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獲澤,是古代對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的稱呼,因陽城中部有“獲澤河”流經而得名。據古書《墨子》記載:“舜漁於獲澤”。《穆天子傳》記載有“周穆王休於獲澤,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竹書紀年》曰:“周威烈王十七年,晉取泫氏、獲澤”,指的都是這裡,因古陽城酷似鳳凰,故又有“鳳凰城”之稱。獲澤故城在今陽城城西15公里的澤城村。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立郡縣制,置獲澤縣,屬河東郡。東漢建武元年(25年),封鄧鯉於獲澤城,置獲澤侯國。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年)廢獲澤侯國復設獲澤縣,屬平陽郡。東晉始隸建興郡,北魏興安2年(公元453年),獲澤縣址由澤城移至今陽城,仍屬建興郡,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澤為濩澤和西濩澤,屬建州所轄的安平、泰寧二郡。北齊天保七年,西濩澤復併入獲澤縣,屬建州安平郡。隋開皇三年,改建州為澤州,省安平郡入澤州,獲澤縣改屬澤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獲澤為陽城縣,隸屬於澤州,天佑二年(905)為避朱全忠父(誠)諱,復名獲澤,後唐仍名陽城,均隸於澤州,其後澤州改稱高平郡、南澤州、忠昌軍節度等,陽城均屬之,至明清時期為澤州府所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