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中文學名:玉米彎孢霉葉斑病分布區域:中國遼寧、河北、山東等省
病原中文名:彎孢霉
病原拉丁學名:CurvularialunataBoedijn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葉鞘、苞葉
病原形態特徵
彎孢霉(Curvularialunata(Walker)Boedijn,有性態為CochlioboluslunatusHelsonetHaasis),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在PDA平皿上菌落墨綠色絲絨狀,呈放射狀擴展,老熟後呈黑色,表面平伏狀。分生孢子梗褐色至深褐色,單生或簇生,較直或彎曲,大小52~116×4~5微米。分生孢子花瓣狀聚生在梗端。分生孢子暗褐色,彎曲或呈新月形,大小20~30×8~16微米,具隔膜3個,大多4胞,中間2細胞膨大,其中第3個細胞最明顯,兩端細胞稍小,顏色也淺。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7~8月高溫高濕或多雨的季節利於該病發生和流行。該病屬高溫高濕型病害,發生輕重與降雨多少、時空分布、溫度高低、播種早晚、施肥水平關係密切。生產上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高感的自交系和雜交種有黃早4、478、黃野4、黃85等。中感的自交系和雜交種有掖107、E28、掖單2號、反交掖單2、掖單4號、掖單12、掖單13、掖單19、掖單20、西玉3號等。防治方法
(1)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高抗的自交系和雜交種有M017、蘇唐白、豫12、豫20、502、唐玉5號、中單2號、冀單22號、中玉5號、丹玉13、8503、9011×黃早4、廊玉5號、唐抗5號、沈單7、掖單18等;中抗的自交系和雜交種有綜31、獲唐黃、文黃、魯鳳92、L105、8112、許052、掖單51、掖單52、唐抗1、冀單24、魯玉10、煙單14、反交煙單14、京早10、農大60、太合1號、滬單2、7505、1243、H21×8112等。(2)栽培防病
①輪作換茬和清除田間病殘體。
②適當早播。
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
(3)藥劑防治提倡選用40%新星乳油10000倍液或6%樂必耕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2.5%特普唑(速保利)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58%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施藥方法應掌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效果較噴霧法好,且容易操作。如採用噴霧法可掌握在病株率達10%左右噴第1次藥,隔15~20采再噴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