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貝丘遺址主要是指文化層中包含人們食余棄置的大量貝殼為顯著特徵的古代遺址類型。貝丘遺址的年代主要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沿海貝丘遺址最多的就是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自1983年豎立文保石碑後,整個王家貝丘遺址並沒有進行系統開發考察。
歷史痕跡
但在1994年秋季進行的一次發掘中,遺址發掘到第三層的層位中,發現了一件高4.4厘米、泥質紅陶捏塑的立體泥人,隨後又發現了一件玉牙璧。更重要的是在該遺址土層中還發現了壓印紋筒形罐等許多與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相同或相似的因素。這些考古發現和距今6000多年的小珠山下層非常相似,基本可以斷定王家貝丘遺址的“年齡”至少有6000年。
保護範圍
王家貝丘遺址的保護範圍是以文保標誌碑為中心,面積達到近7000平方米。
被開發
在2009年,一條新修建的公路穿過了遺址中心,不少土層中的貝殼碎片和陶片被翻挖出來。
2011年11月,在整個遺址的北側,原來的土層已經被平行推進20米,挖掘橫截面長度達到200米左右。大約1.7米深的土層被全部挖走。從土堆的斷層中可以看到不少破碎的陶片和貝殼,還有清晰可見的、已經演變為紅褐色的“火燒土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