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1952年5月4日生於北京,山東蓬萊人。 自幼酷愛繪畫,兒童時代的作品曾到三十幾個國家展出,曾獲世界兒童畫比賽特等獎、一等獎。1978年考入中央工藝美院未入學,同年調入北京繪畫院從事專業創作。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 2015年4月不再擔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職務。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明明畫作 王明明畫作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市文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北京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美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審會副主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華夏藝術網 已經為其開設名家專題。

1969年3月參加工作,曾任北京手扶拖拉機廠工人,北京畫院畫家、副院長、常務副院長、院長。

2000年9月任北京市文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分管全市美術工作。

2010年1月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2011年4月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

2015年4月不再擔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職務。

藝術理念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對當下中國畫創作的不良風氣,王明明也深感憂慮,這一點他在任何場合從 不避諱。王明明認為,在藝術創新中,不少人以急功近利的方法,試圖用其他的藝術語言取代中國畫中的線條,試圖用色彩來掩飾用線功力不足的弱點,試圖用印章來代替自己根本不寫書法的不足與缺失。“如果是這樣,久而久之中國畫與其他藝術門類的區別便會漸漸消失,這是應該認真反思的大事。”王明明說,書法與中國畫貴在有書卷之氣,這是作者天賦、修養、品格、氣質的綜合反映,其所產生的靜氣與含蓄,是無法複製與超越的內在之氣,而不是外在簡單的視覺張力。

王明明認為,在中國畫的最高境界中,書法是重要的基礎,而不是我們認為的造型是惟一的基礎。書法與中國畫中的線條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藝術都無法比擬與取代的。“新觀念代替不了真功夫。”

對此,王明明一直在呼籲,中國畫有中國畫的觀察方法和學習方法,如果學校不去研究,不建立中國畫特有的體系,中國畫的發展不可能有大起色。“我想我這50多年繪畫生涯,得益於各位老先生告訴我的,一開始就拿毛筆畫,一直就沒停過筆,我一開始接觸的就是齊白石、陳半丁、李苦禪。他認為,這些先入為主的印象,就是一種觀察方法,“我幸運沒有進美術學院,是因為素描我只接觸了、畫了、知道了,沒有完全鑽進去。我強調的是速寫,我是有意或無意按中國畫本身的路子走下來的。”

山東文軒畫廊推薦畫家王明明 山東文軒畫廊推薦畫家王明明

慶幸沒上中央工藝美院去了畫院 “在官員中,我是個白丁。” 隨即,王明明又笑著說,正因為他沒上過大學,才很為自己感到幸運。

1977年中央美術學院沒有招生,王明明只得報考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被特藝系錄取了。“我覺得很不滿意,就跟我的老師周思聰說,我不想去。”周思聰說:“你不想去,就到畫院來吧。”第二天,王明明就接到了畫院的通知。王明明說他後來算了一筆賬,就是考上研究生,他也到不了像北京畫院這種文化底蘊如此深厚的地方。多年以後,王明明才得知一張工藝美院錄取通知書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兩年前的一次聚會中,電影導演尹力告訴王明明:“1977年那年,都開學了,我才接到工藝美院特藝系錄取通知書,後來知道是你不去,把名額讓我了。”當年的尹力尋思,他是搞象牙雕刻的,怎么還學這個,於是也不去了。第二年尹力改考北京電影學院,後來成為了知名導演。想來,若兩人聽從命運的安排,恐難有今天的成就。一支毛筆,畫家王明明從5歲開始拿起,一拿就是53年,從沒斷過。今天至9月27日,這支筆將為觀眾展示畫家的書法功夫,“古意豪端—王明明書法展”將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70餘幅書法作品是王明明發乎心、始於思、流於筆之作。該展更首開國內畫家辦書法展之先河。

每次臨帖讀帖總能找到新感覺,王明明說:“我5歲開始學畫,那時父親說書法是中國畫的基礎,讓我臨歐陽詢的《九成宮》。” 此後,王明明把臨的字拿給李苦禪先生看,“他先把紙翻到背後看看是否力透紙背,後告訴我用筆的方法。”“文革”時無法畫畫,王明明每天在家中練字,“我先後臨了顏真卿的《多寶塔》,漢代的《禮器碑》、《曹全碑》,以及《聖教序》等,並經常請教書法家徐之謙先生,他教我認識各種字型的間架結構與書寫規律。”王明明還和父親一起去拜訪啟功先生,那個時候,啟功老先生剛剛失去老伴,王明明的母親會包了餃子,熱了鮮奶,讓王明明的父親送去。而王明明經常在小乘巷的平房聽啟功先生講傳統書法和書法的結構關係,一聽就是半天。

時光飛逝,曾經的兒童畫家、曾經在工廠乾宣傳的王明明早已是北京畫院院長。他從未停過毛筆,日漸領悟到書法的更深境界。“臨帖、讀帖,每一次沉下來、靜下來之後,總能找到一種新鮮感覺。”王明明說,他喜歡歐陽修所說的“閒和嚴靜”,喜好在書法和人生中追求清閒之趣、平和之風、莊言之格、寧靜之情。

王明明國畫 王明明國畫

王明明縱橫在傳統的條幅、中堂、對聯、扇面、冊頁、匾額、手卷等書法創作中。和家人到京郊度假,他會寫上一段冊頁《前後赤壁賦》,身心一派清朗。在不斷地和古人對話中,王明明說:“我對傳統書法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書法家只有在傳統中反覆進出,才有可能達到至高的境界。歷代大家都有‘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的功夫與境界。”

個人經歷

王明明 王明明

1958年 《西遊記》獲印度國際比賽獎。作品到比利時、印度、阿根廷、荷蘭等地展出。

1959年 作品送朝鮮、澳大利亞等地展出。

1960年 《人民公社好》獲澳大利亞世界兒童畫比賽最佳繪畫一等獎。

1961年 作品送索馬里、日本、古巴、義大利、香港展出。

1962年 《北京焰火晚會》獲羅馬尼亞世界兒童比賽特等獎。作品送日本、蘇聯、法國等地展出。

1963年 《暑假過隊日》獲全國兒童比賽一等獎。

1964年 作品送香港等地展出。

1965年 作品送日本、朝鮮、法國展出。

1969年 進入手扶拖拉機廠當工人。同時進行素描速寫、色彩等基本功練習。

1972年 創作版面《出廠》參加北京市美展。

1973年 合作《春雨》參加全國美展。

1974年 創作國畫、版畫參加北京市美展。

1975年 作品參加北京市美展,北京市工人美展,其中包括國畫、版畫、習作、連環畫。併到京郊寫生,收集素材。

1976年 版畫、插圖作品參加北京市美展。

1977年 兩幅國畫參加北京市美展。

1978年 考取中央工藝美院,未入學,十月調入北京畫院 任專業畫家。赴河南太行山寫生。

1979年 赴甘南藏區,山東漁村寫生,收集素材。

1980年 《杜甫》獲北京優秀作品甲等獎,<;北京畫院收藏>;。《絲綢之路》參加全國美展。《陶淵明》赴日本展出。赴四川寫生。

王明明 王明明

1981年 《楊青棵》參加北京畫院、上海畫院聯展,並獲北京市優秀品 三等獎。赴安陽四人聯展。赴江西、湖南寫生。加入全國美協。1982年 創作《招魂》參加北京畫院、日本南畫院。《北京-京都展》作品到加拿大展出。赴煙臺講學、舉辦四人聯展。

1983年 代表中國青年畫家赴法國參加《全國中青年畫展》開幕,並同法國畫家進行學術交流。創作《瑰賓》獲北京市優秀作品二等獎,北京市美協收藏。到太行山寫生。

1984年 創作《晨曲》參加全國美展,評為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北京市優秀作品榮譽獎,北京美協收藏。作品到新加坡、香港、日本展出。

1985年 十五人聯展,中國美術館收藏《唐人詩意》。北京展、香港展。新加坡舉辦個展。當選全國美協理事。

1986年 赴新加坡舉辦個展業並講學。《空谷幽居》獲日本現代水墨八六年優秀獎。《夏日》獲北京市優秀作品獎,北京美協收藏。作品到馬來西亞、加拿大、日本、香港展出。

1987年 創作《苗鄉夜話》參加北京畫院三十周年展。參加蒙特卡洛國際美展。四幅作品參加美國丹佛博物院舉辦的中國畫展。《盛夏》獲北京市優秀作品獎。北京美協收藏。任北京畫院藝術室主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畫院聘為二級美術師。1988年 代表中國青年畫家赴香港舉辦《全國中青年畫家展》並講學《秋獲》獲北京市優秀作品獎。北京美協收藏。《曹雪芹》參加國際水墨畫展,獲優秀作品獎。

1989年 南韓漢城舉辦個展並出版個人畫集,台灣台北市舉辦個展並出版畫集。《瑞雪》獲北京市優秀作品獎。北京美協收藏。《苗鄉三月》赴蘇聯展覽。

1991年 香港舉辦個人畫展並出版大型畫集。

1992年 《祈禱》參加北京市美展,評為北京市優秀作品參加全國美展。

1993年 赴日本參加東京“美山慈光美術館 ”。參加香港舉辦“十傑”藝術展。參加香港舉辦“三峽風情展”開幕式。北京畫院聘為一級美術師。

1994年 參加馬來西亞國際水墨畫研討會。

1995年 新加坡文物館舉辦王明明畫展並出版大型畫集。《東坡閒居圖》菲律賓國家藝術委員會收藏。《秋泉雅集圖》長卷被大華銀行收藏。

1996年 老師周思聰雲逝。《苗鄉夜話》赴韓參加展覽。並出版畫集。 1997年 香港崇光百貨舉辦“王明明精品展”。推薦為北京市海外聯誼會理事。十二月任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當選為北京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98年 一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九月參加全國美術家代表大會,當選全國美協理事。十月邀請為香港中文大學駐校藝術家,並講學。十二月香港大會堂舉辦“王明明藝術作品展”。

2000年9月畫家王明明任北京市文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分管全市美術工作。

2010年1月畫家王明明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2011年4月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

創作理念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

出於對水墨藝術的愛好,從小王明明對於傳統的東西就學習得非常多,他最喜歡明四家、石濤、八大,還有任伯年、吳昌碩,他廣泛地涉獵和吸取他們的營養,這些畫家的技法對他的影響都非常大。他舉例說,畫《蘭亭序》,就要先研究歷代畫家是怎么畫這個題材的,等他去蘭亭實地考察了以後,他就想自己怎么把個人的感受和從古代畫家那裡學到的東西有機融合在一起,變成自己的畫面風格,這是他的一個主要創作流程。他覺得一個畫家必須去研究前人的創作規律和作品成功的各種因素,然後再確定自己如何去吸收這些東西。

吸收傳統不是從風格上、從筆法上硬去結合,它應該是畫家理解了以後,變成一種“化境”。風格是畫家根據自然給自己的感受、自身的文學功底自然地形成的,而不是某種樣式的機械複製。所以王明明強調,畫家不要一味地追求“更獨特”的風格,如果你追求這種極端獨特的風格,它會在你的創作上變成一個殼,最後會成為發展自己真正風格時的一個障礙。他說,我們畫界有很多問題,就是出在我們想重視技法、重視傳統,可是被很多傳統技法所束縛住了。王明明在回顧歷史上傑出畫家繼承前人風格的時候說,這些畫家的畫面看起來感覺和前人相似,但實際上完全不是前人的風格了,他已經有自己所理解的東西,所以他才能成就另外一個時代的一種新的樣式、新的風格:能夠創造出新風格的人,必定是對前一種風格理解最為深入的人,他理解了前人的東西,又不被前人所束縛。可是傑出畫家為什麼能不被前人所束縛呢?為什麼又有很多畫家卻跳不出來呢?王明明認為成功的畫家必須具備兩個功夫:一個是能深入傳統的功夫,第二個就是他對於所處的現實的強烈感受,要通過高超的造型能力體現出來,這兩種功夫缺一不可。比如說,畫家不具備造型能力,沒有個人感受,只有臨摹的能力,那他肯定會陷入古人的圈子裡;反過來,畫家具備了個人感受和造型能力,可是沒有吸收中國畫的傳統,他的筆墨只能陷於某一個層次,很難有發展。一個畫家只有具備這樣兩個能力的時候,才可以在傳統裡面自由出入。具備了這兩個能力的藝術家還要逐年慢慢深入地研究中國畫的精髓,不同年齡段對於國畫傳統的理解不一樣,表現出來的筆墨也就是不一樣的,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呈現出自己獨特的面貌來。

研究傳統精髓 重建中國人的道德標準

王明明關心於“十二五”文化大繁榮之中如何扎紮實實做些文化建設的工作。他表示應將精神文明建設與傳統文化精髓將結合,比如說誠信的喪失成為社會面臨的問題,其實在傳統文化中講誠信是中國人的美德。

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和傳統文化的精髓並沒有矛盾,作為中國人幾千年傳統的理念是應當弘揚和繼承的,應當對這些思想進行深入研究,重建中國人的道德標準。

在幾十年的運動和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中,我們丟掉了東西太多,應該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來重新確立中國人的自信心。

沉靜中思索,寂寞中升華

在當今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人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工作,使自己得到欲望中的滿足。生活富裕了,但人們又覺得缺少了什麼?於是又急匆匆奔向山林、原野,尋找失去的東西,使自己浮躁的心得到一分安閒,以求一種心裡平衡。空寂、曠達、淡泊、寧靜和至靜之極的境界是古人先賢所追求的境界。沉靜中才能有所悟,寂寞中才能得到精神升華,自己是否缺少這種境界呢?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中,山水之美與人格之美是互相映襯的。人們對自然敞開自己的心靈,體驗和感悟自然與人生,產生了膾炙人口的文學名篇,留給後人美好的遐想和由衷的讚嘆。歷代的藝術家們被這些名篇所打動,他們嚮往聖人、先賢、仁者、智者所描述的超凡的境界,而創造出一幅幅巨製佳構。

作品風格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近十幾年來進行了大量的創作,作品題材廣泛,創作有感而發。他力求通透傳統,強調意趣,以文人畫恬淡美與現代意識相融,以傳統筆墨精神與生活深度相融,別具新風。代表作如《杜甫》、《招魂》、《賣炭翁》、《虔誠的信徒》、《苗鄉三月》、《林泉高逸》等作品給人留下難忘印象。作品通過潑墨、潑色,工與寫、動與靜,用點、線、面肆意表現嫻精的中國畫筆墨,將人們帶到夢幻而現實的境地之中。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大型畫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大型畫展,引人注目、深得同行們的認同和讚許。王明明曾在新加坡、日本、香港、台灣、加拿大等地舉辦個展及講學,影響頗大。

人物評價

畫家中的佼佼者

王明明是當代中國著名的畫家之一。

王明明“少年得志”以兒童畫多次在國際上獲獎,而作為'神童'畫家,在成年後亦享有大名者,青年得到吳作人、李苦禪、蔣兆和、劉凌蒼、盧沉、周思聰等諸名家的指授,實在難得。其畫較早地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隨之又及時地附加了許多職務和待遇。

儘管他很著名,但是他不張揚,又是那么謙遜過人,所以他能不斷地進步。他有很好的人緣,所以朋友也多。如果以傳統的論畫準則來看王明明的畫,應屬於'能品'加'逸品'。傳統的文人畫鄙薄'能品';,而把'逸品'看成神明,以為是生而知之。能而不匠,能而不俗;能而雅,能而逸。

王明明之'能',是以人物名世,而又兼擅花鳥、山水。王明明的人物畫分兩類--時裝人物與古裝人物--時裝人物以女性為主,古裝人物以男性為多,在這樣的題材特徵中,他的審美理想和技法特點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和許多同時代的人物畫家一樣,以表現現實生活為專長,他著力表現藏族和沿海地區的生活,立足於水平面與海拔高度的兩極,把牧放和漁獵這兩種最原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表現得那么優雅和富有情趣,像一曲悠揚的牧歌或漁歌。

時裝人物磨練了王明明的'能',而古裝人物則塑造了王明明的'逸'。現實生活題材的局限為王明明開拓了古裝題材,像豪放的古代文士一樣,王明明沉浸在沒有拘束的古代生活之中,實際上這是依靠文本和理解而建構的一個理性社會,聽泉、行旅、垂釣、消夏、七賢、屈原、東坡、詩聖,所有都在毫無拘束的表現中展現了'逸'的人事和審美。為了反映他的人文理解和現代精神,王明明吸取了明代繪畫的一些特點,更加注重配景以強化氛圍的表現,這不僅區別了當代其他畫家的風格,而且在多種技能的交織中表現出了他自己的個性特點,顯示了他的'能',並領風氣之先。

王明明之'逸',除了題材的選擇之外,主要表現在他的筆墨上。他善於用線,在變化中生動之趣,儘管這是傳統的表現方式,但是他在組合時創造出一種現代的意境。特別是有時以類似'鐵絲'的線條,表現出造型中的一些現代特質。他比較注重傳統技法的運用,但又不排斥新的技法和新的筆墨,從他的畫中可以看到中國繪畫的發展和演變,可以看到傳統筆墨的繼承和新生。區別'能品'而凸現'逸'的美,從而吻合文人的雅趣。王明明是以傳統的'逸筆'的語言形式加現代的審美時尚來表現空靈,以'能'來表現'逸',從而創造了'逸品'的現代方式。

王明明國畫作品 王明明國畫作品

王明明是當代發展中國傳統藝術的中堅力量。他的畫顯示了傳統繪畫樣式在新世紀的生命力。

育人理念

作為一個匯聚眾多名家的創作群體,北京畫院曾因擁有齊白石、陳半丁、於非、周思聰等一批批大師名家而傲然,院長王明明則有著自己的一條創作育人之路。王明明的繪畫藝術,早已得到美術界的首肯和社會各界的鐘愛。他的作品強調筆和墨、情與趣的交融,在大師們經典作品薰陶、夯下紮實功底的基礎上,走出了自己的藝術之路,作品內涵豐富,意境獨特,耐人品味。其自然而平和的風采,延續著東方藝術的精神。更可貴的是,他在不滿足自己的成就而努力創作的同時,沒有忘記自己肩負的另一種責任———育人。

敬愛的周恩來總理1957年在北京中國畫院(1965年改名為北京畫院)成立大會上致詞時,曾希望畫家們“努力創作,加強研究,不斷提高,培養後代”。身為畫院領導的明明自然一直牢記著這一囑託,10幾年來,他在繁忙的工作和創作之餘,一直從事研修生教學,而他的教學標準是“因材施教”。國畫大師齊白石曾精闢地指出:“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王明明國畫斗方 王明明國畫斗方

因此王明明也從不主張學生學自己的畫和風格,甚至很少讓學生們看他作畫。為發揮每個學生優勢,他總是細心觀察出每個學生的特點來定位進行指導,開發出各自所長的內在潛力,因此他的學生都有著自己的創作之路。他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已躋身名家之列而成為當今畫壇的實力中堅:有的多次在全國大展上獲獎;有的已在當地美術單位擔當重任;還有的又當起培養新人的老師;更有許多人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為展示這些研修生所取得的成績。

藝術公益化之路

用藝術來薰陶國民,中國博物館的對外免費開放,起到了春風化雨的作用,影響是深遠和巨大的。

繪畫歷程

採訪北京畫院王明明院長,適逢他於6月份剛結束十幾天的“懷古寄情——王明明手卷、冊頁、扇面的魅力”的畫展。這也是他,繼“回歸自然---王明明中國畫展”、“心跡自然---王明明花鳥畫展”之後,所推出的又一系列專題成果展。

在王明明院長那個幽靜的辦公室,談話從傳統與現代審美觀之間的磨合展開,他從藝術的角度對時下流行的“創新與傳統”是否相悖展開了一番討論。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大,但是王明明卻用一句反問恰到好處的給與了回答,“羅浮宮和蓬皮杜有衝突嗎?”在大肆宣傳創新的今天,有一部分人提出創新就應該忘記老祖宗的那一套,“其實是這些人先把自己弄糊塗”了。創新是傳統的延續,傳統是人類精神的延續。要讓表明心靈的東西得到世界的認可,就要用創新的手段把中國的傳統向世界宣傳出去。這才是創新與傳統的最好詮釋。

王明明的回答總是言簡意賅,就像他的畫,古詩詞中的意境都能在著墨不多的宣紙上一一呈現。

王明明的畫主要以手卷為主,從國畫創作的情況來看,從事這種手絹創作形式的畫家並不多。但是,他卻從1988年開始創作第一幅手卷一直堅持。同時也堅定著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決心,不管在任何場合,他總認定“越是中國的越是世界的”,那些試圖跨越老祖宗而空談創新行為終會被歷史淹沒,沉澱不下來。

王明明從藝50年。他從小就表現出超人的繪畫天賦,他5歲開始跟父親學畫畫,6歲時畫的《西遊記》就在印度國際兒童畫展上獲得了大獎,被人們譽為“天才兒童”。

到了70年代,長期刻苦學習和創作的王明明,很幸運能受教於吳作人、李苦禪、蔣兆和、劉凌倉、盧沉、周思聰等諸名家,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國畫、版畫、連環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大展並獲獎。

卓絕的天資加上勤奮好學的後天努力,讓王明明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杜甫》、《招魂》、《賣炭翁》、《虔誠的信徒》、《苗鄉三月》等等,仿若一幅幅古人生活的畫面活躍在紙上。

然而,在繪畫成長之路上,隨著藝術王國的擴展,思想的徘徊指驅使著畫家的前進。王明明逐漸認識到要想成功必須克服對老師的刻意模仿,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一度讓他陷入長長的思考。最後,由於對古詩文的愛好,他選擇了把藝術創作根植於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大文化背景下。反覆吟拈一首詩,一篇詞,從藝術的角度探索著古詩文與現代中國畫的結合點。

選擇立足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種偉大的創想,捕捉古今的切入點,找到傳統文化的精髓,為自己藝術生涯的方向標。

這樣的堅持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在這個標新立異的社會。當每個人都在挖空心思地拿藝術作為成名的殺手鐧,希望某一天能夠通過一幅畫或是一首歌一舉成名時,而你卻一層不變地守著自己最初的夢想,能用毅力堅持到底的無幾。

在繪畫領域,當798的創意村、宋家莊畫家村如雨後春筍般,融匯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潮流思想,希冀用多元素的混合吸引國人的目光時,王明明依然堅持只有立足傳統能成為永世的經典,傳承下來。

奧運會期間,北京畫院作為重要藝術展覽地,接待了很多外國遊客,“這些蘊含著中華幾千年文明的繪畫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看的,才是世界人眼中的中國。”

當然,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夜之間即可領悟,這需要經過對中國歷史長時間的研讀。這些年政務繁忙的王明明依然孜孜不倦地進行著藝術創作,他利用假期遊覽祖國大好河山,有感而發地把自己的情感和激情融入作品中。

創新思維

即便如此,王明明從不排斥外來新鮮思想和事物。好萊塢最新大片《功夫熊貓》一上映,他的兒子就對這片子倍加推崇,強烈要求老爸去看。就這樣王明明愛上了這個憨厚的大熊貓,並極力推崇,“肥仔”也成了我們談話的一個引子,接下來採訪的氛圍愈加的輕鬆。

五十多歲的王明明院長在採訪中表現出鮮明的愛憎分明。他會因為《功夫熊貓》的精彩而激動不已,亦會因為中國教育體制的不足而憤怒。一個藝術家因為愛憎分明而顯得分外可愛。

他從一個學者的角度,很客觀地表達了對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地“熊貓門”事件的看法。一方面他認為中國是一個缺乏創意的國度,歸根究底跟我們的教育體制有關;另一方面他又非常佩服美國人的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不管是熊貓“肥仔”豐富的表情動作、“肥仔”竟然有個鴨子爸爸、還是最後對中國武術和中國人境界的理解,“反思我們正在遠離中國最精髓的東西。”

王明明說起這些年國人精神的流離失所,顯得有點痛心疾首。他肯定國家為狠抓精神文明建設國家做出努力的同時,比如讓京劇走入中小學生的課堂等,希冀通過這些手段來挽救傳統文化的沒落,又對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表現質疑。

“京劇做過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傳承不是簡單地表現在每個人都會哼唱兩句,而是讓國人明白京劇是什麼。”昔日,這個話題被反覆討論,王明明依然還不能接受“普及吟唱京劇”這一事實。他認為這種做法太過片面,因為在中國需要傳承下來的不僅是京劇,還有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豫劇以及流傳於上海浙江一帶的越劇和各地方劇種等等,孩子們能有多少精力去掌握這么多東西。王明明提出解決傳統文化日趨倒退的最好方法——在中國小中開展“欣賞課”:中外美術欣賞及音樂戲劇欣賞等等,從小就培養這些孩子們對美的鑑賞能力,不僅僅有助於他們陶冶情操,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這點讓記者深有感觸,雖然現在腦子裡還漂浮著兒時學唱的“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勞動最光榮”等歌曲,眼前還會閃現繪畫本上的那些塗鴉。但是,依然認不了五線譜,更別提聽懂京劇,每次去藝術館讓人鬱悶的莫過於看著那些美輪美奐的作品,不懂所云。身邊朋友最經常抱怨的也莫過於對藝術的“一竅不通”,甚至很多朋友為了不與人落下距離,專門在其他高校選修了藝術欣賞課。

王明明一直認為國人慣性思維的模式在影響著下一代的成長時,更體現出其無孔不入的強勢影響力。所以,創新思維顯得尤其重要。

公益化之路

然而,人都是要填飽肚子才能去追求更高一級的精神享受,當藝術家們把藝術作為謀生的手段時,自然就牽涉到藝術的市場化運作,不管是梅蘭芳大劇院的精緻裝潢,還是話劇的復興並伴隨著新的運營模式等,都在不停地給藝術節敲打警鐘——沒有市場,就沒有生存。

“不同的是迎合市場而發展藝術,還是用自己的作品來引領市場。”前者只能被動的去畫一些譁眾取寵的東西,最終被歷史遺忘,而後者卻可以在藝術的王國中指點江山,贏得眾多的追隨者。

北京畫院在王明明的帶領下選擇承辦畫展時,並不會因為投資豐厚而盲目地做一些畫展,更不會因為沒有錢而錯過展示好作品的機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北京畫院美術館的平台向人們展示美的享受。

正符合了國家藝術館和博物館等公共展覽對外免費開放這一個很好的決策、方針,能讓更多的人觀賞到優美的東西,潛移默化中,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

藝術只有走上公益化才能達到一種精神境界的升華。

這些年王明明帶領北京畫院的畫家們在非典時期做了優美的速寫畫冊,給病人們帶來了最貼心的溫暖;為河南國家級貧困縣推介旅遊景觀,對發展地方經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立和諧社會等目標,使藝術家深受鼓舞,很多藝術家都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建立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去年底,北京畫院聯手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會開展了題為“愛心·藝術”的大型公益活動,募集法律援助基金。

此次活動由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會與北京市政協文化俱樂部邀請北京畫院、北京美術家協會、北京書法家協會參與合作,倡議書畫家們為法律援助獻愛心,捐獻自己的作品,對藝術家來說這是踐行和諧社會理念的一個極好機會,所以這個提議立即得到北京畫院的積極回響。

通過多方聯絡和精心組織,此次活動得到了眾多在京藝術家們的回響。在短短時間內就收到了幾十幅中國畫和書法作品。這些作品的藝術水平很高,有的是藝術家專門為此次活動創作的作品,有的是藝術家拿出自己之前創作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品不僅表現出藝術家們的高超藝術水平,也表露出他們對社會真摯的關愛之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同時也是首都書畫家們對建立和諧社會偉大目標所做出的最自然、最樸素的努力和表白。藝術本來是對社會、對人生真情實感的最精緻、最集中的表達,藝術作品中始終體現著藝術家們深切的人文關懷和理想追求,把自己的藝術作品作為愛心捐贈於社會,更使其增添了新的內涵;在作品中描繪、書法藝術真情,在愛心捐贈中展現更為深沉的藝術真情。

此次公益活動受到社會多方面的熱情關注,以藝術的形式參與法律援助公益活動是一次初步的嘗試,然而也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通過此次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使藝術界與法律界及社會各界人士攜起手來,共同幫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弱勢群體,促進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加快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步伐。彰揚了法律公平正義的理念,擴大法律援助的社會影響。這是藝術家們的榮譽,也是應自覺承擔的社會責任,更使藝術創作永不枯竭的心靈源泉。

藝術家用藝術奉獻給社會是自己的一份責任,同時通過對社會的關注淨化了自己的心靈。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王明明現代人物畫集 王明明現代人物畫集
王明明古裝人物畫集 王明明古裝人物畫集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畫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