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又名烏米、灰包、啞玉米,是土傳病害病,病原菌為絲軸黑粉菌,當土壤中積累一定的菌源量之後,即使是抗病品種也容易被病菌侵染而患病,該病遍布世界各玉米產區。一般年份發病率在2%—8%,個別地塊達60%—70%,損失慘重。

玉米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
玉米絲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統性病害,種子發芽時,冬孢子也萌發,以雙核菌絲侵入幼芽,從種子萌發至芽長1.5cm時,以白尖期至4葉期受侵染率最高, 5葉期以後基本不會染病。病原物為絲軸黑粉菌

玉米絲黑穗病發病輕重取決於品種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數量以及播種和出苗期環境因素的影響,連作地發病重,因連作土壤中的菌量會迅速增加。使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的玉米絲黑穗病菌日積月累,造成土壤大量帶菌。播種至出苗期間的土壤溫、濕度條件與發病有密切的關係。暖冬氣候,非常有利於病原菌越冬。氣溫偏高,降水稀少,有利於病菌發育侵入,使得發病較重。春季低溫乾旱在土壤菌量較多和種植感病品種的情況下,播種後的土壤溫、濕度(土溫又主要決定於播期)便成為決定病菌入侵數量的主導因素。在地溫13℃—35℃範圍內,病原菌都能侵染,16℃—25℃為侵染適溫,22℃時侵染率最高。土壤含水量20%時侵染最適。春播時如遇低溫乾旱,玉米出苗時間長,幼苗生長緩慢,會給病原菌創造更多的侵染機會。此外,整地質量差,失墒快,也會導致土壤偏乾,給病原菌侵入創造有利條件。

簡介

玉米黑穗病玉米黑穗病
玉米是三大糧食品種之一。隨著玉米感病雜交種的推廣,連作玉米的增多,玉米絲黑穗病害不斷蔓延、加重,局部地區已成為當前玉米生產上的嚴重病害,產量損失可達10%—15%。成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尋求使用生物方法解決玉米絲黑穗是當前農業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引發黑穗病的主要原因是病害孢子侵入絲侵入胚芽、根系,它侵染主要途徑是根系氣孔、毛孔尤其是傷口。玉米播種方式為點播,每點2-4株,株株之間根系交纏。玉米間苗每穴只留1株,幾乎每株留下的玉米苗都會因鄰苗拔除而造成根系受傷。菌絲侵入則寄生至穗期;若阻止菌絲侵入,安全度過苗期,則不再會染上黑穗病。傳統的防治方法有選用抗病品種、扒土曬根、輪作倒茬、化學農藥種子包衣等,雖然有一定防治效果,但都沒有抓住防治黑穗病的關鍵,因此不能顯著的解決問題。

防治黑穗病的關鍵

種苗期預防,尤其是間苗期的防治是生物防治黑穗病的關鍵。自2003年以來,大連保綠寶海洋生命科學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先後在甘井子區、莊河市等地,採用殼糖胺植物抗病害增產劑“魔方”1號等海洋生物農藥、肥料及相關施用技術,在種苗期對玉米、高粱黑穗病進行生物防治,防效率95%-99%,增產15%以上。它的作用機理是:殼寡糖檸檬酸鹽可以被土壤中的黑穗病原菌吞噬,使T-DNA向RNA轉錄,使病原菌蛋白質合成受阻,表達出對病菌的抑滅。斷絕黑穗病原菌菌源;它還能夠誘導作物自身產生抵禦病原菌物質的抗性蛋白——植物抗毒素、酚類物質、幾丁質酶ß—1.3葡聚糖酶等,提高作物滅菌抗病內能力,使殘留黑穗病原菌無機可乘。同時,它能促進作物MRNA的重新合成,產出大量愈傷葡聚酶,在胚芽和根苗表面形成一層薄膜,避免菌絲由根系毛孔、氣孔、傷口侵入,迅速愈傷,茁壯成長,安全度過幼苗期黑穗病侵染關。2006年,我們計畫實施“玉米黑穗病生物防治示範工程”,以此促進玉米種植業健康發展,提高農業收益。

試材及方法

1、試材:採用大連保綠寶海洋生命科學研發中心有限公司生產的殼糖胺植物抗病害增產劑“魔方”1號、海藻精植物免疫增產調理素、“霍去蟲”以及公司引進的其它輔助性生物農藥印楝素等。
2、品種:早、中熟品種。
3、底肥:經充分發酵的農家肥、加入1000倍“魔方1號”、800倍海藻精植物免疫增產調理素。
4、方法:

玉米黑穗病玉米黑穗病

5、對照組1畝,日常用清水澆灌,與示範組施藥同步進行。

調查項目

1、黑穗病發病率 2、株高、單產3、澱粉、油含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