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紡織專家
王文光,毛紡織專家、教育家,毛紡專業教材建設的創始人之一。在教學方面,倡導毛紡織染整“一條龍”,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科研方面,探索提高梳毛機梳理效能,研製出毛紡C型金屬針布系列與國產電磁斬刀,設計出新型去草機構。為中國毛紡織工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貢獻。
生平簡介
王文光,字明甫。1915年6月18日出生於山西省長治縣崔漳村一個農民家庭。1937年王文光高中畢業後,考入山西大學機械系。由於戰爭,開課不到一個月該校被迫停辦。在逃難途中,得知西安臨時大學招生,就考上了該校的紡織系(後更名為西北工學院紡織系)。1940年暑假,王文光在西北惟一的一家毛紡廠——蘭州織呢總局實習時,注意收集西北地區羊毛資源的資料。他在畢業論文《發展我國大西北毛紡織工業的研究》中,提出了發展西北毛紡織工業的構想。1943年雍興實業公司籌建蘭州毛織廠,招聘技術人員,王文光受聘參與籌建。1945年秋蘭州毛織廠建成投產,王文光由技師晉升為工程師。
1950年2月,西北工學院聘請王文光任紡織系副教授,1952年晉升為教授併兼任毛紡教研室主任。從此,他長期在高等學校從事毛紡教學和科研,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也培養了大批毛紡織人才。
1983年,西北紡織工學院成立毛紡研究室,1985年又擴建為毛紡研究所,王文光出任第一任所長。
1987年12月退休後,仍參加指導研究生和科研工作,並擔任西北紡織工學院毛紡研究所名譽所長,西北毛紡技術開發中心名譽董事長。1993-1994年,還擔任廣東省南海毛條廠工藝設計技術總顧問。
由於王文光40多年來對我國毛紡織工業做出的貢獻,1984年陝西省授予他“先進科學技術工作者”稱號;1990年國家教委給他頒發榮譽證書,表彰他從事科技工作40年的成績;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2000年8月10日逝世。
成就
1949年以前國內沒有正式出版的毛紡學教材。20世紀50 年代初教學內容主要取材於蘇聯書刊。1954年王文光翻譯了蘇聯學者Н.Я.卡納爾斯基的《粗梳毛紡梳毛工程之理論與實踐》,1955年又翻譯了蘇聯出版的《毛紡新技術選編》。為了提高毛紡專業的教學質量,紡織工業部教育司委託王文光組織編寫紡織高等院校通用教材《毛紡學》。該書於1960年10月出版,成為我國第一套正式出版的毛紡學教材。
20世紀70年代末,王文光任毛紡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組成編寫組,編寫新版《毛紡學》。王文光與編寫組成員到許多毛紡織廠調查研究,收集國內外研究論文、生產測試報告,與各篇章執筆人研討磋商。他經常說:“我們不能把錯誤理論和不實的數據寫到全國通用教科書中。”新版《毛紡學》於1980-1981年出版,1988年獲紡織工業部全國紡織高等院校優秀教材獎。
王文光在課程設定方面,主張毛紡織染整教學“一條龍”,使學生獲得從原料選擇至成品生產的完整知識;在教學方法方面,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看重學校與工廠企業的合作。他主張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參加科研活動,承擔一定的科研任務。
研製毛紡C型金屬針布
20世紀70年代中國推廣上海金屬針布廠的S型針布。80 年代又從歐洲引進多種金屬針布,其中有些齒形結構明顯優於S型針布。1983年春,王文光在常州針布廠召開的金屬針布研討會上講學時,將針布作用歸納為:餵入、開毛、凝聚、分梳、去草及轉移,並指出不同作用對齒形結構有不同要求。在分梳過程中,纖維束由大到小直到單根纖維,所通過各機件上的針布齒形應有不同的參數。他把齒形的參數歸納為齒密、角度、齒頂及齒深四類,並提出了設計和生產新一代毛紡金屬針布系列產品的建議。該系列針布1984年由常州針布廠製造,命名為C型針布。C型和S型金屬針布對比試驗表明,C型針布明顯優於S型針布。C型金屬針布於1985年通過了江蘇省紡織廳組織的鑑定,認為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1986年後C型毛紡金屬針布成為常州針布廠的主導產品之一。1988年紡織部下達了“毛紡金屬針布系列化研究”課題,研究內容擴大到包括毛精紡、毛粗紡及仿毛化學纖維紡三個方面。在王文光的主持下,西北紡織工學院毛紡研究所與上海、常州、白銀等許多針布廠合作,在金屬針布研究方面又獲得了進展。不僅粗梳毛紡金屬針布、精梳毛紡金屬針布組合成套,而且形成了不同類型纖維優選組合的系列。之後又完成了半精梳毛紡系統梳理機梳理細纖度長切段改性滌綸的新型針布系列,包卷在半精紡梳理機上,梳理後滌綸條的疵點、毛粒、纖維網清晰度以及條幹均勻度都優於國家標準規定的指標。改進的C型毛紡針布由甘肅白銀針布廠生產後,在各地推廣套用。
設計精紡梳毛機
20世紀60-70年代,我國生產的B271型和B272型梳毛機,只能加工含草量不超過1%的淨毛,不能加工含草量5%以上的羊毛。為了改善B271型和B272型梳毛機的除草功能,王文光於1967年秋在陝西第一毛紡廠的B271型梳毛機上增加了去草機構,使除草效果得到明顯改善。發表了《關於加強精紡梳毛機去草機構問題的一些看法》,對B271型精紡梳毛機的去草機構提出了7條改進意見。
1982年紡織工業部給西北紡織工學院毛紡教研室下達了“精紡梳毛機去草機構改造”的研究任務。王文光帶領教師和研究生仔細分析了國際上現有去草機構的除草原理和它們的優缺點,研究了除去草雜而不損傷纖維、保證產量和降低動力消耗的去草機構,找出了針布齒形、除草輥速度、隔距、除草區氣流、除草時毛塊的松解程度以及草雜與纖維抱合力等的關係,設計了去草機構並優選了參數。該去草機構1985年通過紡織工業部組織的鑑定,1986年將技術轉讓給了江蘇省武進縣紡織機械製造廠。這項成果在20世紀90年代國產新型精紡梳毛機上得到了採用。
工作履歷
1941-1943年 任軍政部制呢廠(在重慶)技佐、中尉技佑。
1943-1950年 蘭州毛織廠技師、工程師、工程師兼工務科長。
1950-1957年 西北工學院紡織系副教授、教授。
1957-1960年 西安交通大學紡織系教授。
1960-1972年 陝西工業大學紡織系教授。
1972-1979年 西北輕工業學院紡織系教授。
1979-1987年 西北紡織工學院教授、毛紡研究室主任、毛紡研究所所長。
1987年12月 退休。
主要論著
1 王文光譯.粗梳毛紡梳毛工程之理論與實踐.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54
2 王文光譯.毛紡新技術選編.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56
3 王文光主編(用陝西工業大學紡織系名義).毛紡學(上、中、下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60
4 王文光等譯(用西北輕工業學院紡織系名義).自捻紗.毛紡科技,1973 (1):28
5 王文光(用西北輕工業學院紡織系名義).梳毛機使用金屬針布為什麼能夠高產.毛紡科技,1975(4):8
6 王文光等(用西北輕工業學院紡織系毛紡組名義),陝西第一毛紡廠毛條車間.關於加強精紡梳毛機去草機構問題的一些看法.毛紡科技,1978(2):51-56
7 王文光.提高羅拉梳毛機梳理效能的研究.紡織學報,1979(3):4-11
8 王文光主編(用西北紡織.工學院毛紡教研室名義).毛紡學(上、中、下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0-1981
參考資料
[1] 中國數字科技館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62271
《思想戰線》主編雲南大學教授
王文光:男,1955年生,中共黨員,雲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雲南大學《思想戰線》主編。兼任雲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委、中國西南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2006年被授予“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哲學社會科學專家”稱號。
主要學術成果
出版了九部民族史專著,在國內外發表民族史論文五十餘篇。師從尤中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百越的源流與分布》被收入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百越文叢》,《南方文壇》、《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等刊物,發表書評給予了很高評價。之後又進一步將視野放到對中國南方民族的研究上,完成了《中國南方民族史》,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2006年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百越源流發展史――壯侗語族各民族的由來與發展》,本書的緒論作為單篇論文發表後,被多家文摘轉載。
先後主持《雲南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現象研究》和《中國西南氏羌民族源流史研究》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重大項目《西部大開發條件下民族關係的變化與調適》。此外,還先後主持雲南省社科規劃項目三項。省教育廳項目三項。
論文《中國西南民族關係散論》,專著《中國南方民族史》、《中國古代的民族識別》分別獲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在上述研究積累的基礎上,出版了專著《中國民族發展史》。論文《中國民族史研究論》、《中國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對民族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中國西南民族史研究學術史作了相關的探討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