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裔字輩排行
同治庚午九年(1870年)修訂確定的字輩如下:
德懷景延秉,國尚孟嘉時
師振之於運,世敷元化熙
繼起承先澤,欽維應永昌
懋昭宏大業,學富重朝堂
襀慶貽謀遠,長興毓善良
賢能沾盛治,萬代樂榮芳
後裔世系圖
其中從一世祖至五世祖的世系情況如下:
始遷祖(一世祖)德銘生懷勝、懷讓。
二世祖懷勝(長房)生景隆、景初。三世子景隆生廷本。四世祖廷本生秉鼎、秉暹 、秉榮、秉華、秉祥,三世祖景初生廷珪、廷璋、廷璽、廷琮、廷瓊。四世祖廷珪生秉茂,廷璋生秉秀,廷琮生秉爵、秉祿、秉表、秉立。
二世祖懷讓(二房)生景文,三世祖景文生廷達、廷正、廷寶。四世祖廷達生秉綱、秉綸。廷正生秉純、秉紀、秉紳。廷寶生秉縉。
後裔分布範圍
從五世祖秉字輩以後子孫繁昌,據2005年修譜統計,當時在灌陽境內上譜的人口13000多人,估計現有人口16000人左右。是目前桂林市人口最多的王氏家族。分布在5個鄉鎮47個行政村138個自然村。具體分布在:
灌陽鎮:仁獅村的廟灣、城關村的接官亭、半邊街、楊家橋、街上,仁江村的社塘灣,仁義村的上馬石,上王的黃家院子,福星村的華山腳,文化村的小龍,徐源村的山腳,雷坪村的雷坪,魚塘村的香臘鋪,三聯村的矮山腳、南灣。
新街鄉:青箱村的上竹山、下竹山、魯草堂、月塘頭、東頭、塘角旯、田垌、拱檀樹腳、岐子頭、後頭村子、油搾園、大祠堂前、溝邊上。江口村的三角頭、江口老街、公局、新街街上。馬山村的大沖、橋頭上、岩門前、廟腳、枕木江、江頭村、田垌、新屋、積穀倉、老屋、馬後頭、白竹塘、台子上。鄧家村的李子園、卿家灣、新鋪子、范掃垌、李家村、小坪、三拱橋、香溪村。龍煉村的下洲灣子、馬家坪、梨樹林。龍雲村的芝麻田、代家塘。上甫村的馬口嶺、上岐、牛角嶺、卜塘、苦竹凹。永富村的厚家凹、勃勃沖。車頭村的謝家灣、車頭。三樹村的湖田、老屋科。葉官村的兩岔江、畔田、何家。戈洞村的下溪洲、麻山腳、禾塘壩、棉花地。三江村的冬瓜凸、杉木坪、吳家山。石風村的石凹口、風寒園。龍中村的孫家灣、虎坊村的虎坊、上梘,娘北村的王家廠。
黃關鎮:黃關村的余條村、油草灣、乾門前、街上、羅盤垌、官倉地、楓木林、大堰上、老村(正山)。龍吟村的白竹鋪、西灣。商家村的商家街上、隗家山。徒水村的王家鋪、楊雀凹、懶魚江、田尾巴、代竹園。中秀村的獅山寨、呂家洲、苦竹凹、南澗嶺、下白沙、山背後。東陽村的白面山、徐官營、雷家山、埃塘、伍家寨。李官村的瑤獅澗、下桐子山。大倚村的小堰口。聯德村的茶山口。唐官村的乾江邊。大竹村的芋苗凹、小竹坪、蛇形。
西山鄉:李家村的陶家橋、大凹橋、高草庵。鹽塘村的灣子、老龍江。羅家村的柑子嶺、沙田灣、羅家坪、西嶺。下澗村的棉花坳、小菁。小源村一隊。
觀音閣鄉:文明村的下洲子、王家坂、正江口。立強村的王家山。自振村的香廠。
此外,還有移居縣外的恭城、荔浦、平樂、靈川以及區外的四川、重慶、湖南、江西、江蘇等地。在北京台灣等處也有宗族宗親散居。還有散居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等國的移民等等。
敦睦堂的由來
據老譜記載,本家族屬太原王氏——三槐堂王氏的後裔。但與三槐王氏相連的世系不清。本家族自立堂號為敦睦堂,是親善和睦之意。敦本睦族之道。
本宗族人口眾多,為了使世系清晰、昭穆不紊,親疏分明,輩序不亂,歷代先祖很重視修纂譜牒。
從始遷祖卜居灌陽至今共修譜五次。首次是在清康熙23年(1684年),當時德銘公入灌定居已256年,時間相隔這么久,又無舊譜所據,其難度可想而知。幸有11世祖集美公等不辭辛苦,經過考察墓碑,採訪長老,以德銘公為本家族鼻祖,校正宗支,詳明世系,手抄成譜牒一冊,為後來續修譜奠定了基礎。但限於當時的條件未能刊印。
後來長房懷勝公支派條件較好:故先行付梓刊印。懷讓公支派二房後來也付印成書,這樣就形成了兩房家乘各自編印,祭田各自管理,祠宇各自修建,祭祀各自進行的局面。嘉慶13年(1808年)、同治9年(1870年)所進行的二、三次修譜也同樣各自編纂刊印。這樣,本是同宗共祖,同根共源的一家子孫卻長期變成了兩家人。直到光緒16年(1890年)兩房中的有識之士提出合修宗祠,同捐祭田統一收租,共同修譜的建議。但限於當時的條件至光緒18年止只完成了前兩項任務,合修族譜卻未達所望。民國3年又有族人提出四修族譜,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民國6年聯合修譜成功,完成了先輩提出的“同建祠堂、同置祭田,同修族譜”的任務,實現了尊祖敬宗睦族的願望。
2003年經族人反覆協商,決定五修族譜,並成立了以王化賓為組長的敦睦堂王氏五修族譜領導小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在2004年10月完成了《敦睦堂王氏族譜》1——8卷的編印任務。2005年冬又編印增補卷一卷。經過修譜,既理清了各代族人的世系情況,又增進了各房各支宗親們的團結,增強了全族人的凝聚力,繼承和弘揚了宗族文化和譜牒文化。經過幾次修譜的編排、修改、補充,本家族的班輩字序進一步完善。
後裔名人輩出
始遷祖德銘公是明朝開國的有功之臣。
馬山村的辰山公是光緒17年辛卯科解元,乙未科武進士,兵部差官,南寧右江中營守備。
從明天啟元年(1621)辛酉科中第五名舉人起至光緒31年科舉制度廢除止,本宗族共出進士1人,文武舉人24人,歲貢15人,例貢30人,文庠生114人,武庠生89人,各個時期的名人有:
清末時期有青箱竹山村的王瑞圃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為推翻滿清政府英勇奮戰,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下。
民國時期有擔任過總統府參謀警衛軍支隊長、省參議員、廣西銀行主任的王葆心。其長子王伯靈是灌陽第一位留美博士。有武昌中華大學士畢業,任過廣西田管處科長,縣參議員、國大代表的王一民,有青箱村的王化恰(副師級)1927年參加廣州農運講習所,任過國民黨第九師參謀長。1949年12月說服師長起義投奔革命,後任人民解放軍第二高級步校軍事教官,在步校被評為三等功臣。
抗日戰爭時期,有華山村王元堯(時任國軍連長)、觀音閣的王熙朝(時任國軍空軍戰士)壯烈犧牲在抗日戰場。
在解放戰爭中有黃關村王忠於1948年12月英勇犧牲在淮海戰役戰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青箱的王老貴於1952年11月犧牲在朝鮮戰場上,時年僅30歲。
新中國成立後,敦睦王氏人才更加眾多。據2005年修譜時統計,全宗族有黨政軍廳師級幹部3名,副廳師級幹部5名,處團級幹部13名,副處團級幹部18名,科營級幹部89名,副科營級幹部79名。企事業單位中具有高級職稱人員46名,中級職稱人員289名。在文化方面,有博士後1人,博士5人,碩士研究生25人,大學本科畢業生148人,大學專科畢業生369人。成績較為顯著的如青箱的王化睽,高級工程師,歷任湖南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總經理,湖南省建築總公司總經理(廳級),1989年榮獲建築業聯合會授予的“全國首批優秀建築企業家”稱號。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廣大族人勇於創新、勇於擔當,湧現了大批的經濟能人、民營企業家,他們不僅自己致了富,也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比較突出的有:
王熙熙,新街鎮馬山江頭谷豐子村人。桂林市著名民營企業家,資源縣第六屆政協委員,工商聯副會長。在資源投資建有兩座冶煉廠,兩座水電站(其中一座在建中),每年向國家交稅200多萬元。他常說“有權人要秉公辦事,有錢人要多做善事,任何人都不要做違背天理良心的事。”他致富後樂善好施,在灌陽、資源為公益事業捐款50多萬元。其先進事跡已載《廣西百名政協委員風采錄》和《世界華人工商企業大全》等書中。頗有名望。
王熙成:灌陽鎮福星村華山腳人。現任都龐嶺礦石、石材公司董事長。灌陽政協第五屆、第六屆委員,有大小車輛12輛,機械設備128台,有員工90多人。該公司主要經營鎢、銻、鉬、錳等多種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礦產品的購銷和加工,各種石材的生產、銷售。其產品除暢銷全國各地外,還遠銷東南亞。公司還與國內外一些工業企業建立了貿易關係。公司守法經營,是灌陽縣的納稅大戶,曾榮獲縣級“產品質量信得過先進單位”榮譽稱號,為灌陽縣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還多次捐款支持公益事業。
王繼軍,新街鎮李家村人,又名擁軍。民營企業家,改革開放後開始隨父經營礦產品的開採、銷售。從1990年後承包柳州華錫民窿礦一座並自建冼礦廠,現在南寧自建金橋錳礦廠和冶煉廠,安排農村剩餘勞動力280多人,還在灌陽做房地產開發,在融水縣合資修建水電站一座,共投資近一億元,每年向國家納稅200多萬元。還積極捐款修路,支持公益事業。
王繼斌:新街鎮馬山村人,長期從事礦產品的加工等。由於經營有道、致富有方,率先成為民營企業家,多次捐款支持家鄉各項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