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面紋銅爵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飲酒器。

注音

獸面紋銅爵 shòu miàn wén tóng jué

基本信息

商一級
腹徑11.5厘米,口徑12—27厘米。

獸面紋銅爵獸面紋銅爵

20世紀50年代湘鄉出土。

詳細信息

淺綠色,圓深腹,圜底,三棱狀足。前有流,後有三角形尾,腹部一側有弧形鋬,口上靠流處有兩傘形柱,立柱上有圓渦狀紋和雲紋,腹部為變形獸面紋。該器器形高大,鑄造精緻,為江南地區目前所見最大的一件,是研究湖南地區商代青銅文化的重要資料。

背景資料

爵是青銅器中不可缺的重要一簇奇葩,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青銅禮器。在《說文•鬯部》中有“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的記載。商周時期的貴族飲酒有著十分嚴格的制度規定。《禮記•禮器》記載:“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貴族們使用酒杯,依身份高低貴賤而有嚴格的區別,只有身份最高貴的貴族才能使用銅爵。在當時,用銅爵飲酒,並非專為飲食,更是著重於“禮”。
最早青銅器起源為科學發掘的“二里頭文化期”的青銅禮器,而其間發現的僅限於飲酒器“爵”。基本的特點是流狹而較平,尾短、無柱,或有柱狀的雛形,底平。體較扁,下承三足。體型分長體束腰式,長體分段式和短體束模式等數種。足有長短兩類,長足為三角尖錐形,短足為三角段形,有些短足可能是使用損蝕所致。有的做成鏤空狀,是為二里頭文化期的特點。
二里頭文化青銅器一般無紋飾,但有些爵的杯體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圓釘狀紋飾。有的腹有圓餅狀突起,當是二里岡期上因紋的濫觴。雖然二里頭文化青銅禮器上未見動物形紋飾,但二里頭出土的青銅戈的內部,已有變形的動物紋飾,因而不能排除青銅禮器上出現動物紋的可能。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又分為殷墟時期前段:值得注意的是,方器在這時大為發展,殷墟五號墓出土的有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壺、方缶等等,而傳世器中還有方觚、方觶,幾乎凡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從整體來看,雖然方器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卻是富有特徵性的器物。爵、觚、斝仍是組合的酒器。扁體爵已大為減少,圓體爵盛行。五號墓圓體爵和平底扁體爵共出,但總的來看、扁體爵的數量很少。殷墟五號墓出土爵近五十器。
殷墟時期後段:沿用的酒器中爵觚大致相似,只有小的變化,例如平底爵巳不再出現,爵柱的位置後移等,繼續行用袋足斝,但體形都較為低而寬,柱飾粗壯。
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西周早期爵也有某些特點,形體高低各有不同,但流部兩側前端高於後端,是多數器的共同特點。具有刀形足的爵,也是此時的特點之一。
西周中期穆王至夷王:飲酒器中爵的遺存甚少,瘓爵和孟爵仍然保持西周早期式樣。

關鍵字

爵:古代飲酒器。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銴,口上有兩柱,下有三個高足。也有少數爵為單柱或元柱,還出土過罕見的方腹的爵。青銅爵盛行於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戰國時已很少見。商前期的爵為平底,二柱很短,並緊靠流折。商後期和西周的爵多為凸底,柱離流折較遠。

獸面紋

獸面是古代人們想像中的怪獸的面部,將其刻畫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紋飾稱獸面紋。宋代的學者把獸面紋稱為饕餮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