期屬孝德鄉九都,1929年稱第二區王村光村,1932年稱王村光鄉,1935年5月稱九都鄉第八保,1944年11月屬練溪鄉。1950年6月稱大圳鄉三村,1956年3月為紅旗鄉三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9月為上盧人民公社紅旗管理區三友生產隊,1961年9月為紅旗人民公社王村光生產大隊,1983年8月為紅旗鄉王村光村,1992年5月屬北江鎮。全村316戶、919人。耕地面積802畝,其中田656畝,地146畝,1992年糧食總產量502噸。

基本信息

王村光村王村光村村貌
王村光南鄰湖潭、圳乾,西連殿嶺下,西北毗光遠、白坦,東北與巍屏巍山接壤。明清時期屬孝德鄉九都,1929年稱第二區王村光村,1932年稱王村光鄉,1935年5月稱九都鄉第八保,1944年11月屬練溪鄉。1950年6月稱大圳鄉三村,1956年3月為紅旗鄉三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9月為上盧人民公社紅旗管理區三友生產隊,1961年9月為紅旗人民公社王村光生產大隊,1983年8月為紅旗鄉王村光村,1992年5月屬北江鎮。全村316戶、919人。耕地面積802畝,其中田656畝,地146畝,1992年糧食總產量502噸。

概述

白溪江以南、歌溪和定安溪以北之間的平原上,中間隆起一脈自東向西延伸的紅土小山崗,宛若臥地長龍,俗稱紅旗壟。王村光坐落在壟之東首,自村西至村東北有八個小山丘拱圍,呈燕窩狀。村始祖王元一,原居住在新昌縣長潭,南宋德年間(1275-1276)中進士,出仕奉議大夫、江州刺史。宋亡,恥為元朝官吏,攜眷隱匿至紅旗壟。土人稱該地為長林里。時見坡崗上草長林茂,圍拱南隅一坪,似燕子窩,暗忖風水宜人,元一不忘先祖之源,取名龍降(實為僑遷源地以名),定居發族,遂成村莊。因此地有坪有坡,有丘有崗,後人遂稱村名為王村崗。方言崗、光同音,現人以王村光稱之。
根據家譜中所繪宅居圖,古代民居布局整齊,錯落有致,以村中間南北向街道為軸,宅居基本上對稱。舊居大多為磚木樓房。元一遷入後曾建永思堂,以示對南宋故國之懷念。西邊為王氏宗祠,門前有三棵高大古柏,其中兩棵現仍蒼翠遒勁。王氏宗祠先人稱三槐堂,尚存司馬光書三槐堂雕刻燙金大匾。前頭份廳、三房頭廳、紅廳、六和廳均系清或民國初東陽木雕建築,氣勢宏敞、雕刻精湛。村北路旁有四十里殿一座(意為縣城至此40里),因先祖崇拜關公義勇雙全,殿內塑關羽、關平、周倉3尊神像。村西北有一台亭,為舊時戲台,每逢春節聘戲班公演。1992年村人王惕吾出資重修,四角挑檐,朱欄玉砌,古色古香,供村人憩息觀賞。有4口池塘供洗滌、消防,有一古井名大井,年代久遠,幾與村莊同齡,遺有神話傳說,水質清純甘冽,冬溫夏涼,四季不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村人王理榮、王理春兄弟合辦玉麟戲班,兩代9人操戲業,名聞東陽,至1946年解散。40年代初曾設集市,農曆三、六、九為市日。

道路變革

1978年前,王村光村既沒有一條像樣機耕路,更沒有公路。“晴天鐵釘山,落雨糊泥塘;乘車先走路,運貨靠扁擔”,是這裡道路交通的真實寫照。
1982年以後,在民眾迫切要求下,第一次在黃壇山腳原來算是“大路”的基礎上,加寬填些泥做了一公里長的泥沙拖拉機路。這是王村光當時通往外村唯一可勉強機運的一段“運輸大動脈”。1984年該村一位村民開天闢地購買了第一輛可以運貨的手扶拖拉機。可村莊處在崗上,東南西北進村都得爬坡。即使是晴好的天氣,到田川乾、湖潭、尚侃等地運砂石,還得靠吱吱嘎嘎的獨輪車。一個人在小車前用繩子使勁地拉,一個人用手在推車人的腰背上拚命地推,小小一車四五百斤的砂石,卻要幾個人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地才能上坡進村。特別是黃壇山腳的光運嶺頭,又陡又長,要是遇上雨天路滑,或冰雪解凍時,無論騎腳踏車,還是拖拉機運貨經過這裡都很難行駛。
那時,村民造房子要比外面人更辛苦。踮起腳尖可以看到巍山磚瓦廠,但運紅磚等卻要繞大圈,過白坦、再進村,並且還得先祈禱老天幫忙。要是不湊巧,在那黃壇山腳光運嶺頭,雇上五六個青壯年強勞力,前面用粗繩子拉,後面幾個人推,拖拉機掛上最大檔,冒著濃濃黑煙,聲音刺耳地爬……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有時拖拉機越陷越深,任憑人再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地推、拉,也無濟於事。最後,不得不把紅磚等重物卸下,又是磚頭墊、又是鋤頭挖,再用木棍、竹槓、鋼管等工具撬,才能把空拖拉機往上抬……艱難的路,泥濘的路。
要致富,先修路。1987年,王村光村著手行動,開始在原機耕路的基礎上建造第一條可通汽車到白坦、巍山、歌山的公路。直到1992年澆好水泥路面,村民們才可以在村里坐上班次不多的客車。2001年以後,該村又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同時,做起了可通車到田川乾、山頭金、陳塘沿的水泥路。村莊裡面,大大小小的道路,可以硬化的廣場幾乎全部進行了硬化。
21世紀從王村光村東南西北通往鄰村、外地的公路增加到了6條,每天從黃壇山邊上來回通過的,僅客運班車就多達26趟次。不管是村內村外,也不管是雨雪冰凍,都可以照樣著新裝、穿皮鞋,不用再怕泥濘路滑了。

農業經濟

王村光村王村光生活條件
王村光人很早就在紅土崗坡栽種棗樹,加工南棗出售金華、杭州等地,為傳統特產。近年擴種、套種更為茂密,形成棗林村。每戶年收入青棗800餘斤,自行加工成南棗、蜜棗出售,戶均收入3000餘元。1964年通電,並引紅旗壟渠道水入村,結束了歷來九天無雨鬧水荒的局面。70年代,年輕人學手藝者增多,大多外出做工。80年代,村有竹編廠、膠木廠、魚鉤廠等年產值1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也有創辦在外地、年產值20萬元以上的家具廠。1992年,外出從事工匠、商貿、建築承包業或私營企業者250餘人,75%的農戶先後建起600餘間三層以上的新居。1985年公路入村,南通歌山,東北達巍山,西北接白坦。同年建起水塔,飲用自來水。
村民以長壽著稱。始祖王元一壽81歲。譜諜上記載享年70、80者,褒揚孝悌、善舉者屢見不鮮。1988年成立老年人協會,活動經費由旅台知名人士王惕吾捐贈。協會活動室有報刊、棋類、電視等,常年開展慰問病者,給長壽者送壽匾,為老人送節日禮品,給逝世者送花圈等。1992年底,70歲以上者97人、80歲以上者31人、90歲以上者2人,其中98歲1人。

村莊狀況

王村光村王村光教學樓
1990-1992年之間,王惕吾先後捐款建造東陽市急救中心(建築面積13518平方米)、巍山醫院(建築面積25755平方米)、東陽中學體育館(建築面積3427平方米)、東陽中學師生宿舍樓(占地3669平方米)、巍山鎮中學(占地5930平方米)等。並設立東陽中學獎學金、巍山中學獎學金、東陽農民技術培訓基金。1990年捐贈給王村光港幣1000萬元,資金使用負責人王妙光(王惕吾侄女)遵囑以350萬元用於建造王村光國小。校園占地4650平方米,建築面積3282平方米,包括幼稚園樓、教學樓健身樓、教師宿舍樓。樓房外牆全部用白色瓷磚裝飾,校園四周用水泥磚牆間水泥柵欄圈圍,內有花壇、噴水池,僅購栽花草、名木就耗資1.6萬元。教學樓除教室外,另闢有接待室、電化教學室、自然實驗室、圖書室、音樂室、檯球室、廣播室、教師辦公室、教師課間休息室等。教師宿舍全部套間,每套宿舍配置全新設施。凡村內兒童自上幼稚園始就享有王惕吾助學津貼,每學期給上幼稚園者津貼50元,上國小者津貼180元,師生一年發一套校服。每學期津貼上國中者180元,上高中者220元,上大學者350元。出國留學者由王惕吾負責經濟擔保。現村人考上大學的有10人。1990年用285萬元將村通往白坦、歌山、巍山的三條公路(總長8.6公里)全部鋪設7米寬的水泥路面。1991年以10餘萬元將村內三條主道及巷弄鋪成水泥路面,一改舊時天晴一塊銅,天雨一包膿的村貌。現正在籌劃興建農民公園

鄉村名士

台胞王惕吾,曾用名瑞鍾,又名士高。1928年東陽中學畢業,考入中央軍校第八期,後歷任軍職。1948年赴台灣。1949年始先後創辦《民族報》、《民族晚報》、《聯合報》。1967年創辦《經濟日報》。1976年在美國創辦《世界日報》。1978年創辦《民生報》、《中國經濟通訊》、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國論壇》、《聯合月刊》等,任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副主席。幾十年精心經營,成為當代報業巨子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