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清華大學教師]

王婧[清華大學教師]

王婧,女,漢族,中共黨員,1984年3月出生,2005年8月至今任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輔導員。2009年擔任2006級本科3個班(83人)輔導員。

基本信息

全天候輔導員

圖片圖片
2006年夏天,從材料系2006級新生入學的那一天起,王婧就養成了抓緊一切科研以外的時間全力投入到與學生談心的過程中的習慣。幾乎每天晚上六點,當周圍已是萬家燈火,大家卸下一天工作的疲憊,調整和放鬆自己心情的時候,王婧會來到位於學生公寓區的材料系學生組辦公室與學生交流和引導。王婧與學生的交流幾乎是無所不談的,無論是學習上的困鈍、思想上的波動、信仰上的迷惑還是感情上的危機,幾乎所有的材料系2006級學生都把她當做了知心和可以依靠的人。
2006級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同學的特點在她心中都有一個“特殊檔案”,並據此制定了不同的措施,對於個別同學還有長期而具體的幫扶(如制定溝通計畫、自習計畫、趕超計畫以及自強計畫等)。年級中有一位同學性格內向、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同學,為了幫助他儘快適應大學生活,王婧專門為這位同學定製了詳細的溝通計畫,一步一步地幫助這位同學在集體中找到自信。通過細心的交流和了解,王婧準確找到幫助她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和積聚勇氣的方法,使這位不起眼的小同學成為了班級中的佼佼者。
作為清華“雙肩挑”輔導員,在日常工作的八小時中,王婧忙碌的身影總是出現在實驗室的科研前線上,課題組所擔負的973、863等研究任務讓她沒有任何理由在科研中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工作有午休、有周末,而輔導員工作沒有午休,沒有周末,用學生的話講,她是24小時的“全天候”輔導員!就這樣,王婧用五年時間默默地書寫了一幅輔導員工作時間的記錄。而在這記錄的後面,是王婧用不懈和堅韌一筆一筆書寫下的篇章,每一篇都會帶給人們默默地的感動。

堅定舵手

“思想引導是我們輔導員的看家本領,是育人工作最為重要的一環。而當今思想領域是一個爭奪異常激烈的陣地,輔導員必須去主動占領並穩固!”這句話是王婧在工作交流會上的發言,更是她對年級思想建設的高度責任感。
身為年級輔導員的王婧同時也是2006級學生黨支部的支部書記,支部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持“以服務同學為目標,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的理念,努力探索內容充實、形式新穎、與同學聯繫緊密的理論學習、實踐活動,促進黨員同學在政治思想、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成熟,並以此為基礎培養、激發年級中大量積極分子同學的熱情與動力,最終帶動整個年級的工作和進步。
2008年,在王婧的努力工作下,黨支部的學習氛圍逐漸濃厚,所在黨支部的黨員同學已經開始自發地學習黨的理論知識,於是王婧在黨支部中成立了理論學習小組,開展定期的學習活動。針對理論上的熱點和同學的盲點,王婧認真準備檔案、文獻,開展了學習、上課、討論等活動,此外她還多次邀請學校在黨的理論、時事方面有研究背景和獨特見地的教師、研究生以及社團協會,為06級黨支部的同學們進行經典文獻解讀、政策分析等。數十次的課外學習活動,不僅對組織生活進行了有效地補充,同時深化了黨員和積極分子的理論學習,為黨組織的思想堡壘的鞏固和吸收新鮮血液做出了突出貢獻。迄今為止,王婧所在的黨支部共有學生黨員22人,重點發展對象6人,積極分子15人,2009年獲得“清華大學本科生優秀黨支部”稱號。
王婧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從大一起就精心設計了系列教育活動。新生剛入校的時候,位於八零後尾巴上的06級學生中很多人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而在為人處世方面,特別是尊重他人方面有很大的缺失。於是王婧開展了一個名為“學會感恩”的主題活動,王婧通過一些事例引出“感恩”的話題,並提煉出“感恩是一個人基本素質的直接體現”、“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感恩是一筆寶貴的精神儲蓄”三個論點,使同學們紛紛陷入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憶與感動中,最後提出建議每人給家裡寫一封信。一位同學在一篇有關此次活動的文章中寫到:“我們將這三張信紙,一張照片,連同我們沉甸甸的感恩,和著眼淚和鼻涕一起裝進信封。我甚至看得到父母接到這封信時的樣子——父親面帶著欣慰的微笑,而母親早已淚流滿面……”。有一位同學平時集體活動參加較少,在集體中受到一些同學的詬病,王婧不但幫助這位同學解開思想上的疙瘩,還在工作中注意將一些比如發放手冊一類的細小不起眼的工作交給這位同學,不但幫助這個同學逐步樹立了為集體服務的意識,也讓同學理解了屬於王婧的“潤物細無聲”式的關懷。

人生規劃的設計師

在王婧看來:育人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核心,而育人工作的一個重頭戲就是學生的學習發展和人生規劃。
早在2006級學生入學伊始,她就用一個系內畢業生製作的《假如四年可以重來》的DV拉開了整個年級為期四年的職業規劃教育的序幕。為了讓這種短暫的衝擊變為長久的動力,她在年級中開展了一次“給兩年後的自己的一封信”活動,要求所有的同學給兩年後的自己寫一封信,把自己的理想、期望、短期目標及實現方法等詳細具體的形諸筆端,放在心底。在隨後幾年時間裡,根據學生各個階段的特點,王婧相繼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如“走進實驗室”、“記錄父母的一天”等幫助大家廣泛關注,客觀定位。在2009年,她利用整個大三學年進行了推薦直讀研究生工作的提前動員、統計並平衡志願、個別談心、邀請系內老師分析校內外資源、與系科協合作開通“推薦保送研究生信息網”、積極聯繫校外可能的接收單位等形式,使得同學們都能客觀全面的了解自己的位置並做出科學選擇。在王婧的引導、幫助和倡導下,不僅2006級的推薦保送研究生工作順利開展,而且目前在找工作的同學中三分之二的同學都選擇了位於西部的國家重點行業,決心投身到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戰場上。
在做好輔導員本職工作的同時,王婧深切的感受到,作為一名輔導員,僅僅做到“輔”是遠遠不夠的。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攻克了“導”的難關,變“管理者”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是輔導員工作的重心。
作為輔導員,王婧首先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詮釋什麼是真正的“又紅又專”,早在本科時期,她就是年級里的學習尖子,畢業時還榮獲了“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近年來,她一邊擔任輔導員,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箇中的付出與辛苦難以記述。但她始終保持昂揚的鬥志和奮發有為的精神,堅持做好“雙肩挑”,自己在科研工作上也毫不放鬆,業已發表SCI檢索的高質量學術論文多篇,並憑藉博士期間的努力再次獲得了一等獎學金等榮譽。這種堅持不懈、勇攀高峰的精神也在無形中鼓舞了她的學生們,2007以來的歷年獎學金評選中,材料系2006級均有超過30%的同學獲得清華大學的各項獎學金,其中有超過30人次獲得清華大學高額獎學金,該年級兩個班級也數次獲得清華大學優良學風班稱號。這些成績的背後,無不閃現著王婧默默努力的身影。
在五年的輔導員生活中,王婧除了關心自己所帶的班的同學,還捐獻輔導員津貼獨立資助了來自三個貧困家庭的四名小學生完成學業。正是在這樣的輔導員的帶領下,06級學生中湧現出大批的優秀志願者及先進個人。在後續的班級活動中,圍繞志願活動的主題,同學們自發的開展了愛心助老、社區服務等一系列志願公益活動,真正“讓志願與微笑成為青年學生習慣”。
如今的她,仍然在一個普通輔導員的崗位上努力著,孜孜不倦,將愛和溫暖灑向這群幸福的孩子們。用什麼去理解王婧?唯有理想、信仰和愛的責任。當她不斷地燃燒自己,她已經用自己的平凡講述了一個不平凡的故事;當她不斷地燃燒自己,她已經用她的執著感染了一群優秀的孩子;當她不斷地燃燒自己,她已經用她的一切詮釋了“輔導員”——這個高尚的名字。

榮譽

清華大學優秀輔導員標兵;獲清華之友——掛川獎學金;入選清華大學“輔導員赴普渡大學暑期研究項目”第一期,赴普渡大學學習三周,並完成了相應的學習、調研並形成文字報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