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葉鞘和苞葉。抽雄後病害迅速擴展蔓延,植株布滿病斑,葉片提早乾枯,一般減產20%-30%,嚴重地塊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
疾病症狀
葉部病斑初為水漬狀褪綠半透明小點,後擴大為圓形、橢圓形、梭形或長條形病斑,病斑長2-5毫米、寬1-2毫米,最大的可達7毫米×3毫米。病斑中心灰白色,邊緣黃褐色或紅褐色,外圍有淡黃色暈圈,並具黃褐色相間的斷續環紋。潮濕條件下,病斑正反兩面均可產生灰黑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種葉片密布病斑,病斑結合後葉片枯死。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潛伏於病殘體組織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狀態越冬,遺落於田間的病葉和秸稈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最適萌發溫度為30-32℃,最適的濕度為超飽和濕度,相對濕度低於90%則很少萌發或不萌發。品種抗病性隨植株生長而遞減,苗期抗性較強,1-3葉期很易感病,此病屬於成株期病害。在華北地區,該病的發病高峰期是8月中下旬到9月上旬,於玉米抽雄後。高溫、高濕、降雨較多的年份有利於發病,低洼積水田和連作地塊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①清潔田園,玉米收穫後及時清理病株和落葉,集中處理或深耕深埋,減少初侵染來源。
②選用抗病品種。
③天氣適合發病、田間發病率達10%時,用25%敵力脫乳油2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或50%多菌靈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