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聞傳

《王朝聞傳》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簡平。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王朝聞傳王朝聞傳

《王朝聞傳》以時間為線索,全書分為求學歷程、時代潮中、十七年、在劫難逃、老樹新枝、夕不甘死六章,真實記錄了王朝聞先生的一生,並附錄了王朝聞年表。王朝聞先生(1909年至2004年),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雕塑家,出生於四川省合江縣。《王朝聞傳》的首章和第二章 記述了王朝聞從一名傾向革命的美術青年,成長為堅定的革命戰士。他用自己的畫筆和雕塑刀服務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事業,期間代表作品有浮雕《魯迅像》、圓雕《民兵》等。第三章 至第六章 追憶: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7年,王朝聞踏入理論工作門檻,陸續出版文藝理論著作《新藝術創作論》、《新藝術論集》、《一以當十》、《喜聞樂見》等。文革結束後,新出版理論著作《王朝聞文藝論集》、《論鳳姐》、《再再探索》、《審美談》等,並主編了《中國美術史》、《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中國石窟雕塑全集》、《八大山人全集》等。 朝朝聞道,載德以歸。王朝聞始終以繁榮祖國文藝事業為己任,他持續多年的創作實踐和理論探索,為後人留下了1000萬言的著作。傳記還記述了王朝聞本著黨員文藝家的良心和責任感,著書育人。無論他誠善待人的品格,勤奮治學的作風,還是他稚真求道的精神,都已成為今日的寶貴遺產。在《王朝聞傳》中,解馭珍女士首次披露一些珍貴的圖片和事跡,以詳實的資料、獨特細膩的筆觸,展現了王朝聞先生的風采。

作者簡介

簡平,女,原名解馭珍,1927年生於河北寧河。1946年3月入黨,在北平和瀋陽的大中學校從事學運工作。北平解放後擔任私立篤志女中黨支部書記。1950~1952年,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作協研究室從事研究工作。1952年,調職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處。1974年,任《北京日報》文藝部副主任。1977年,任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文學評論》編輯部主任。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著有《微瀾風雨見大波》《評賈大山作品》《沒有休止的探索》《審美關係再探》等論文,編有《適應與征服》《王朝聞美術談》《王朝聞論雕塑美》《王朝聞集》等著作。

目錄

求學歷程一、童年/3 二、離鄉/11 三、出川/19 四、初進杭州藝專/23 五、再進杭州藝專/28 時代潮中一、浙江流動劇團/37 二、戰地服務隊/42 三、塑《汪精衛與陳璧君跪像》/44 四、去延安/47 五、延安魯藝/51 六、浮雕《魯迅像》與《毛澤東像》/56 七、整風審乾/58 八、華北聯大/62 九、圓雕《民兵》/69 十七年一、走進新生活/75 二、中央美院/83 三、主席的贊語/86 四、《新藝術創作論》論文集/87 五、交往白石老人/96 六、塑《毛澤東選集》封面浮雕像/100 七、圓雕《劉胡蘭像》/102 八、中央宣傳部與《面向生活》論文集/107 九、美術家協會與《美術》月刊/115 十、出訪蒙、蘇、波/119 十一、青島療養/121 十二、江豐蒙冤/127 十三、《一以當十》論文集/132 十四、快樂周日/138 十五、言傳身教/141 十六、文禍累累/145 十七、主編《美學概論》/152 十八、《喜聞樂見》論文集/155 十九、寒風迭起/161 二十、山東“四清”/168 在劫難逃一、靠邊站/175 二、抄家批鬥/181 三、外調/184 四、長夜苦熬/186 五、子女憂心/190 六、五七幹校/192 七、塑陳毅浮雕像/198 八、最後的檢查/199 九、《論鳳姐》專著/204 十、回延安/212 十一、悲喜1976/214 老樹新枝一、編選《王朝聞文藝論集》/221 二、中國藝術研究院/225 三、《開心鑰匙》與《再再探索》論文集/232 四、修改《美學概論》/242 五、招收美術理論研究生/244 六、再進青島療養院/246 七、曲藝會演與崑曲會演/251 八、民族性與民族化/257 九、《審美談》專著/262 十、主編《中國美術史》/266 十一、住房風波/272 十二、《審美心態》專著/275 十三、出訪歐、日/278 十四、《雕塑雕塑》專著,283 十五、雕塑考察/287 十六、故鄉行/294 十七、無古不成今/297 十八、晉中憾事/304 十九、浙江行/306 二十、馬不停蹄,315 二十一、《美術史論》的糾葛/322 夕不甘死一、離休不休/329 二、兩個版本的《王朝聞集》/332 三、八十華誕/334 四、遠方來客/336 五、行萬里路/338 六、尊師重道/345 七、主編《中國民間美術全集》/351 八、《神與物游》與《吐納英華》專著/354 九、主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與《八大山人全集》/358 十、儉樸一生,361 十一、《石道因緣》專著/365 十二、九十華誕/369 十三、防人之心不可無/373 十四、載德以歸/374 附錄王朝聞年表/377

前言

這本書記錄了王朝聞(1909~2004)的一生。他以勤工儉學的方式完成美術學業,在舉國抗日的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又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奔赴延安。作為雕塑家、文藝評論家和美學家,他是新中國藝術理論的一位開拓者,也是藝術學科教育的實踐者。 2004年秋,他走完了96年的人生歷程。他留給世人的是不多的幾件雕塑精品和一千萬言的理論著作。這些作品曾經促進了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並且在時代的進步中仍然葆有價值。 已經4年過去了。有時候我會發生錯覺:仿佛他仍然專注地在書桌前寫作,或者玩賞心愛的石頭;又仿佛他在客廳中與朋友們熱誠的交談,或者與小孩子逗趣……倏忽間幻象消失,桌子上擺著這本即將完成的書稿——《王朝聞傳》。 這部書,早在他生前已經開始著筆。作為他的妻子,也是助手,我們共同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奮鬥歷程,我覺得有義務記述他的經歷。但是我們兩個人輪流地生病住院,找不到相對集中的時間去做。直到去年我和力田完成了他的影集後,才專心進行這一工作。 在20世紀特定的歷史空間中,無論身處順境或是逆境,王朝聞始終以繁榮祖國文藝事業為己任,特别致力於提高作品的藝術質量。持續多年的創作實踐和理論探索,還有藝術家的審美敏感為他提供了獨到的眼光,為社會作出影響廣泛的貢獻。面臨不斷掀起的政治運動,他曾經不得已“批判”過別人,更多地是自己挨整。難能可貴的是,在幾乎無法把握個人命運的險惡環境中他仍堅持高尚的藝術追求,創建了獨具魅力的藝術理論。本書還記述了改革開放20餘年來,王朝聞本著黨員文藝家的良心和責任感,著書育人,活躍在理論發展的前沿,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 他注重個人修養,待人寬,律己嚴。他是性情中人,流連山水、童心不泯。他樸實節儉,珍惜物質財富,更珍惜有限的時間。 為了真實地再現傳主的一生,我不僅直接引述了他未完成的《自述》中的一些原話,而且向熟悉情況的華夏、賈德臣、鄧福星等同志調查,還要求三個孩子力田、小亞和力宇幫助我回憶。特別是力田,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餘,抽出許多時間斟酌文稿的表述。所以說,這部書稿也體現了孩子們的勞作。 簡平 2008年12月20日

精彩書摘

求學歷程 一、童年 1909年4月18日(舊曆閏二月二十八日),王朝聞出生於四川省合江縣新店鄉的花灘子。 合江縣地處川南、黔北交界,赤水河與長江在此交匯,自古便是川南的物資集散地。荔枝、青果、柚子被稱為“合江三絕”。 除了王朝聞外,原籍合江的知名人物還有夏之時、任國祥、賈若瑜、凌子風、成善謀、穆青、羅念一等。 論規模,花灘子尚且算不上一個村莊,而是依山坡建築的十幾間磚瓦房圍起來的一座大宅院,住著王家老少三代人。兩座院門,北面的一座稱大朝門,南面的稱作小朝門。據說,王朝聞祖上是明末清初遷自湖北省黃州府麻城縣的移民。祖父育有五子,他的父親排行老大,自幼習武,在1901年考中了最後一科的武秀才。二叔、三叔、四叔都務農,有的問或行醫,有的兼做大米生意。五叔在成都讀商科學校,畢業後在成都的金融界曾有一點小名氣。 父名王基祿,字憲章。自1903年朝廷廢止武科舉後,父親棄武從文,東渡日本官費留學,在東亞帝國鐵道學校學習土木工程。學成歸國後,任職於川漢鐵路的建設工程。夫人周氏病故得早,留下兩個女兒。王朝聞的生母是繼室,姓張,為先操壩一大地主的女兒。據說他母親進過女校,受新思潮影響不願嫁給一般的地主少爺,王基祿喪妻後便有人從中做媒。雖然雙方的家境不很般配,但因對方是留過洋的,他母親便不顧門第的懸殊嫁了過來,同時還帶來一個丫頭叫李四姐。這大約是1908年的事。 王朝聞母親嫁過來時沒有正式的名字,於是父親為她起了名字叫做張國權,從中可以窺見父親對於時局的態度。一年後王朝聞出世,父親為他起名叫做王昭文王家一門添了長孫,祖父母十分鐘愛。到兩歲時,父親帶著他們母子、兩個姐姐和李四姐一同去了宜昌。 王朝聞的父親在川漢鐵路任職工程師,技術上負有重要責任,帶領著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奔走在沙市、宜昌、秭歸、巫山等地勘查路基。現存王朝聞最早的一張照片便是1911年在巫山縣城拍攝的。1992年王朝聞路過興山縣,還特意去觀看一段當年修築的路基。 他記得,小時候曾經看到家中留存的雜物中有一塊“符陽王寓”的木匾,可見他父親在當地有一點地位。他的二姐回憶說:“父親出行乘坐的轎子與縣太爺的一樣,在轎桿上纏著黑布以示特殊。父親待人寬厚,從不讓轎夫與百姓搶行。有一次廚師上街買菜,因分量不足在小市上爭吵起來,折斷了菜販的秤桿。父親對廚師說:‘他們是小本生意,起早貪黑很辛苦,為了賺幾個小錢缺斤短兩是難免的。雖然這種行為不好,可是不能這樣對待他們。’隨即拿出錢來,讓廚師去賠償小販的秤。” 1911年5月,清政府先是將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轉手又將修築權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這一賣國行徑,激起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地人民的強烈不滿,釀成著名的“保路運動”。川漢鐵路的股東們在成都組織保路同志會,罷工、罷市、抗糧、抗捐,展開民眾性的抗爭。9月,四川保路同志會在重慶武裝暴動,成立了蜀軍政府。10月10日,同盟會發動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風暴席捲大江南北。 川漢鐵路全線停工,王朝聞的父親便帶著一家老小,乘著包租的大木船返鄉。沿江途中多次遭到革命軍攔截,好在他是鐵路工程師,並非清政府官員,每一次都客氣地給予放行。這么停停走走,差不多個把月方抵達重慶。重慶蜀軍政府的副都督、革命黨人夏之時,挽留王朝聞的父親王基祿參加政府工作,可他不願從政返回了家鄉。軍政府又邀請他出任合江縣長,仍被婉言謝絕。他的理想是實業救國,期待著局勢穩定之後,重新投身於川漢鐵路工程。 第二年的夏天,局勢穩定下來,王朝聞的父親王基祿執意出川去接洽川漢鐵路的復工事項。沒過多久,自宜昌某旅店拍回來一封電報,傳達的卻是王基祿病危的訊息,家裡頓時亂作一團。 經過商量,王朝聞祖父命在成都上學的五叔王伯楨趕赴宜昌。可是他五叔抵達時,王基祿已經撒手人寰,帶著他的夢想仙逝了。五叔整理了遺物,結清了店費,攜帶父親的靈柩返回家鄉。那時候王朝聞年僅3歲,還不懂得失去父親的悲哀,更不曉得這一變故給家庭帶來的影響。 日子一年年過去。隨著年齡增長,王朝聞感到母親的脾氣越來越壞,李四姐被當作做出氣筒,母親動不動就大聲呵斥,而李四姐總是默默地承受著。有一天,王朝聞回家後見到一位老農坐在灶前同李四姐談話,李四姐卻一言不發。母親告訴他:“那就是李四姐的父親,家裡生活好過了些,想接她回去,但是李四姐不願意走。”為什麼她不願回家?母親只是說她在這裡過慣了,不願意回去。 後來才聽姐姐們說,李四姐是赤水河對岸的貴州人,在她兩三歲時遇到災年,父親把她裝在籮筐里挑過河來打算賣掉。一個老婆婆指點說:“在這裡你賣不脫,前面不遠有個姓張的大戶,他家的老媽媽有善心,你可以求她收留這個女娃。”她父親依言把她挑到張家大院,張媽媽憐惜她,便花了一斗米買下來,交給二小姐帶。後來二小姐嫁到王家,李四姐作為陪嫁丫頭跟了過來。她是跟著王朝聞母親長大的,不願意在母親寡居無助的情況下,拋棄她的女主人。 王朝聞父親的生前逸事,許多都是聽姐姐們講的,這對形成王朝聞善良、寬厚的性格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據說,王朝聞父親在世時,對李四姐也很好。當年李四姐不過十來歲,父母坐轎子回娘家,她抱著包袱跟在後面,有時候還要小跑。父親便叫她把包袱放到轎子裡來,減輕一點負擔。母親脾氣躁,為了一點小事就呵斥她,父親總是從旁勸解,說她也是人,不過因為家裡窮才賣到你家,我們不要苛待她。在父親的教誨下,同李四姐年齡差不多的兩個姐姐與她感情很好,王朝聞也把她當做親姐姐對待。 不過,他的淘氣也會給李四姐惹出麻煩。有一次,母親讓人從縣城買來一個新式夜壺。前面有個嘴子,後面有個手柄,不像老式的尿罐用起來不方便。用上這個新奇玩意的頭一個夜晚,他和弟弟隔一會兒就要起來小便一次。幾次之後,異想天開地要把夜壺掛在蚊帳鉤上。可是剛一掛就翻滾到地上被打碎了,床上的被褥也弄濕了。李四姐早晨進來,看見兩個小少爺弄得狼藉不堪,一句責備的話也沒說,就動手清掃房間、拆洗被褥。母親見了,反而斥責李四姐照顧不周。見母親發脾氣,兄弟倆嚇得趕忙溜出門去。 後來,極大的不幸降臨到李四姐頭上。那是一個雨後的清晨,她沿著小朝門外面的石階下河邊打水,不慎滑倒造成脊椎骨折。在那偏僻的半山村得不到良好的治療,傷愈後就成了駝背。此後,她像負重的駱駝一樣,默默地繼續承擔著家務勞動。同她年齡相仿的大姐、二姐都相繼出嫁,而她直到30來歲,才嫁給先市鎮的一個石匠。 解放以後,王朝聞對於為全家奉獻了青春的李四姐十分懷念,托人打聽到她的下落。那位石匠已患矽肺病去世了,又沒有留下兒女,李四姐孤零零地一個人生活在先市鎮。每逢年節,王朝聞便給她寄去一些錢,稍慰她淒涼的晚年。1986年我和王朝聞回鄉,聽到他的外甥女羅安青回憶說:當年她在先市教國小,生活比較清苦。李四姐每次收到寄來的錢,都要把安青叫到家裡吃一頓肉,並且一改寡言的習慣,反覆稱讚共產黨的幹部有情義。 外祖父家另外一個丫頭的命運,也曾震撼他的心靈。她同一個長工戀愛,被外祖父發現後強行拆散,賣給山里一戶農家作媳婦。四川的山村不比平原,在山地上累死累活地苦幹也難得溫飽。七八歲時,王朝聞曾經跟隨母親和一位姨母去山裡看望那個丫頭。三個人走進低矮、昏暗的茅屋,一股潮濕發霉的氣味撲面而來。她的丈夫到地里幹活去了,家裡只有她同一個睡在床上的奶娃。眾人相見驚喜萬分,她想不到小姐們會進到山裡來,趕忙打開屋內唯一的木櫃,取出一塊紅糖掰下一角放入碗裡招待他這個小少爺。喝著這粗碗裡還漂著一點米糠的紅糖水,他的心中泛起隱約的不安。 有一次,門前來了一位老年乞丐,王朝聞不僅給他剩飯剩菜,還徵得母親同意讓他暫時住在大朝門的門洞中。可是兩三天后,因為幾位嬸娘的堅決反對只能讓他離去。 王朝聞在感情上接近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應該說與家庭的變故有一定關係。父親在世時受人尊重,有條件帶著全家人外出活動,對於拴牢在土地上沒有機會見世面的親友而言,是何等地值得羨慕。但是父親去世以後,經濟來源全靠祖父留下的田畝。以每年收取的30石租谷應付六口之家開銷,漸漸地入不敷出,家道中落的困窘日益凸顯。一些有錢有勢的親友,逐漸地疏遠冷淡他們。人情的冷暖變化,在小孩子心中刻下傷痕,也許這便是他真誠同情不幸者的潛在根源。 姐姐們經常對他講述三峽的風光,什麼吃人的險灘艷頤堆、夾江聳立的神女峰、鐵棺峽、牛肝馬肺峽等等,十分神秘有趣。其實船過三峽時他也在場,只不過太小了一點罷了。姐姐們講的見聞,不僅引起他憧憬自然的美好願望,而且激起他思念父親的幻想。父親是那么的了不起,可惜自己享受的愛撫太少了。他曾經連續幾天坐在小朝門的門檻上,眺望著小河對岸通向遠方的道路,幻想慈愛的父親坐著轎子突然出現。但是,即使看到有轎子行過那條小路,卻都不往這邊轉來。 從6歲起王朝聞被送人周家祠堂讀私塾,後來母親帶他回先操壩居住時也請過姓張的塾師,前後總共上過3個私塾。對這些塾師留下的印象主要是嚴厲,其中一位儉樸正直的劉先生,引起王朝聞特別的尊敬。小孩子學習《論語》《孟子》很難發生興趣,不過認識一些漢字便有了自學的基礎。 兒時的美好回憶很多。花灘子老屋東邊有個小池塘,游泳的本領就是在那裡面撲騰出來的。家長們擔心出事,請老師嚴加管教,禁止孩子們去塘里游水。老師的辦法很高明:在每個同學的手臂上畫一個紅圈,一沾水就會褪色。沒過幾天孩子們想出了對策:用桐油在紅圈上抹一下,就不怕沾水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