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履祥

王履祥1893出生,又名黃平萬,1893年9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西充縣一個農民家庭,幼讀私塾,後考入縣立高小。

基本信息

中共早期黨員

王履祥(1893~?),原名王用時,又名黃平萬1893年9月16日出生於四川西充縣一個農民家庭,幼讀私塾,後考入縣立高小。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後,王履祥因宣傳革命,鼓動學生罷課被學校開除,後赴成都考入聯合中學,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學習理科。
王履祥在俄國十月革命的薰陶和啟迪下,認真閱讀了《新青年》等進步書刊,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科學。他在北京報名參加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1919年5月和王若飛等人乘船抵達法國蒙達尼城補習法文。國內爆發五四愛國運動後,中國留法學生與國內愛國反帝運動相呼應,他們包圍了中國駐法國巴黎公使館,強烈要求參加“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簽字,王履祥積極參加了這一正義鬥爭。此後,他先後在法國幾家鐵工廠做工,不僅學會了技術,也學到了豐富的革命鬥爭知識。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訊息傳到歐洲,旅歐同學熱烈歡呼,並積極醞釀成立中國共產黨旅歐組織。1922年王履祥在法國經周恩來、王若飛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另一說,1923年在莫斯科東方大學經趙世炎、王若飛、陳延年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王履祥趙世炎、周恩來、李維漢陳延年、王若飛、劉伯堅等18人作為中國旅歐勤工儉學學生代表,在巴黎郊區布倫舉行會議,決定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性質屬青年團組織),10月決定申請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2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王履祥被選為候補委員。3月,他與王若飛、趙世炎等12名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的先進分子,被選派赴莫斯科東方大學深造,在這裡系統地接受了馬列主義理論教育。
1925年4月,王履祥和部分東方大學的同學被中共中央選調回國。到上海後,他即被派往河南鄭州創建黨團組織,5月建立了共青團鄭州支部。同月,建立了中共鄭州支部,成立了中共鄭州地方執行委員會,均由王履祥任書記。8月,王履祥和王荷波、王若飛、李震瀛等組織豫豐紗廠工人舉行反帝大罷工,獲得勝利,有力地支援了上海工人的五卅運動。
同年6月,中共豫陝區委成立,王若飛任書記,王履祥任副書記。為加強對陝西共產黨和工農運動的領導,11月王履祥受中共豫陝區委派遣來到西安,負責籌建發展黨的組織。他來西安後參與了中共西安特別支部的領導工作,積極發展黨員,於1926年初,領導建立了中共西安地方執行委員會並擔任書記。地委除領導西安、赤水、渭南、三原、膚施(今延安)等縣鎮的中共特別支部外,還在西安城區發展黨員,建立黨的基層支部,開展民眾運動,並通過魏野疇創辦的《西安評論》宣傳革命理論和黨的政策,揭露和反對帝國主義、反動軍閥及官僚政客的罪惡行徑,號召民眾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鬥爭。
1926年春,軍閥劉鎮華率部圍攻西安,企圖重新統治陝西。以王履祥為首的中共西安地委,積極動員民眾和幫助駐陝西國民軍楊虎誠、李虎臣等部,組織反圍城鬥爭;通過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骨幹建立的國民黨陝西臨時黨部和以他們為核心組織的青年生活社、學生聯合會等民眾團體,發動軍民大力支持楊虎誠反對和談,反對動搖,堅持守城;舉辦暑期學校,對滯留在城內的學生進行革命理論教育,發展黨團組織,建立黨團支部;陸續派共產黨員潛行出城,到陝東、渭北及西安附近各縣幫助建立中共組織和國民黨縣黨部,開展宣傳活動,推動反圍城鬥爭。
同年11月28日,西安城解圍後,陝西地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形勢,三原縣的國民軍聯軍駐陝總部遷來西安。同時,陝西旅外學生中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紛紛回陝,黨的骨幹力量雲集西安,革命潮流急劇高漲。但是,“黨的力量不能與之相適應”,加之豫陝區委已於8月撤銷,黨團組織一時處於沒有直接上級領導的情況。為了加強黨團組織的統一,以適應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在與中共中央未取得聯繫的情況下,王履祥與吳化之、魏野疇、雷晉笙等人於1926年12月組建了臨時性的陝西黨團最高領導機構黨團聯席會議,王履祥任書記(仍兼任中共西安地委書記),吳化之任副書記。
陝西黨團聯席會議成立後,領導廣大黨團員,配合國民軍聯軍駐陝總部,治理劉鎮華圍困西安造成的戰爭創傷,處理善後事宜,救濟災民,穩定社會秩序。同時,積極支持駐陝總部的革命主張,派共產黨員擔任駐陝總部主要工作部門的領導職務,調派大批黨團骨幹力量組成宣傳隊,赴農村、工廠、學校開展革命宣傳活動,建立黨團組織、農民協會,還創辦刊物,開設書店,宣傳馬列主義。1927年初,國民黨陝西省黨部正式成立,王履祥當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宣傳部部長。2月,陝西農民運動委員會成立,王履祥任委員,負責指導陝西全省的農民運動工作。同年初,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北方區委關於統一陝西黨組織的建議,並派耿炳光來陝西傳達中央決議和負責組建區委。耿炳光到西安後,向陝西黨團聯席會議負責人王履祥、吳化之傳達了中共中央決議,2月,中共陝甘區委在西安成立。3月,中共陝甘區委召開第一次黨代表大會,王履祥向大會作了“關於陝西黨的工作的報告”。4月,王履祥以中共陝甘區委代表身份赴武漢,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6月,馮玉祥背叛國民革命,和蔣介石合流反共,在陝西等地進行“清黨”。7月初,王履祥返陝時,陝西已處於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中,中共陝甘區委無法召集黨的代表會議傳達五大會議精神,王履祥遂與耿炳光、魏野疇、李子洲商議召開了臨時緊急會議,根據中共中央對陝西黨的工作指示,於7月11日將中共陝甘區委改組為中共陝西省委,王履祥任宣傳部部長。
1927年8月,王履祥奉調到江蘇任中共無錫縣委書記,建立農民革命軍,領導無錫農民暴動。暴動失敗後縣委遭破壞,加上他是四川人,語言不通,右腳殘疾,在無錫無法立足,遂於同年12月離開無錫。
1928年王履祥回到四川西充家鄉後,先後在西充縣立中學、成都大學任教和工作,並繼續開展革命活動,向學生講解革命道理。他在成都利用成都大學預科社會學和出版部主任的有利條件,在學校中共地下支部的領導下,為進步學生組織印刷《新潮月刊》、《科學思想》等刊物,並在這些刊物上發表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1931年,他的活動被國民黨特務發覺而被捕,後經張瀾先生出面保釋出獄。在張瀾先生的幫助下,他被安排在成都安撫委員會通訊社任社長,以此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為川陝革命根據地蒐集敵人的軍事情報,秘密出版革命刊物《天亮了》,對知識分子進行革命教育。
1935年,成都白色恐怖嚴重,王履祥無法立足,先後到豐都中學、綿陽中學及南充嘉陵高中任校長、教員和事務主任等職,仍繼續進行革命工作,支持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在南充建立中共秘密機關“新華旅社”。1939年1月,“新華旅社”召集會議,被國民黨特務發現,其他同志越牆撤離,他因有殘疾未能逃脫再次被捕,不久獲釋。因他在四川無法繼續活動,打算奔赴延安,巧遇賈子群從延安到了南充,告知從陝南進延安較安全,並借給他40塊銀元作路費。4月,他取道陝西中擬赴延安,因路費發生困難,便與一位同鄉去甘肅蘭州經商,直到1949年8月蘭州解放。
1949年下半年,王履祥向中共甘肅省委全面匯報了自己的革命經歷和思想,要求分配工作。1950年初甘肅省文教廳安排他到蘭州女子師範學校任教。在任教期間,雖然他工作認真負責,但內心由於長期脫離黨的組織,不能在黨的領導下為革命事業貢獻力量而內疚。1953年寒假,他向學校領導請假回鄉探親,但並未回到家裡,以後也再未回學校工作,經多方尋找,終無蹤影。

畫家

王履祥 (1925.2—)安徽巢縣人。擅長中國畫、工藝美術1945年畢業 於北京師範大學,先後任北京市立女子中學教員。1950年任西北人民藝術學院(現西安美術 學院)美術系教員、講師、副教授。1987年後任陝西省老年大學國畫教授。作品有《清明 時節》、《秦嶺山色》、《黃河長江永不斷》等。撰文有《把剪紙藝術在現有基礎上提高一 步》、《山水畫技法講授提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