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武昌府尹趙大人敕封“江南明鑑”,在接官廳受理了一起殺人命案。他見苦主王玉環有難言之隱,便斷定是情人作案。果然,王玉環供出兇手就是自己的情人——書生楊春龍。江夏縣令在承辦此案時,雖發覺被告蒙冤,但卻竭力維持原判,以顧全恩師趙大人的尊嚴。捕快吳明則因了解案情說了實話,竟被重責四十大板,貶為獄卒。吳明受到女獄卒靳氏的激勵和支持,並設計獲得了破案線索,幾經挫折,終於告倒沽名釣譽的“江南活包公”——武昌府尹。同時吳明亦因之受累,戴“罪”進京面聖。城市文化形象研究
楚劇《獄卒平冤》一舉拿下全國戲曲觀摩會十項大獎,人們不由得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了武漢。一時間,《獄卒平冤》一劇成為全國各個劇團學習、跟風的對象。移植上演的劇種,從幾個到十幾個到更多,幾乎占據了整箇中國的戲曲舞台。《獄》劇鎖定的是當時社會最關注的事件,即“文革”後的平反問題。“主張正義、匹夫有責”,獄卒塑造的正是普通人的典型形象,與廣大的民眾心聲產生了和鳴。在越傳越廣的過程中,劇種的名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的名字:“武漢的《獄卒平冤》”。這是城市形象力的體現,也是城市文藝發揮其功能對城市所做出的最完美的貢獻。與《獄》劇成功的同時,國內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正全方位地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傳統文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在參加匯演前,《獄卒平冤》已經演出了100多場,得到廣泛認可,因此它不是急就章,是經受了觀眾考驗的作品。該劇前後經歷五年的時間打磨,這種臨“危”不亂、潛心開鑿的創作,亦說明其背靠的城市給予了強大的支持力。