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谷遊覽區

王官谷遊覽區

王官谷遊覽區,天柱峰是王官谷內的一座獨立擎天,巍然高聳的奇峰。它挺拔雄峻,怪石鱗峋,蒼松古柏高掛於懸崖峭壁之間。

簡介

據《虞鄉縣志》記載:“王官谷,地名。在王官古城之側,因以為名,著名詩人司空圖曾隱居於此;司空圖(837—908),字表聖,河中虞鄉縣(今永濟縣虞鄉鎮)人。晚唐著名詩人,詩歌理論家。成通十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中書舍人。他在青年時代,胸懷大志,很想為李唐王朝作一番大業。到他五十歲左右時,由於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橫掃東南半壁山河,形勢發展迅猛異常,銳不可當,指日可取長安。李唐王朝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朝不保夕。他自知大勢已去,危局不可挽回。在這歷史的大動盪中,他潔身自好,激流勇退,便辭官退棲到中條山故居王官谷,過起隱居生活來。“宦遊蕭索為無能,移住中條最上層。……自此致身繩檢外,肯教世路日兢兢”(《退棲》)。從此,他不再參與朝政,致身“繩檢”之外,日與高僧名士嘯傲於泉石林亭之間,隱逸養生。晚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朱全忠稱帝後,召他為禮部尚書。他不但堅辭不就,反感羞辱,不食而卒,年七十有二。

王官谷為司空圖祖居之地。《虞鄉縣誌》記載,谷傍有其先人別墅一座,依山傍水,泉石林亭,綠樹合圍,風景獨秀。當我們按照志書上的記載,尋找它的遺存時,卻早已湮沒在歷史的變遷之中而沓無蹤跡了。入谷有一石徑小道,盤山而進,曲折迴環,似有“曲徑通幽”之感。谷內有天柱峰、東西瀑布、貽溪清流、奇峰珠簾、明鏡映天、百二盤山、休休亭、三詔堂等自然勝景和古建遺存。

景點概覽

天柱峰是王官谷內的一座獨立擎天,巍然高聳的奇峰。它挺拔雄峻,怪石鱗峋,蒼松古柏高掛於懸崖峭壁之間。遠遠望去,峻岩林立,巍峨壯觀。在天柱峰兩側有東西兩道瀑布,相距半里許。冬天似冰柱倒掛,涓涓一線細流;夏日則飛湍直下,猶如垂天白練。水激石峭,白霧騰空。注目細看,瞬息萬狀。暑月,數十步外,冷氣襲人,駐足小憩,頓覺涼爽舒適,心曠神怡。兩瀑之水在峰前合二為一,形成一條湍急的溪流,沿谷而下,被司空圖命名為“貽溪”。

在天柱峰腳下,原有一座磚木結構的亭子,掩映在松柏之中。因年久失修,現在僅存頹垣殘壁。據說這亭子是司空圖隱居時所建,初名“濯纓亭”,後改“休休亭”。灌纓亭者,是以屈原《楚辭?漁父》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而取名的。後改體休亭,是因他感到亂世壯志難酬,只好隱居山林,遁跡世外,終日過著遊山玩水,清淡自然的隱士生活罷了。他在這幽谷林深之處隱居二十餘年,對山石林泉充滿了自然的愛戀之情,促使他寫下了許多山林遣興,閒吟自適的詩歌和詩歌理論《詩品二十四則》,對後世頗有影響。他將詩歌分為雄渾、沖淡、纖稱、沉著等二十四種風格,每一種風格都以一首優美的風景詩來描摹它的意境。如“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蔭路曲,流鶯比鄰”;“露余山青,紅杏在林,月明華屋,畫橋碧陰”;“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蔭。上有飛瀑”等、這些詩句優美動人,比擬貼切,含意深刻,為歷代詩論家所推崇。為中國詩歌理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在此隱居時,還自比晉代詩人陶淵明,“將取一壺閒日月,長歌深入武陵溪”。並以《桃花源記》的典故來命名王官谷為“桃源濱”。清代詩人吳雯有詩曰:“晚來鷗鷺侶,接翅桃源濱”。

在休休亭之下約百米之處,有“三詔堂”。現在只存遺址,灌木叢生,一片蒼翠。在唐末朱全忠篡權之後,曾三次詔司空圖入朝任禮部尚書,他卻堅辭不就。後人為紀念他這種高潔的品格,就在此修了這座廟堂。原堂門邊有一副楹聯曰:“一片野心都被白雲留住,九重寵詔休教丹鳳飛來。”表明司空圖不謀權貴,甘居山林過著幽靜清淡的生活。

王官谷的兩邊是陡峭的高山,山上樹木層層疊疊,蓊蓊鬱郁。谷里的貽溪湍急而下,水擊亂石,潺潺流響。貽溪出谷後,散入田間,可引以灌溉。昔日村民為引水灌田,常常爭執不休。司空圖為解決民眾爭水糾紛,曾創立了分水法。他讓石匠在一塊大石頭上鑿兩個相等的洞,矗立在貽溪出口的水中,將水分成兩股。東股流入東渠,西股流入西渠,分別灌溉東西村莊的農田。並刻石立碑,明載分水之法,為後人執守不越。傳說司空圖在分水時,親自下到水中,被急流衝倒,一隻氈靴被水衝到清華村口的岸邊落出。後人為紀念他的功德,還在氈靴落岸的地方修了一座“司空侍郎廟”。此廟已毀於洪水,現在尚存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