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拯(1815~1876)
正文
近代詩人、散文家。初名錫振,字定甫,號少鶴,又號龍壁山人。廣西馬平人。早孤家貧,由姊撫養成長。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充軍機章京,鹹豐年間,自郎中累遷大理寺少卿。同治三年,遷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史。官至通政使。王拯自幼好為詩,初仿王維、李白,後喜韓愈、孟郊、歐陽修。晚年頗推重宗尚宋詩的同時詩人莫友芝、鄭珍等,論詩主張“本之性情而可達政事”(《林穎叔方伯詩序》)。他不喜袁枚、趙翼,認為“適以導人食色之性”(《陳心薌詩序》)。他論學術,反對乾嘉漢學,認為“所談既不以行於身,為文至不能通其意”(《大學格物解》附記)。這些都表現了較明顯的理學傾向。
王拯在古文方面宗尚桐城派。在京城時,從姚鼐弟子梅曾亮游,又與朱琦、龍啟瑞友善,與朱、龍等並稱“粵西五大家”,是桐城派古文流衍廣西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如歌頌鴉片戰爭中抗英烈士的《陳將軍畫像記》,論中俄邊境問題的《與何願船書》,自述身世性情的《嬃碪課誦圖序》、《答彭子穆書》,分析文學作品的《書歸熙甫項脊軒記後》等,皆有新意,生動可讀。
著有《龍壁山房文集》、《龍壁山房詩集》、《茂陵秋雨詞》、《瘦春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