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訓

王守訓(1845—1897) 字仲彝,號松溪。山東省登州府黃縣城東(今龍口市蘭高鎮)逄鮑村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清光緒年間武英殿協修、纂修。任職內,分管編修《國史·藝文志》。

基本信息

宦海生涯

王守訓(1845—1897) 字仲彝,號松溪。黃縣城東(今龍口市蘭高鎮)逄鮑村人。清光緒年間武英殿協修、纂修。自幼篤志好學,17歲入邑庠(縣學) ,補廩膳生(享受官府發給生活補貼的生員)。1870年(同治九年),考中山東省同治丁卯、庚午併科鄉試副榜。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順天舉人。次年,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在教館學習中,館課連列第二名,授教館檢討之職,繼授國史館協修,武英殿協修、纂修等職。在職期間,分管編修《國史·藝文志》。他稽經問史,日夜考據,勘誤訂正,不辭辛勞。1894年 (光緒二十年)正月 ,奉旨協助摯友、侍讀王懿榮回鄉辦團練,幹練認真,王懿榮贊之為“合郡第一”。

主講瀛州書院數年。自幼篤志好學任職內,分管編修《國史·藝文志》。光緒二十年(1894),協助侍讀王懿榮回鄉辦軒練,工作幹練認真。於經籍文學多所瀏覽,收藏頗具規模,所藏書有6萬餘卷,藏於“文學天性齋”、“適齋”中。去世後,王懿榮悼曰:“文學為士鄉三百年之冠”。

著書立說

王守訓一生宦海生涯(1886—1897)不長,更多的時間是著書立說,從事教育和收藏古籍。 其著述共17種,100卷。主要著作有《登州雜事》《登州詩話》《漢碑異文錄》《讀札筆記》《春秋地理補考》《韻字折衷》等。《登州雜事》手稿現存山東省博物館。在其掌教登州瀛洲書院時,“教諸生治經學、修品誼”“以浮華為戒,求諸經世實用之學。”以智、德並重,注重學以致用。他的教學方法,除課堂授業外,還進行課外輔導。其書室名曰:“文學天性齋”。他“每月朔 (初一) 望(十五),輒接諸生,指正文字,列門牆者鹹斐然有章,人材蔚起”,被譽為“時賢先聲”。王守訓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春病逝,其摯友王懿榮扶柩慟哭道:“文學為士鄉三百年之冠。”同縣文人張庭詩在《縣誌續錄》中稱其“天才磊落,博深而求諸實用。”

松溪年譜

數日前得《王松溪年譜》複印件一冊,有小松附述近半。閱畢,竊思太史年譜少人知,乃在鄉趁探視,手鈔錄入,凡三千餘字。

二○一一年三月六日

附錄:王松溪年譜(依王氏水源錄附錄本鈔錄)

王菘畦太史自著年譜 旺甫手鈔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一歲

正月三日生於雒南縣署,食藍媼乳。

丙午二歲

在雒南署中,仍食藍媼乳。

丁未三歲

五月,由雒南起行,隨堂上歸里,抱者韓媼,陝人也。歸換馬媼。

戊申四歲

是年七月初八日為先布政公七十壽辰,演劇宴賓,余俯馬媼背上觀之,殊繁鬧。四齡所記事惟此而己。

乙酉五歲

是年先布政公為聘丁氏。是年所記事則秋八月伯兄婚娶也。

庚戌八歲

是年春入塾讀書,與從兄穆庵、季弟守謙同師胡曉樓先生振鏞。

鹹豐元年辛亥七歲

仍從胡師讀。

壬子八歲

是年從族兄階臣師燮讀仍兄弟三人共學。

癸丑九歲

是年二月先布政公逝世。仍從階臣師讀。

甲寅十歲

是年從族叔心如師讀。與季弟共讀。

乙卯十一歲

仍從心如師讀家塾。臨后街矮屋三間,讀此六七年矣。

丙辰十二歲

正月移塾於前門右,從王珊洲先生讀。始學為詩。

丁巳十三歲

從王師讀

戊午十四歲

從王師讀,始學為文。是年夏伯兄入學,余頗發奮,伯兄從梁東麓先生讀,喜宣左氏傳,余時竊聽之。

己未十五歲

從棲霞李煥甫先生讀,工課漸密。秋赴郡舅氏家,值內兄慕慈鶴捷音,至余益勵志。

庚申十六歲

從李師游。是年秋七月十六日娶丁氏,長餘二歲。冬遇縣試,思入試而先大夫不許。

辛酉十七歲

仍從李師游,始學作賦。是年秋聞捻匪警,先大夫方襄團練事,命余偕季弟隨李師避亂山中。余泣不往。比八月賊圍城,隨鄉人腰劍登陣,守二十餘日。冬亂定。應縣試列三十餘名。縣宰為何珊枝亨九。是年有福山牟學山載舊書寓東嶽廟,余往觀,得書數種。為賈書之始。

同治元年壬戍十八歲

夏初應府試,郡守為蔣君斯樽。次場以筆誤被斥。夏應學使試,又不售。是年家塾無師,李師設帳於城北丁氏,余時呈文就正焉。

癸亥十九歲

從崔心衡先生受業於家塾。同學者丁春嚴縣尉吉昤,丁桑田茂才世倌,王乾堂懷楨及余兄弟、從子常益三人。是秋應縣試,縣宰為宜興崔芋查先生乃翬。扃門嚴試,歷試八次,余以詩賦列首選,總榜則列第三。冬應郡試郡守為滿洲豫山東屏。榜發列十餘名。

甲子二十一歲

李師復還,督課文極密。夏六月應學使試,列前茅。學使為尚學川太守慶潮。旋隨伯兄赴秋闈。同行為蓬萊葛壽民孝廉叔侄、趙仲賓學博、丁秋坪縣尉。八月歸,落第。

乙丑二十一歲

秋九月應歲試,學使為趙大理卿粹甫先生佑宸。先觀風,余列身第一,比歲試列第二例應補廩乃為人攫去是年未獲補。

丙寅二十二歲

二月食廩餼。秋又應趙學使科試,仍列第二。在郡頗獲故籍。此二年俱從李師游。

丁卯二十三歲

連年下帷。揣摩詩文。躍躍欲試。是年從寧海楊淇泉師課文藝。乃春間即聞捻匪警,及夏而匪徒入境,又嬰城守,山東停科,文事遂輟。

戊辰二十四歲

仍從楊師游。秋頡(?)應歲試,而患痔己十年,適大作,不克入郡,遂請病不試,學使為於殿候編修建章。病月余始愈。

己巳二十五歲

是年從蓬萊韓奎甫先生課文藝。而永新尹湜軒先生以是冬蒞吾邑。以觀風見賞拔。余逐學古文經解諸作。漸有進境。

庚午二十六歲

課師仍韓先生。夏赴省闈。與伯兄丶季弟、丁雲階茂才偕行。卷在陳雲笙先生代卿房。薦之座主朱肖夫先豈逌然。己中式,乃以文中滌湯見斥。陳先生爭之不得,逐列副榜。與同歲生孫佩南大令互易焉。榜發後復入省。至莘縣謁雲生先生。冬歸里。

辛未二十七歲

三月由陸路入京。思久居。為下帷計乃入貲為中書舍人。四月下旬入值。時侍讀為徐苑卿丁芥帆二直。同列則王膺之諸人。夏大雨道路泥濘。九月始由陸迂道保定景州東歸。

壬申二十八歲

是年家居。時從尹湜軒先生游。比夏先生歸里。從閱文藝者則蓬萊辛薇垣師。秋患病月余。自是始喜考證之學。

癸酉二十九歲

五月復入都。仍入值。擬(?)應試而內兄慕慈鶴編修適考試差,憲其秋闈分校也。乃東歸應試。七月由河路南行。共舟者為孔亦愚大令及表侄慕昌樹也。闈後歸里。不第。十月復出門,入都承值。

甲戌三十歲

是年居京師。夏,先大夫遣婦丁氏入京,先居城外,入冬賃室宣武門內松樹胡同。閉戶讀書。數日輒至琉璃廠搜羅典籍。又從王次屏國學課文藝。時與家廉生諸人游。光緒元年乙亥三十一歲.

居京師。夏與家廉生及竹坡述之作文會。比鄉試俱不售夏慈鶴放福建試差。春屬移來同住。冬孫佩南來同居。日與廉生、佩南談古籍究經史,頗有獲。

丙子三十二歲

居京師。仍偕廉生諸人為文會。王芷庭編修又移來同居。昕夕聚首,頗稱契合。鄉人寓居相近者則王玉文侍御、張子緝郎中諸人時相聚首。冬閒作消寒會。是年買書最多。

年譜續編 男常師謹述

丁丑三十三歲

先君仍供職京都。屢請歸省,先王父不許。命俟補闕秩。先母丁宜人患血證甚重,醫藥鮮效。

戊寅三十四歲

七月杪補授內閣漢票簽中書舍人。九月請假出都由天津航海歸省。先王父入秋患腹瀉,不使先君知。至九月十九日已時棄養。先君抵家己不及見。十二月十五日安葬先王父於毆頭杜新阡。

己卯三十五歲

是年閉門讀禮,筆記二卷。先君自三十歲以來篤志著述,己成《詩毛傳補證》《春秋地理補考》二書。博考古今喪禮,著為筆記,以寄哀思。

庚辰三十六歲

春先君赴都。旋歸。邑城南有元魏鞠彥雲墓,志石為人竊出。先君與邑諸紳究得原石,議置明倫堂,摹刻新石,自為跋記。偕張二南先生親送封入。先母丁宜人患病數年,入冬漸篤。至十二月初六日亥時逝世。以無子女,奏先王母命以伯父幼女嗣為先君女,攝行喪禮。是為長姊。先君哀悼之餘,作《繩床百詠》《瓶花閣悼語》《玉筋圖記》。是年十二月十九日,先王父制終。

辛巳三十七歲

春創建新宅於舊居之東。蓋故宅本屬長房。又以頻年厄塞,將籍此以慰先王母。亦先君養志之一端也。三月葬丁宜人。伯父梅溪公病故。冬,新宅成。十二月十八日,先君奉先王母同叔父移居。臨行留詩二律勗諸從兄,存集中。是年先君續訂婚於高密李氏。外祖覺堂公時任陝西鳳邠鹽法道。

壬午三十八歲

四月初二日,吾母李宜人來歸。秋,先君詣京師。初欲應順天府鄉試,因聞從堂叔李樵編修將派分校應迴避乃入本省闈。九月報罷。秋抄游城南盧山有詩。

癸未三十九歲

是年仍家居。先君夙有痔疾。年來增劇。春間延一鄒姓瘍醫療之臥月余乃瘳。近歲家居久,著述曰多,始輯《登州雜事》。冬赴招遠送叔父長女出嫁孫氏,姊丈即孫敬夫孝廉丕承。先君極重之。

甲申四十歲

是年三月二十日次姊生。先君游石泉寺。四月城南遲家村看花。五月偕趕雲卿編修游屺姆島。因法人肇蒏國家備戰。馬江舟師挫衄。沿海郡邑騷然不寧。先君偕曙樵伯、丁乾圃先生籌辦團練設總局於城隍廟。先王母命吾母歸寧高密,預為全家避地計。冬事平,先君自詣密邑迎吾母還。

乙酉四十一歲

秋,先君入北闈鄉試中第十五名經魁。覆試第一等第十八名。榜後回里。

丙戍四十二歲

三月入都應會試中第四十五名貢士及殿試以寫策卷越幅易卷再繕,匆促竣事,臚唱列三甲。朝考一等。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居庶常館,應館課,第一二課均列第一名。九月請假歸里。二十二曰為先王母八秩壽辰,乃觴獻壽。鄉里畢賀。顏所居樓曰彩衣樓以誌慶。

丁亥四十三歲

春門前樹旗竿。五月初七日男常師生。八月初二日先君束裝南遊。至煙臺盛杏蓀觀察留署中小住。十三曰抵上海。二十日赴金陵。途次游金山焦山,俱有詩。十月十二日返里。

戊子四十四歲

春購洚水河東涯地十餘畝,並造別墅名曰娛園,為奉先王母游觀也。是年著《彩衣樓詩話》《漢碑異文錄》諸書脫稿。秋,入都仍應館課。

己丑四十五歲

春,散館一等,授職翰林院檢討。四月吾妹生。是年先君供職京師,寓宗室伯羲先生意園,時與同年馮夢華、柯鳳蓀諸先生聚處。

庚寅四十六歲

仍居京師。十二月十四日,先王母棄養。先是,先君思親,己請假將歸,適家中電報先王母病。即啟行由陸路星夜賓士。歲暮大雪道路阻滯。及抵家,先王母僅病六曰已不見矣。兩次大事俱未得視含斂,終身以為大恨。是年吾妹殤。

辛卯四十七歲

四月十七曰,奉先王母靈安厝於十一世翹塋後。瀛洲書院。

壬辰四十八歲

是年春赴郡,居君子洲書院,教諸生治經。文風大振。暇則致力著述。冬返里。合葬先王母於先王父塋。

癸巳四十九歲

三月十四曰釋服。起復入都。是年在京供職。秋七月十二日叔父竹溪公病故。先君自是往往患病。

甲午五十歲

三月,長姊出嫁張氏。四月吾母攜男與次姊入都。時寓東城孝順胡同。十月移居東總布胡同。是年國家與日本戰,至冬事漸亟。聞登州勢甚危迫,先君憂之。

乙未五十一歲

正月福山十二叔文敏公奉旨督辦山東團練,奏調先君與萊陽王爵生侍郎襄辦。正月二十一日全家出都,取道保定赴濟南。天氣嚴寒途中辛勞特甚。二月初旬,留家人於省垣旛竿巷寓中。先君偕文敏公出巡閱海疆,由膠濰至萊州。駐經旬又至郡城丶煙臺。旋迴黃縣督飭團練。三月和議成,復返省與文敏諸公議,同奏銷前案。五月,請假攜家回里。九月,文敏公在都函招。先君即匆匆束裝,入京銷假,補武英殿纂修,賃寓宣武門內半壁街。

丁酉五十三歲

正月日游廠肆。大收書。得元明舊本頗多。每鐫一印曰“武英殿纂修官黃縣某海蠡閣建倉書記藝文印子孫保之“。以腿疾求治甚切。有粵人某,設乩於西山某寺,為人治病,意園丈服其方良效,勸先君,信之。命男屢往禱祈。其方劑甚大,日一服。慈親恐有失,力諫不聽。二月十四日,尤如常出門酬應,晚飯後忽氣迷而吐,遂即厥冷,急就近延醫,未及至,僅一時許,即棄男而長逝,時十五日子時也。先君夙固不信此等事,以困於宿疾,始試之,乃為所誤,終天之恨,曷其有極!是年三月杪,男扶柩回里,謹於十一月辛丑葬城東義樂逄家村西南新阡。孫佩南年帳為撰墓誌,福山十三叔文敏公書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