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崇生於詩書簪纓之家,父親王科,官至給事中。王崇生有異稟,聰明好學,讀書過目不忘。“岐嶷敏慧,迥異凡兒。髫齡橫書家塾,日記數千言,試以課句,率口而應,悉中矩矱。”相繼得到李石泉、學使王公、午溪萬公、侍御史王清戎的親授,順利通過童試和鄉試。在國子監讀書時,大學者湛若水對他倍加賞識,“延至講院,以共生平所自得者,相與印證。”經名師指點,學問大增,王崇在會試中名列第二,俗稱“亞元”。1529年殿試,發揮失常,僅得三甲進士。同榜進士中,永康人程文德高中榜眼,趙鑾為二甲進士。從此,王崇步入政壇。先在吏科、禮科、都察院任職,後輾轉全國各地,歷任陝西省鄉試副考官、廣東雷廉僉事、河南睢陳兵僉事、安徽池州知府、河南布政使司參議、山西井涇兵備副使、湖廣布政使司參政、貴州按察使、山東按察使、山西布政使、都察院副使兼山西巡撫、兵部侍郎兼湖廣川貴總督等職。宦跡所及,恪守其職,才華蒲世,廉能幹練,政績蜚聲。為官勤政安民、治軍森嚴;為人剛正耿介、清操皤然。
重要事件
軍事方面
明朝中葉,外患頻頻,邊境告急,朝廷能員幹吏,紛紛負重戍邊。因此王崇任職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多在邊疆地區,其二以文官任武職。1541年擔任山西井涇兵備副使,適值邊寇蠢動,諸將無人敢當其鋒。王崇整肅軍隊,重賞以鼓士氣,必罰以警眾怠,重點設防,據險布控,有效嚇阻了邊寇的騷擾,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1547年王崇轉任湖廣布政使參政,當時苗民苦於官吏盤剝,紛起反抗,湖廣動盪不安,朝廷降詔斥責。王崇到任後,力主先集中力量平息動亂,再安撫苗民,恩威並濟,結果頗有成效。苗民向化,地方晏如,改變了以往“撫無益久,戎無良策”的局面。1553年,王崇改任山西巡撫,提督三關。當時邊寇之患,有增無已,給山西百姓造成極大痛苦。王崇慨然以保全地方為己任,安內以為攘外之本,保民以寓御戎之機,考論扼塞,分兵易將,繕垣築堡,謹墩嚴堠。乘敵內訌,主動出擊,俘馘捷奏。次年邊寇進攻,王崇躍馬麾戈,指揮若定,沉著應戰,以少勝多,予敵重創,從此山西邊患告弭。時人贊其“垂及二載,三晉安枕”。1558年王崇擢升湖廣川貴總督,到任後,王崇憑藉自己崇高的威望、豐富的經驗,“宣德音,棄瑕垕,臨以威武,德以至誠。諸苗畏威懷德,率面首受納,數十年根盤之孽銷矣。”終於化解了漢苗間的矛盾嫌隙,維護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為朝廷建立了不世之功。
政治方面
1534年,王崇在都察院任職時,寧夏總兵趙英臨陣畏敵,稱病不前,貽誤戰機,緣致敗績。趙厚賄權貴,企圖躲避追究,朝廷亦有人為之百般開脫,一時是非難辨。王崇親臨寧夏,秉公調查,真相終於大白,遂按正其罪,物論翕然稱快。1532年王崇擔任吏科給事中,奉旨出巡青州,發現皇親謝駙馬侵占馬場,建造私宅,即據實揭發,奏聞皇上。最後謝駙馬不得不毀掉私宅,歸還馬場,相關人員受到應有處分。王崇慷慨論事,不阿所好,放膽直言,不畏權貴,替民伸冤,為民爭利,深受百姓愛戴敬重。但因觸犯了朝廷貴胄,不久被排擠出京。王崇總督任上,嘉靖皇帝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其工材大部取自湖南、四川。工部拘泥成規,不思變通,結果勞民傷財。王崇直言上疏,據理力爭,使朝廷改變成法,減輕了川湘百姓的負擔。朝中佞臣,懷恨在心,搬弄是非,激怒了嘉靖皇帝,以莫須有的罪名,迫使王崇致仕。王崇守制在家,目睹永康豪家巨姓,一席數金,奢靡成習,長此以往,必壞民風。於是邀請應廷育、呂北川、徐柳溪等社會名流,協定立約:從自家做起,革薄從忠,移風易俗,崇尚節儉。懾於王崇的地位和影響,永康侈靡之風,為之頓弛。
個人生活
王崇一生宦遊數省,為官數十年,閱歷豐富,見識非凡;同僚友朋之間,唱酬頗多,留下大量詩文。王崇生前曾作整理,存精去蕪,欲傳後世,惜未結集梓行。《道光永康縣誌》載:王崇有《麓泉文集》行世。社會評價
社會評價
王崇不僅是位能領兵打仗、武功顯赫、撫邊有方的武將,亦是一位重視教育、獎掖文化、能詩善文的儒臣。1531年,王崇擔任陝西省鄉試副考官,為達到公平、合理,務得真才之目的,不厭其煩,晝夜操勞。結果放榜時,錄取的全是關中名士,朝廷給予晉職表彰。擔任山西兵備副使時,駐地獲鹿“黌宇隘陋,風氣弗萃,科第緣是落莫”。王崇親自“選旺地更建,仍策令劬學,豫人傑以應地靈,於是鉛槧之士舉樅樅然騖於文學,歌《鹿鳴》登虎榜者相項背。”後來王崇調離,當地百姓“遮道攀留,仍建祠繪像,俎豆世世,以答覆露之造。”1544年王崇擔任安徽池州知府,主持編纂了我國方誌史上著名的《池州府志》,被譽為值得效法的方誌經典。王崇好讀書,喜聚書。建藏書樓 “麓泉精舍”,自六籍以至百代,無不網羅。王崇的文章陶意匠辭,疊嶂翻覆,如懸崖斷岸,壁立萬仞,有陵厲千古之態。王崇的詩歌取材騷選,寄興于山川景物之間,玄機神禪,追逼盛唐,時人罕及。王崇還喜書法,筆法遒勁,而風姿不減,得晉人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