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資訊
書 名: 王學通論
作 者:楊國榮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3
ISBN: 9787561734179
開本: 32
定價: 24.80 元
內容簡介
這本著作有一些顯著的特點:一、從考察王學的二重性入手,對它的內在結構及其在後學中的歷史展開過程,作了深入的分析,從而揭示王學融蟲普遍之理與個體意識及其肯定本體(良知)與工夫(致良知)之統一這一極為重要的理論特質。二、由對王學體系的內在矛盾的揭露,進而說明王門後學的分化,著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辨的演進,李贄把王學引向異端,黃宗羲完成對王學的自我否定,並在“歷史的餘響”的標題下討論了王學中國哲學近代化中的雙重作用等。第一系統的有條不紊的考察,比較好貫徹了邏輯方法與歷史方法的統一,因此許多論斷顯得很有說服力。三、作者比較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參考了前人和時賢,包括海外學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評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本書既具有較廣的理論視野,又能在許多環節上作深入的微觀考察,是一部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理論著作。
作者簡介
楊國榮, 長沙人。上海群治大學畢業,在長沙任中學教員。1937年任湖南省文化界抗敵後援會理事,創辦《民族呼聲》旬刊,次年加入共產黨。1941年開始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出版《孔墨的思想》和《中國十七世紀思想史》。歷任東北大學、桂林師範學院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湖南大學文學院長兼歷史系主任,中山大學歷史系、哲學系主任,中山大學黨委常委、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等職。著作還有《中國古代思想史》、《簡明中國哲學史》等。“文革”中曾將中國歷史改寫成儒法鬥爭史。1988年獲博士學位,1991破格由講師晉升為教授,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1998-2000)。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所長;國際儒聯理事、孔子基金會理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上海哲學學會中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國比較哲學雜誌Dao:AJournalofComparativePhilosophy編委。
著有學術著作10餘部(其中7部同時在海外出版);主要包括:《王學通論》(上海,1990,台北,1997)、《胡適與中西文化》(合著,成都,1990)、《孟子新論》(台北,1993)、《善的歷程》(上海,1994)、《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台北,1995,北京,1996)、《心學之思》(北京,1997,台北2000)、《理性與價值》(上海,1998)、《存在的澄明》(瀋陽,1998)、《面向存在之思》(台北,1998)、《科學的形上之維》(上海,1999)、《史與思》(杭州,1999)、《倫理與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其中《王學通論》被譯為韓文於1994年在漢城出版。另有論文一百餘篇,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二十一世紀》等海內外學術刊物。
目錄
序
引論
第一章王學的興起
第一節王學形成的歷史前提
第二節理學的演變與王學的產生
第二章王陽明的心學體系
第一節心(良知)的內在結構及其邏輯展開
第二節致良知:先天良知與致知過程之辨
第三章致良知說的分化
第一節從先天本體到現成良知
第二節先天本體的超驗化與歸寂以致知
第三節本體與工夫
第四章志(意)知之辨的演進
第一節“造命卻由我”與“意為心之主宰”——泰州學派的唯意志論傾向
第二節志道與順乎無內外之則
第三節“意蘊於心”與“知藏於意”——劉宗周論意知
第五章從良知說到童心說
第一節童心說:天理的剔除與個體性原則的突出
第二節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第三節性情不可以一律求
第六章王學的終結
第一節從以心為體到心為氣之靈處
第二節工夫與本體關係的再思考
第三節從心體的歷史展開到學脈的歷史展開
第四節個體與整體之辨:啟蒙思想的前奏
第七章歷史的餘響:王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第一節從心物一體到“體用不二”
第二節個性與直覺:良知說的二重影響
第三節王學與中國近代的唯意志論思潮
第四節致良知與知行合一說的餘波
附錄(一)心物之辨與天人之際
附錄(二)致良知說再闡釋
後記
新版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