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思(1906~)
正文
戲曲史家、戲曲評論家。名起。浙江永嘉人。生於南戲的發源地溫州,從小喜愛戲曲。1925年起,就讀於南京東南大學中文系,在戲曲學家吳梅的指導下,閱讀了大量古代戲曲劇本和宋元筆記小說,畢業後長期從事戲曲研究。他治學嚴謹,勤奮刻苦。對古代戲曲,特別是元雜劇有很深的造詣,其早年著作《西廂五劇注》出版後,受到國內學術界和日本學者的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努力運用馬列主義觀點、方法來研究和整理古代戲曲,成績卓著。對於古代戲曲作家作品的研究,除注意作細緻的藝術分析外,尤其注重時代背景的聯繫和思想意義的闡發。他撰寫的有關關漢卿和王實甫《西廂記》的論文,都有這一特點。其中《關漢卿戰鬥的一生》,在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提出紀念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時,被譯成日文和印尼文,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王季思在整理校注古代戲曲作品時,能運用所掌握的大量資料進行比較斟疑,因而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他的力作《西廂記校注》,在注釋疑難詞句方面,能根據歷代詩文,尤其是通過大量的元人雜劇、話本、散曲例句乃至勾欄行院的習用語的排比對勘,加以疏通證明,同時還簡要指出後人曲解之處。他還注意聯繫舞台實際研究戲曲,對戲曲改革事業懷有很高的熱情。王季思治學範圍廣泛,對中國古典文學也具有很深的造詣。1962年,應高等教育部之聘與游國恩教授等共同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多年來被作為高等院校中文系教材。
王季思的主要著作,在戲曲方面有《元雜劇選注》(與他人合作,1980)、《元代散曲選》(與他人合作,1981)、《西廂五劇注》(1944)、《集評校注西廂記》(1949)、《西廂記校注》(1954)、《從鶯鶯傳到西廂記》(1955)、《桃花扇校注》(與他人合作,1958)、《新紅集》(1960)、《玉輪軒曲論》(1980);文學方面有《王安石詩文選》(與他人合作,1975)、《評註聊齋志異選》(與他人合作,1977)、《王季思詩詞錄》等。他熱心鼓勵後學,幾十年來,為培養戲曲研究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現任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廣東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